潘芳英
摘 要: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說過:“成功的外語課堂教學應當在課內創設更多的情境,讓學生有機會運用已學到的語言材料。”理論和實踐表明,情境教學法不僅能有效激發學生的課程學習情趣,而且還能讓他們在富有挑戰性、啟發性、生動性的良好氛圍中進行實踐與體驗,能夠較好地集中學習注意力,變相地減輕學習難度,有利于實現知識向能力的轉化,逐步增強學生的進取精神和成功信念,并從中贏得寓教于樂、事半功倍和深刻持久的良好教學效果。
關鍵詞:初中英語 情境教學 激發興趣 啟智益能
實踐與感悟
學校教育是一項有理論指向、有目標引導和有策略推行的綜合性、系統性的藝術實踐工程。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明確指出: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知識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那么,如何切實有效地激勵、喚醒和鼓舞學生呢?《初中英語新課程標準》前言部分強調:英語教師的任務是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造運用英語的情境。情境活動的生動性和形象性,有利于幫助學生把知識學習融入情境之中,使情境教學貫穿于英語教學的始終,在激發興趣的同時,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主線,鼓勵他們認真仔細地觀察、實踐、體驗和感受,從而逐步養成對問題發現與解決的意識、能力和素養,為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打下堅實基礎。
一、情境教學法的含義、類型及其基本特征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目標、有針對性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感色彩且形象具體的生動化場景,以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態度,從而使教學內容在情境化氛圍中得以順利完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使他們的心理機能獲得發展的一種教學方法。概括起來,情境教學法主要有語言類情境、直觀類情境、問題類情境、合作類情境、模擬類情境和活動類情境等,具有以下五項基本特征:(1)情趣性原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情境的創設首先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并充分利用各類生成性資源,讓學生擁有積極的學習態度。(2)誘發性原則。“情境之于知識,猶如湯之于鹽。鹽需溶入湯中,才能被吸收;知識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3)關聯性原則。教學情境就是以直觀方式再現教材知識所表征的實際事物或者實際事物的相關背景,是為達成教學目標而積極創設的。(4)啟發性原則。教學情境的引入或創設要針對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讓他們通過類比、推理和歸納等活動,引發其深層次的思考,從而發展其邏輯思維能力。(5)挑戰性原則。引入或創設的教學情境要始終具有挑戰性,要讓學生在目標性激勵下能夠積極思考、勇于接受挑戰,不斷增強他們的進取精神和成功信念。
二、初中英語教學情境的有效創設與運用
1.語言類教學情境的創設與運用
生動有趣的故事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積極開展故事情境教學活動,既可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又能讓他們在聽賞和體驗中獲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使他們更好地理解課程知識,掌握技能。比如,在學習“Theres a ...in/on/near/in front of/behind...”句型時,許多學生雖然記住了上述幾個表示方位詞的正確發音,但在實際運用中卻往往對它們的具體意思搞不清楚,會出現混淆現象。鑒于此,教師可以把這些方位詞融入《狼來了》的寓言故事情境中。小牧童第一次欺騙村民的時候,大聲喊道:“Theres a wolf in the cave.”小牧童第二次欺騙村民的時候,他又大聲喊道:“Theres a wolf behind the tree.”通過創設如此精彩的故事情境,再加上學生繪聲繪色的角色表演,就能收獲寓教于樂的良好教學效應。
2.活動類教學情境的創設與運用
根據心智發育的規律性特征,初中生活潑、好動,這是開展活動類教學情境的客觀前提和物質基礎。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有效把握并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性格特征,通過各類途徑和方式,積極開展豐富多元的活動情境教學,從而在“穿學、益能、促創”等方面贏得實質性效果。比如,在每節課講課前的幾分鐘,教師可讓學生開展free talk/guess riddle或者英文歌PK之類的活動,這不僅可以有效發揮引導作用,而且還能在潛移默化中逐步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良好品質。再如,每逢一些節日,教師可組織節日型活動(Christmas Day,Student's birthday等),發動學生自行組織和合作籌辦,并要求學生運用英語表達。剛開始時,學生并不適應,但經過一段時期的練習、調整和完善,他們也便熟能生巧了。
3.生活類教學情境的創設與運用
作為一種異域類語言,英語與漢語都屬于應用型語言,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機統一,始終離不開生活元素的涵養,否則會出現“水中月,鏡中花”的現象。我們感同身受的是,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積極開展生活類情境教學活動,既可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學用結合與知行統一,逐步提升其語言實踐與交際能力,又為他們源源不斷地注入了活力元素。比如,在學習“How can I get to...”句型時,在學生基本掌握的基礎上,我結合生活經驗和實際認知,創設了如下教學情境:“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To go...walk...Then...When... Walk... Youll see...”由于這些都是學生非常熟悉的生活問題,所以他們表現得都非常活躍,回答起來也得心應手。不僅如此,他們既能在設定的問題情境中有章可循,也能超出對話框架適當地發揮和想象。
4.直觀類教學情境的創設與運用
一般說來,初中學齡(尤其是初中一、二年級)的學生正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發展轉型期,他們容易接受具體形象的內容,模仿性和可塑性較強,但注意力和自控力等方面卻欠佳。因此,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善于借助一些常見的實物來創設直觀類教學情境,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并通過這種直觀形象和思維抽象的結合不斷加深他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記憶。比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形容詞broken的具體含義,教師可拿著一個電動玩具,在課堂教學中示范“打碎的、破碎的”現象,然后造句“This is a broken electric toy.”以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和效果。再如,很多表示數量的英語短語也可運用一些實物來呈現:說到a piece of短語時,可借助“一張紙”來呈現教學情境;說到a pair of短語時,可借助“一副拐杖”來呈現教學情境;說到a cup of短語時,可借助“一杯水”來呈現教學情境……
綜上所述,“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初中英語情境教學的創設類型還有很多,我們在實際教學中應盡可能地讓學生入景、入情、入境,讓他們充分體驗英語學習的情趣,切實感受它的價值和實用性。
參考文獻:
[1]葛鳳平.情境教學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J].現代營銷(學苑版),2010(11).
[2]方芳.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看英語課堂的情境創設[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學科版),2010(1).
[3]宋光忠.淺談初中英語教學“情境教學”的創設[J].校園英語(教研版),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