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鳳英
摘 要:在新課改理念的教學環境中,小學語文的教學一改以往的注重學習結果為更加注重學習過程。小學語文教學要強調學生的學習過程,在教學中注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情感教學法是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結合學生的實際需要而采用的一種教學方法。情感教學法在于培養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全方位發展的具有獨立個性的人。就情感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進行探究,希望對致力于這一領域教學實踐和研究的同行提供些許參考意義。
關鍵詞:情感教學法;朗讀;口語交際;習作訓練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調動起學生的情感參與到語文的學習中,通過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學習,最終實現培育學生對祖國語文的熱愛之情。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三維目標的達成,通過調動起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的學習成為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行為。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對學生實行情感教學:
一、融情于課文的朗讀
朗讀貫穿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是小學語文倡導的一種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課文表達的情感,是語文教學所必須的。小學課本上的內容都是為了給學生傳達一定的思想,給學生一些做人、做事的啟迪。每篇文章都包含著作者的某種情愫,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教會學生帶著感情的朗讀,帶著感情讀出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像《美麗的小興安嶺》和《富饒的西沙群島》這樣表達作家對自然景物的喜愛之情的課文,學生在進行朗讀的過程中,教師要指點學生,要把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贊美之情讀出來。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找出自己認為最美的句子,有感情地讀出來,要讀出大自然的美和自己對相關景物的喜愛之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給學生提一些建設性的建議,交給學生有感情的讀書方式。例如,可以通過聲調的高低音、恰當的停頓、融情于相關的句子來實現學生的情感閱讀。
二、調情于課文的理解
在教學中教師不應采用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被動地接受新知識。教師要善于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的習慣,在課堂上多留一些時間和空間給學生,讓學生開動腦筋思考問題。教師可以采用探究式、啟發式、問題導學等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對課文內容進行理解。當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后,自然就能明白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也能把自己的感情投入到對文本的理解和把握上。如:《幸福是什么》這篇課文在教學中,我首先問學生他們認為幸福是什么?讓學生都來發表自己的觀點,有學生認為幸福是自己的爸爸媽媽能夠陪伴在自己的身邊,有的學生認為幸福就是富有……通過學生自己表述幸福的理解,進而引入課文的學習。在對課文進行學習之后,學生都能明白幸福就是靠自己的勞動為他人服務,給他人帶去快樂,自己就是幸福的。最終讓學生根據課文所學聊一聊自己對幸福有了什么新的認識和理解,并讓他們設想一下自己以后想怎樣做去實現幸福。讓學生集合自身的實際,把心中理解的幸福說出來。
三、表情于口語交際
口語交際是人教版課本上每個單元后面都設有的一個學習板塊,由于受傳統的教學觀念的影響,很多教師還是認為小學語文的學習主要還是通過測評的成績體現出來,以至于在講解習題和記背重點知識方面花了大量的時間,而口語交際這個板塊的學習往往是一筆帶過,沒做認真的探討和深究。筆者認為口語交際是為學生的口語表達專門設立的一項教學內容,教師在教學中要保證一定的課時量,讓學生多說。說的過程就是學生表達自己情感的過程。教師通過學生在口語交際課上的說話訓練就能夠明白學生思想動態,更能夠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水平。如:《說說心里話》這個口語交際,學生通過說話訓練能夠把自己對一些人和事物的感情表達出來,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說話訓練當中。
四、抒情于習作訓練
在習作課上,教師要鼓勵學生手中的筆抒發心中的所想。作文是自己真摯感情的流露,只有發自內心的呼聲才夠感動讀者。在作文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說真話,表真情,把自己真實的感受通過習作表達出來。不管是寫人、記事還是寫景,都要把自己的感情融入自己的作文當中,這樣寫出的作文才富有真情實感。如,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課文學習完成之后,單元作文是寫景的,教師要讓學生對自己看到的景物認真地觀察,在寫的時候要把自己對景物的感情表達出來,通過感情的抒發寫出對景物的熱愛之情。
總之,情感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是從學生的主體作用的角度出發的,更是秉承了“為了學生的一切發展”的教學理念的教學方法。在教學的各個知識板塊和不同的內容時,教師都要注重調動起學生的情感參與。最終通過情感教學法的應用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進行,讓學生能夠更加積極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
參考文獻:
[1]楊昌紅.小學語文情感教學法的運用[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數學,2014(3).
[2]曾慧.試論情感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2(1).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