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興宇 劉文迪
摘要:高校學生管理法治化不僅與當前的依法治國一脈相承,也是高校培育綜合素質人才的關鍵。同時,高校學生管理法治化不僅能夠提高管理效率還能推動高校向更高的層次發展。但從當前高校學生管理的現狀來看,高校學生管理法治化建設還面臨著諸多問題與挑戰。筆者通過對高校學生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解決策略。
關鍵詞:高校;學生管理 ;法治化
基金項目:2015年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高校學生管理法治化研究》 (課題編號:2015040305)
一、概念明晰
(一)高校與高校學生管理的含義
高校是高等學校的簡稱,包括大學、專門學院、高等職業技術學院、高等專科學校等。從學歷和培養層次上來看,包括專科、本科、碩士、博士。大學屬于高等學校的一部分。
高校學生管理一詞許多人并不陌生,但卻一直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從我國高校學生管理的實踐來看,高校學生管理主要是指大學生的學籍檔案管理,入學,學生證的發放和注冊,學業考核,休、退學,留級,考勤,獎學金的評定和違紀處分,畢業文憑發放等。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不斷深化,大學生自主意識的增強,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也不再局限于上述范圍。除了強調教育和規范學生外,還開始注重對學生學習生活的指導和幫助。故筆者認為高校學生管理的內涵除上述內容外還應把對大學生的法律思維與權利意識培養,心理健康教育等與大學生切身利益有關的內容加入其中。
(二)法治與人治的概念辨析
1.二者的概念
法治是法的統治的簡稱,它是以民主為基礎和前提,以嚴格依法辦事為核心,以確保權力正當運行為重點的社會管理機制、社會運作方式和社會秩序。
人治是與法治相對的概念,它是一種依靠領導人或統治者的意志和能力來管理國家和社會、處理社會公共事務的治理方式。
2.二者的區別
第一,領導人或統治者的地位不同,這是區別人治與法治的重要標準之一。在法治社會,法律至高無上,任何人都必須服從法律。在人治社會,領導者擁有超越法律的特權。
第二,法律的地位與作用不同,法治社會奉行法律至上原則,法律地位至高無上,法律是調整社會關系的主要方式。人治社會,法律僅僅是統治者實現社會統治的工具。
第三,政治與觀念基礎不同。
在現代社會,民主是法治社會的政治基礎,自由、人權、平等等價值觀念與其緊密相連。人治以專治集權為政治基礎,一般不奉行與現代法治相聯系的自由、平等、人權等價值觀念。
法治比人治更能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原因是:一法治所依賴的法律比人治所依賴的統治者具有更大的確定性、穩定性,有利于經濟的發展以及社會的長治久安。二法治社會能夠更好地保障自由、民主、人權等現代價值理念的實現。
綜上所述,筆者將高校學生管理法治化的概念定義為:高校的各項學生管理工作應以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為基礎,按照合法正當的程序制定學生管理的規章制度,規范管理權限的行使,依法進行學生管理活動。
二、高校學生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
目前,我國雖然已經制定了一些相關的法律法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等。但在現實的管理工作中,仍存在許多立法空白,一些管理實踐還找不到具體的法律依據。面對新情況新問題,迫切需要立法機關及時制定出新的法律法規以適應新的發展需要,從而使得學生管理工作的規章制度進一步完善,使學生管理的各項活動都能夠嚴格依法進行。
(二)管理者的人治化色彩濃厚
首先,中國師生關系的傳統定式就是教師嚴厲要求學生、學生絕對服從老師。這在某種程度上就造成了老師和學生在地位和人格上的不平等。許多管理者在這種“師道權威”思維定式的影響下,在學生管理工作過程中將相關規定視為無物,采用的管理方式不恰當甚至比較極端,處理結果并未達到預期效果反而引發了學生的逆反心理,造成了許多矛盾。如為追求工作效率簡化認定學生受處分的程序,用學校的部、處代替學校作為處分主體,用錯誤的“處分”勒令學生退學等。
由于受人治思維的影響,高校在制定管理制度的過程中,一些管理規定并沒有經過充分討論,而是某個領導拍板同意即可。還有一些管理規定在制定的過程中僅以方便學校管理工作的進行為出發點,并未考慮學生的利益與合法權利。學生是學校管理工作的對象,管理制度的實施離不開他們的參與。管理制度是否民主、科學、是否符合客觀環境的需要,他們才是最直觀的感受者。若按上述方式制定學校的規章制度,那這樣的制度很難讓學生信服甚至會反感抵觸,不利于管理工作的進行。
(三)學生的法律意識淡薄
學生是高校管理法制化過程中的主體之一,要想真正實現學生管理的法治化,除了法律法規的制定完善、學校管理制度依法制定、實施程序合法正當,管理人員思維法治化外,更需要廣大學生的積極參與,這種自下而上的權利意識的推動會使得高校法治化更加徹底。當然,這種權利意識的產生到將其發展成為一種常態,需要高校大部分學生具有強烈的法律意識和法治思維。然而在現實中,有一部分學生認為,自改革開放至今中國的法律制度逐步完善,法律體系基本形成,但法治化發展進程相對緩慢。某高校針對在校學生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在選擇解決糾紛的方式上,多數人不愿訴諸法律,除非窮盡其他一切救濟手段無果時,才考慮通過法律途徑解決,不相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權利意識淡薄,對法律的認同度低。一項針對各高校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狀況的調查研究表明:在大學生中普遍存在對法律制度認同但缺少法律信仰,法治思維落后,法律意識、權利觀念淡薄、重道德輕法律等現象。這些研究都表明:在當代大學生中還缺乏健康的法律心理、理性的法律思維、成熟的法治觀念、堅定的法律信仰。筆者認為,針對上述問題,高校在教授專業知識的同時,更應該思考如何創造一個良好的校園法治環境,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提高學生的權利意識。否則,上述的這些問題勢必會成為高校學生管理法治化進程中的巨大阻力。
三、推動高校管理法制化發展的建議
(一)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學生管理工作的內容繁復冗雜,涉及面廣,實踐性強。而我國現有的相關法律、法規對學生管理的規定基本都屬于抽象性的原則規定,管理者在具體的工作中很難將其作為參考依據。首先,現階段學生管理工作的性質和內容與過去大不相同,立法者應根據客觀情況的變化對現有法律進行修改。其次,針對法律法規中抽象性的法律條文,應出臺專門的法律解釋。在具體司法實踐中可由最高人民法院出臺相應的司法解釋,以指導相關糾紛的處理。最后,各省人大可在自身的權限范圍內制定地方性法規,各省級政府及有規章制定權限的市政府可在自身權限范圍內制定地方政府規章對上位法的相關規定進行細化(例如針對學生考試作弊、助學貸款、心理健康輔導等諸如此類問題)以便指導高校管理規定的制定與實施。
(二)完善管理制度,實體與程序并重
首先,制定高校學生管理制度應當保證實體的合法化。高校制定的規章制度應以現有的法律、法規為依據,不能與其相抵觸。學校制定的校規校紀和行為守則應當充分保障學生的合法權益。如“無故曠課三次以上者,一律按留級處理”,“損害圖書應以圖書價格的5倍賠償”等與法律法規相抵觸的校規校紀,應屬無效。
其次,制定高校學生管理制度應當保證程序的正當合法。這是克服學生管理制度人治化色彩的最有力武器。筆者認為,根據相關法律規定,制定學生管理制度應當具備以下四個步驟:(1)提出管理制度的草案并在全校范圍內公布;(2)管理制度草案由學生代表和管理者共同參與進行研討;(3)管理制度草案由學生代表和管理者共同審議通過;(4)管理制度在全校范圍內公布并進行廣泛宣傳。高校制定規章制度必須秉承民主、公開透明的原則。制定高校學生管理制度的民主性,主要體現在調動廣大學生的積極性,踴躍參與管理制度的制定;制定高校學生管理制度的公開透明性,主要在于任何與管理學生有關的文件高校應當向學生公開。這種信息公開是正當的也是必要的,這與行政法中的政府信息公開制度有異曲同工之妙。都能夠加強雙方(學校與學生、政府與群眾)之間的溝通 ,增進彼此之間的理解與信任。高校制定學生管理制度若能如此的話,那么學生管理工作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注重宣傳教育,提升學生的法律意識
如上所述,學生是學校管理的對象,這個主體的參與態度、程度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管理法治化的成果。某一學生因考試作弊被學校開除學籍留校察看,這名學生感覺特別委屈,聲稱“沒想到會這么嚴重”。上述問題是何原因造成的?是學生沒有仔細閱讀過《學生手冊》?還是學校的宣傳工作沒有到位,讓學生思想上不重視?不管原因如何,作為學校,我們應該注重宣傳,讓學生提高法律意識,讓學生知道學校的管理制度,讓學生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筆者認為高校的宣傳工作應做到以下幾點:第一,高校對與學生利益密切相關的制度應著重進行宣傳。如考試作弊的處罰規定,獎學金、三好學生的評定標準等方面。第二,應抓住有力的宣傳時機。如新生入學、社團招新、“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12·4”法制宣傳日等。第三,宣傳應全面而具體。不光要宣傳學生應承擔的義務,也要宣傳學生可享有的權利。這樣既符合以生為本的管理理念,又可以監督管理者。第四,違反校規校紀對學生做出的處理決定應采用書面形式,在送交本人時應明確告知其所享有的權利,如抗辯權、申訴權、甚至是起訴權等。
高校學生管理法治化,并不意味著法治是管理學生的唯一方式。學生管理工作內容復雜多樣,應法與情理相結合才能使高校學生管理法治化富有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1]何東平.高校學生管理法治化的價值及路徑探析[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1)
[2]唐煒.高校學生管理法治化的價值訴求與實現策略[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2009(05)
[3]牟艷娟,楊程程.淺析高校法制教育建設面臨的挑戰及對策[J].文史天地,2016(03)
[4]王璐.法治視野下構建高校學生管理制度探討[J].經濟與法,2016(06)
作者簡介:
楊興宇(1991- ),女,漢族,吉林省四平市人,法學碩士,河北大學政法學院,法律(法學)專業,研究方向:法學理論。
劉文迪(1995- ),女,漢族,河北滄州市人,法學本科,河北大學工商學院法學專業,研究方向:法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