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申如
教育是開啟每個人生命的鑰匙,教育應回歸原點,重新思考它的價值,人最可貴的是自由之精神、獨立之人格,每個人的生命價值和思想價值都需要得到尊重。我所理解的最好的教育,就是幫助每一個孩子去找到自己生命的價值。
多年的基礎教育經歷,讓我體會到,學校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努力。
一、學校持續發展的頂層設計構建
(1)價值體系,即育人價值。人的發展,應該成為一所學校追求的起點和終點。我推崇的教育觀是“教育是為了人的成全”,學生觀是“每個學生都是一座寶藏”,致力于培養學生“善良、自律、陽光”的品質。善良是指淳樸、友愛、溫暖,人性中的至純至美;自律是指正己、誠信、自覺,行為中的自我約束;陽光是指健康、快樂、自信,心境中的積極開朗。
(2)目標體系,即核心素養。新課改的三維目標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基于此,我主張的學生核心素養是:身心健康、品格高雅、學養深厚、自主發展。身心健康:身體健康,有強健體魄;心理健康,有陽光心態。品格高雅:愛國情、感恩心、文明語。學養深厚:學養就是學識、修養的概說,它對人起著直接或間接的啟迪智慧、增強悟性與創造能力、提高高尚品位的重要作用。自主發展:我們每個人只不過是和自己賽跑的人,通過自主選擇、自主學習、自主管理,培養自主意識,達到自主發展,遠離平庸,走向卓越。
(3)策略體系,即達成途徑,源于需要、高于學生、合作創生。寫進學校五年發展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分部門分線具體分工,穩步推進。校長要堅信:健康≥德育≥成績,一個人走得更遠,不是因為他成績好、分數高,而是他擁有健全的人格,成績是健康與德育的副產品。
二、立體課程體系的探索開發研究
結合校本實際開設三大課程體系:品格類課程、學科類課程、生涯類課程。品格類和學科類為學生必修課程,由教師自主開發,讓教師成為專家,促進師生共同成長;生涯類為學生選修課程,讓學生走進社區、走進大學、走進職業,力求為學生的生涯規劃助一臂之力。就“學習”而言,“學”是指掌握知識和技能,“習”是指實踐,我們的教育往往只注重前者,而忽略后者。
教育的本質是喚醒;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健康的人格;教育的良心是愛與尊重。教一個人,要教他自主探索的思維;育一個人,要育他形成健全的品格;幫一個人,要幫他養成良好的習慣。孩子需要具體幫助,習慣的養成、時間的管理、人生的規劃、愛的感悟能力等,并告訴他們成長為自己喜歡的模樣。
重構課程目標:人格塑造、民族情懷;科學精神、國際視野;職業規劃、創新素養,讓生命在課程中走向豐盈。
三、學生自主發展的培養方式改進
當前,我國最大的危機是創新的危機,也是教育的危機。早在2005年,錢學森就提出:“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十年多過去了,錢學森之問,依然是教育之“痛”,這個“痛”是當下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必須長期思考的問題。今天的學校教育往往是大規模的“同質化”“工業化”,我們老師做了一個個判官,無情地撲滅了學生的創新火花,在我們的教育生涯中,有無數“屈死的靈魂”。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把促進學生成長成才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學校應該從課程的自主選擇、知識的自主學習、行為的自主管理三方面入手,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促進學生自主發展。
眾所周知,德國的教育是世界領先的,但在德國,你根本看不到培訓學校和補習廣告,《德國基本法》明確規定,任何人都不可以對兒童進行所謂的學前教育,比如跳舞、體操、讀書、繪畫、鋼琴、外語、奧數之類等統統被禁止。那里沒有強加,孩子們可以按照自己的志趣學習,那里沒有高考,每一個人通過申請就可以上大學,因此,校園成為孩子們的幸福樂園,學習成為孩子們最快樂的事。
學生在什么時候學習收獲最大?不是聽講的時候,而是用心自我探索的時候;把主動選擇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我贊同英國哲學家懷特海說的:“通往智慧的唯一途徑是在知識面前享有絕對的自由。”
快樂,是學習最好的內在動力。老師和家長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幫助孩子建立學習的興趣,引導孩子從學習中體會到快樂,找到自己,簡單地說就是發現孩子的天分和興趣。老師真的不必在乎一個孩子在數學課上看惠特曼的詩集,或者一個熱愛數學的孩子從來不讀文學經典。教育的出路是尊重每個孩子的內在,所以,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教育是一種生命關懷。涵養人格,發展個性,開啟智慧,教育是塑造、幫助和啟迪,因此,教育應少一點強加,多一點尊重。教育者要堅信:每個學生都是一座寶藏。用你的可能,幫助孩子去尋覓開啟那片寶藏的那把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