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炳烽
語言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基于此,在課堂教學設計中,我常將其工具性的一面進行拓展,再以適當的課外素材輔助,有利于學生更直觀理解課文中所呈現的語言環境,明白在特定時代背景下創作出的文字有何特點,有哪些需要細細品味揣摩,從而升華學生的情感,并適時落實語言文字在造句、習作中的運用。
一、信息化讓語文課堂素材豐富
現在的課堂,不再是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本課本一張嘴講,在教學白板引入課堂之后,我的語文課堂就像哈利·波特有了神奇的掃帚一般,插上信息翅膀在充滿詩意的文字環境中自由翱翔。這是一個相輔相成的契合,當今社會注重學科的交叉,而我也堅信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平時的備課雖然多了網上尋找課件的流程,但是一個好的課件本身就是優秀教案的具體呈現。課件的輔助,讓語言文字的理解變得更加通俗易懂;信息化教學的運用,讓課堂外延的拓展沒有邊界。知識點的展示,幾幅圖或者動態演示,內容更為直觀,學生樂于學習,注意力自然集中。本著“過一種詩意的語文生活”的理念,在白板與網絡的助力下,我的語文課堂不再“按部就班”,有時候跳出設計好的教案,課堂生成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例如在教學《秦兵馬俑》的時候,怎樣理解“秦兵馬俑宏大的規模、眾多的類型和他們各異的神態、特有的氣勢”?課本的插圖有限,學生的想象也有限,這時幾幅PPT圖片的呈現,一目了然。再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將兵馬俑的氣勢讀出來,將他們的“形態各異”讀懂了,緊接著再布置小練筆以讀促寫,學生在課件的輔助下,想象起飛,聯想到位,很順利完成了學習目標。
再如,教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由于時代背景與學生的生活相差太遠,學生不易進入文本的情境,難以與人物產生情感的共鳴。因此在本課設計中,我引用周恩來小詩進行導入,配上背景音樂,營造了學習的氛圍,讓學生感受周總理的偉大抱負,從而為學習整篇課文奠定了較好的語境。
二、信息化讓語文課堂詩意濃濃
在《長城》公開課教學中,如何讓學生了解長城,感受其雄偉氣魄?如何讓他們理解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激發民族自豪感?如何讓學生理解長城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我依然選擇借助課件,讓學生在充分的品詞悟句中感受長城特點以及勞動人民付出的血汗和智慧。
理解長城的“長”,我選擇長城跨越省份的地圖,讓學生感受直觀;理解修筑長城之難,我先讓學生談談體會,感悟修筑長城的艱難,適時展示課外資料,幾組數據讓學生明白修筑長城的工作量之大,需要的人力、物力、財力之多。再讓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不僅讀出了聲還讀出了情,情感得到了積淀。接著讓學生展開想象:“修筑長城還會遇到哪些困難?”給了學生幾個場景,如“炎炎夏日”“漫天飛雪”等,把這些艱難的勞動場景寫下來。有了之前的層層鋪墊,學生揮筆自然洋洋灑灑,順利達成學習的目標。中心句的再次扣讀,讓學生的情感也得到了升華。課堂結尾,結合多媒體配樂小詩《長城啊長城》的朗讀,將本課的學習氛圍推向高潮。學生的愛國情操得到陶冶,寓愛國主義教育于無形,激發了民族自豪感與愛國情懷。所有的課堂生成,無一不和信息化、不和多媒體關聯上。這節課的成功展示,再次印證了信息化助力語文課堂的詩意化過程。
三、信息化融入語文課堂的思考
凡事皆有利弊,電子白板走進語文課堂也不例外。我們應該有清晰的認識,它,僅是一個輔助教學的工具。如果因為追求課件的完美無缺,而忽略了語文課堂應該有的語言訓練,忽略了課文字詞句的反復評析與理解,那么必將產生“課堂就是播放課件”等本末倒置的后果。語文課堂里,學生的讀、寫、記和文字運用能力是關鍵。信息化的課堂,讓學生的眼界大開,教學資源的運用要合適合理,才不會整節課忙著翻頁課件而忽略語言文字的扎實積累與語用的落實。
信息化教學中,在語文課堂呈現的內容豐富,學生觀看和聆聽的時間就拉長了,相對而言,說和讀的時間自然就被壓縮。語文教學中說和讀也是重要的環節,如何做到合理配置、平衡教學資源,也是每節課后應該有的反思。
插上信息翅膀的詩意課堂,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憑借信息化的助力,憑借教學資源的充分合理利用,孩子在詩意課堂里必將有更適合自己飛翔的一片天與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