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麗
摘 要:數學信息化教學和數學課程改革,給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帶來了很大的沖擊,對數學教師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介紹了寧海縣技工學校課改背景下數學信息化教學遇到的問題、解決的途徑以及改革探索的成功體會、收到的良好教學效果。
關鍵字:信息化 課程改革 課堂教學 嘗試
一、背景介紹
人類在21世紀已經步入以計算機、多媒體和互聯網為標志的信息時代。信息技術的普遍應用有力地推動了全球經濟社會的深層變革,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方式。同時也對教育改革和人才培養提出了全新的挑戰,為教育創新和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嶄新的空間,以信息技術特別是寬帶網絡和新媒體技術為強大支撐的新一輪學習革命已見端倪。
從2012年開始,全國職業院校的信息化大賽每年都如期舉行,內容以體現信息化教學為主。一年一度的全國創新杯說課比賽、信息化教學設計比賽和信息化課件比賽我們看到信息化教學帶來的巨大變化。
“以選擇性教育為理念,以多樣化課程建設為抓手,以制度創新為取向”是浙江深化中職課改的最大特色。
2014年11月13日,浙江省中職課程改革動員與部署視頻會議召開。會上,浙江省教育廳宣布正式啟動全面深化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浙江省教育廳廳長劉希平表示,全面深化中職教育課程改革總的思路是把選擇性教育思想引入中職課程改革,努力賦予學生更多的學習選擇權,包括課程選擇權、專業選擇權、學制選擇權。同時,賦予學校相應的課程、專業、學制確定權。
根據工作部署,2014年,浙江將先選擇一批職業教育辦學思想鞏固、有強烈改革意愿和改革條件較好的中職學校進行試點。2015年再選擇若干個市、縣(市、區)整體進行試點,進一步探索區域推進課改的政策導向、配套措施、推進模式等。2016年,力爭在所有中等職業學校全面推行。
二、現狀分析
在信息化教學和課程改革的浪潮中,數學的課堂教學似乎舉步維艱,受到很多的限制,有學生學習基礎的限制,也有老師知識更新的限制。
1.學生方面
從事數學教學十幾年,幾乎每一屆的學生都會有同樣的問題和回答:
“老師,數學怎么讀啊?”
“老師,數學課上課能聽懂,但課后自己做題又不會,怎么辦?”
“老師,我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就放棄數學了!”
“老師,我的數學基礎很差!”
總之一句話,就是技校學生不愛數學,無非是因為基礎差,覺得數學太難了。我們的學生基礎不好,假如用多媒體電腦上數學課,很多學生不會應用數學軟件,更增加了學習數學的難度。
2.老師方面
很多數學老師習慣采用傳統教學方式即粉筆加黑板,在多媒體課件的制作方面有一定難度。特別是現代信息化手段不斷地改進,簡單的PPT已經不能滿足教學需要,這對老師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教學生使用電腦,老師自己首先要會使用。老師不但要有較強的數學專業知識,還要有較強的計算機使用能力。有時老師自己也認為PPT并沒有多大用處,就如同把黑板的內容搬到了投影儀上,沒有多大的意義。為了一節公開課準備的時間,遠遠超過了正常備課時間的十幾倍。有時這樣的公開課還不是上課老師一個人的付出,還是學校一個數學組的集體努力。這樣的付出,真的符合我們正常的教學需求嗎?
三、勇敢邁步
萬事開頭難,只有嘗試了,才最具有發言權。就如同沒有吃過魚的人來評價魚的味道,肯定不如吃過魚的人評價更具體真實。嬰孩要長成大人,肯定要經歷一個過程。這個嘗試也有一個漫長的過程。筆者從2005年開始就利用多媒體等信息化手段改進數學教學,嘗試過程中雖然有間斷,但仍然堅持,充分利用每次參加比賽和展示課等契機來鍛煉自己。每一次參加教研活動,外出聽課或參加培訓,也是筆者向外界學習的良好機會。如今的微課很流行,制作微課并使用微課也成為老師另一種上課手段,例如在浙江微課網中就有很多高中數學的微課。愛班網和考試酷等在線測試平臺的合理使用,能讓老師非常快捷、準確地知道學生的課堂掌握情況。信息化手段能更好地輔助數學課堂教學,但是筆者結合參加的比賽和課題研究,主要在平面解析幾何(直線、圓、橢圓、雙曲線、拋物線)、向量、立體幾何、三角函數等章節進行選擇性的嘗試。
四、嘗試課例解說
筆者以數學基礎模塊下冊第九章第三節《平面與平面所成的角》這節課為例。分享一下在課改背景下數學信息化教學的嘗試。
1.課前準備:結合專業、興趣和特長
筆者任教的班級是高二機械專業班。學生專業成績較好,興趣廣泛,動手能力強。根據本節課的內容和學生所學專業特點,課前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備課活動中來。在筆者的微博中布置課前任務,讓他們從生活中探尋兩個相交平面的位置關系問題。
學生通過微博與筆者互動。有的學生用CAD和Solidworks制作幾何圖形,有的用相機拍攝身邊的實物,有的利用網絡搜索照片,還有的利用折紙形象地展示。
教師通過整理、分類,把學生的材料分為專業組、攝影組、網絡組、手工組,還讓學生利用Windows Movie Maker制作圖形播放。通過這樣的學生活動設計,既顯示了學生的個性,又豐富了課堂教學資源,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為這節課概念的引出奠定了基礎。課堂不單單是教師教,學生學。通過課前準備,教師學到了很多先前不知道的知識,也發現了學生的許多特長。
2.課中參與:幾何畫板尋平面角,PPT設置隨機選題
利用幾何畫板演示,探尋平面角及其取值范圍。學生通過觀察能更形象更直觀地了解角的變化。在講完知識點后,進入課堂診斷環節,每組派代表答題。隨機選題,題型多樣,難易結合,帶給學生更多的神秘性,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是我們傳統的粉筆加黑板無法做到的。
3.課后交流:新浪微博和QQ互動
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要借助現代網絡新媒體把課堂延伸到課外,建立課后交流平臺。每周參與新浪微博和QQ互動,把自己的教學反思寫在新浪微博或QQ日志上,讓學生參與分享。師生互動,彼此激勵,運用多種媒介手段豐富教與學。
五、嘗試后的思考
信息化教學無止境,教師需要不斷學習。每一次的成就,都不是一步達成的,靠的是積少成多。我們聽到的成功的公開課,看到的優秀的教學課件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如何設計動畫和嵌入其他軟件使課件更美觀更具有動感,更符合教學需要呢?教師在上公開課時開通的互動平臺,如QQ群、微博、微信群等,就可以持續關注學生在進入工作崗位后所需要的數學知識,哪些是在學校里還可以加強的。每一次的思考都有體會,每一次的嘗試都是進步。
數學新課改無止境,今后需要繼續探索。信息化手段運用于數學教學讓數學課堂充滿魅力,但這只是數學課改的形式之一。為了讓技校學生能更好地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筆者將不斷地努力并探索,讓數學更好地與專業課相結合。
參考文獻:
[1](美)理查德叢.I.阿蘭茲著,叢立新等譯.學會教學(第六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吳中才.多媒體數學課件制作[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何克抗.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層次整合理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寧海縣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