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茜 張靜 徐欣
【摘要】目的:分析急診全程優化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擇2014年6月至2015年10月我院進行過急性心肌梗死搶救的患者52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常規護理模式,觀察組使用全程優化護理模式,比較兩組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搶救時間(40.16±0.29)、住院時間(20.26±1.32)、急診總時間(50.33±3.42)明顯短于對照組搶救時間(51.33±1.29)、住院時間(26.37±0.98)、急診總時間(79.36±2.36)。觀察組康復人數23例(88.46%)明顯高于對照組康復人數19例(73.08%),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搶救采用全程優化護理模式能夠有效縮短患者的搶救時間、住院時間以及急診總時間,有效提高康復率,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關鍵詞】急診全程優化護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應用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狀動脈急性、持續性缺血缺氧導致的心肌壞死[1]。在臨床中會出現劇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同時還會并發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嚴重危及到患者生命。根據某項數據調查報告結果顯示,目前我國的急性心肌梗死發生率呈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每年新發至少50萬[2]。由于急性心肌梗死發病十分突然,應該及早發現,及時進行搶救。在搶救過程中,急診科的搶救工作以及搶救效率直接關系到能夠挽回患者生命,介于此,本文分析急診全程優化護理模式應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中的效果,現具體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6月至2015年10月我院進行過急性心肌梗死搶救的患者52例,52例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26例,男性12例,女性13例,年齡在58-82歲之間,平均年齡(73.9±2.33)歲。觀察26例,男性15例,女性11例,年齡56-80歲之間,平均年齡(70.9±3.06)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方面差異不顯著,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即采用傳統的急救流程,在給患者提供了急診急救之后,護理人員接診之后立即進行吸氧、建立靜脈通道、心電監護、抽血化驗等工作。
觀察組在常規急救流程基礎上進行了改進,采用全程優化的護理搶救模式,具體操作包括:①接診階段:提前做好院前急救準備,準備好各種急性心肌梗死所需的藥品、物品以及器械,聯系相關科室做好接診準備。針對病情十分危重的患者直接開通綠色通道立即送入搶救室。在完成現場搶救之后立即進行搬運,搬運過程中盡量保持動作輕柔、平穩。②在評估了患者病情的基礎上,立即進行吸氧、建立靜脈通道、心電監護、抽血化驗等工作,責任護士和護士長應該協助醫師進行搶救工作。針對確診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遵醫囑的情況下給藥。針對疼痛劇烈的患者可遵醫囑進行適當的鎮痛劑處理。對患者進行碘過敏試驗,為患者提供300mg氯吡格雷和500mg阿司匹林碾碎后嚼服,在右腹股溝進行備皮,囑咐排尿,安福患者以及患者家屬的情緒,加強對患者家屬的心理疏導。③根據患者的既往史以及相關情況決定治療方法,如果需要立即進行PCI治療的患者應該協調好各項事宜,并在轉運前做好相關的交接工作。
1.3療效評價標準
比較兩組搶救時間、急診總時間以及住院時間。比較兩組費康復率。
1.4統計學分析
應用 SPSS l8.0軟件分析,計量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數據對比采取X2校驗,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比較兩組搶救時間、住院時間、急診總時間 具體見表1。
2.2比較兩組康復率
3.討論
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可在短時間內引發患者猝死,在搶救的過程中以挽救瀕死心肌、縮小梗死面積、保護心臟功能為主[3]。研究顯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如果在發病的12h內未得到有效治療,其病死率相當高[4]。越早發現,越早進行搶救是保證患者生命的重要方式。搶救的重要性要求著在實際的搶救過程中需要采用合理、優化的急救分工模式,有效保證搶救工作的有序進行。本次研究采用了全程優化護理模式,從患者的院前搶救、急診接診搶救、術前準備等多個過程加強了護理工作。在整個的接診過程中,通過對流程的規劃,有效保證患者能夠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時間內得到最有效的救治,盡可能的在搶救的早期給予患者治療,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幾率。這種搶救護理模式,是在具有一個系統的護理目標以及規范流程的要求下進行,護理人員在遵醫囑的情況下有條不紊的進行各種檢查、試驗等工作,避免患者在檢查、診斷等流程中浪費時間,為患者的生存爭取多一分可能。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搶救時間(40.16±0.29)、住院時間(20.26±1.32)、急診總時間(50.33±3.42)明顯短于對照組搶救時間(51.33±1.29)、住院時間(26.37±0.98)、急診總時間(79.36±2.36)。觀察組康復人數23例(88.46%)明顯高于對照組康復人數19例(73.08%),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針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搶救采用全程優化護理模式能夠有效縮短患者的搶救時間、住院時間以及急診總時間,有效提高康復率,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程寶珍,張小紅,牛娟.急診全程優化護理在搶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12,05:9-11.
[2]蘇小妹,賀珊,吳志紅等.急診全程優化護理在搶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5,13(10):130-131.
[3]張恒.急診護理路徑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5,52(27):216.
[4]馬麗華.急診全程優化護理在搶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5,23(09):1248-1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