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怡
摘要:圍繞二氧化碳的產生、性質以及與其它物質的相互轉化設計了三組對比實驗,用于初中化學的復習課教學。
關鍵詞:二氧化碳;對比實驗;創新實驗
文章編號:1008-0546(2016)01-0000-00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1.000
二氧化碳可謂是初中化學的“明星”物質,在《義務教育教科書·化學·九年級上冊》(人教版)和《義務教育教科書·化學·九年級下冊》(人教版)中,許多課題都有與它相關的實驗。但是在復習課的教學中,需要以二氧化碳為線索,把散落在各個單元的知識點融會貫通時,簡單地重復教材中的實驗,往往會因課堂教學時空的局限,難以系統再現。于是,我設計了以下有關二氧化碳的系列對比實驗,主要用于復習階段的課堂教學。
系列實驗一 二氧化碳的產生
一、創意來源
實驗室用簡易發生裝置制取二氧化碳,在選擇原料時,教師通常會演示實驗:在裝有大理石的2只燒杯中,分別倒入足量的稀鹽酸和稀硫酸,另一只裝有碳酸鈉固體粉末的燒杯中,倒入足量的稀鹽酸,對比產生氣泡的速度。實驗中,大理石和稀硫酸反應時只在固體表面緩慢產生少量氣泡,反應很快停止,現象不明顯,學生如果觀察不仔細,就會誤以為大理石不能與稀硫酸反應。碳酸鈉粉末與稀鹽酸反應過于劇烈,反應物的量少,現象消失速度過快;量多,液體易沖出容器口。為此,對此實驗做如下改進:
1. 將酸溶液染色,在酸液上方倒入一定高度的植物油。植物油主要起到的作用有:第一,油層可以使下層液體中反應產生的氣體,形成便于觀察的氣泡。當氣泡涌出速度較快時,會將有色液珠拖拽至油層后又落下,放大了實驗現象,增加了趣味性。第二,碳酸鈉與稀鹽酸反應劇烈,產生的氣泡附著在固體表面,可使固體所受浮力增大,上升至油層,減少與酸的接觸,使反應速度得到一定的控制。
2. 在錐形瓶口的橡膠塞上安裝一根玻璃管,在其上端系牢一個小氣球,防止二氧化碳直接排放至空氣中。
二、實驗用品
儀器: 250mL錐形瓶3只,單孔橡皮塞3只,鑷子,燒杯2只,玻璃棒等。
藥品:450mL植物油,塊狀大理石,塊狀碳酸鈉,200mL稀鹽酸,100mL稀硫酸,少許食用色素,氣球3只等。
三、裝置圖
四、實驗步驟及現象
1. 向瓶1中倒入100mL染色的稀硫酸,瓶2和瓶3中分別倒入100mL染色的稀鹽酸。
2. 在3個錐形瓶中各倒入150mL植物油。
3. 靜置分層后,依次向瓶2、瓶3和瓶1中加入1粒塊狀大理石,1塊碳酸鈉固體和1粒塊狀大理石。加入固體后立即塞緊橡皮塞。
五、設計特色
1. 本實驗利用一定高度的油層, 延長了氣泡存在的時間,可以清晰地對比3個反應產生二氧化碳氣體的差異。實驗現象明顯,趣味性強。
2. 植物油可以反復使用。
系列實驗二 二氧化碳的性質
一、創意來源
二氧化碳的性質,在《義務教育教科書·化學·九年級上冊》(人教版)的第六單元的課題3中,通過若干個演示實驗總結得出的。其中一個實驗為,在燒杯中固定2支高低不等的蠟燭,點燃后,將二氧化碳氣體慢慢倒入燒杯中[1],該實驗成功率不高。另一個實驗為,取4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其中3朵分別接觸稀醋酸、水、二氧化碳,1朵噴水后接觸二氧化碳,變色后再用吹風機烘干[2],該實驗準備工作量大。這兩個實驗在同一課時,演示時間較長。為此,對此實驗做如下改進:將這兩個實驗體現出的二氧化碳的性質揉合到一個實驗中,縮短演示時間,培養學生多方位觀察現象、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還適合用于單元復習課教學。
二、實驗用品
儀器:集氣瓶(250mL)2只,燃燒匙,水槽等。
藥品:二氧化碳2瓶,空氣2瓶,玻璃片4片,噴壺,蠟燭,火柴,藍色石蕊試紙,水等。
三、裝置圖
四、實驗步驟及現象
1. 在收滿二氧化碳的2個集氣瓶口,分別蓋上貼有干燥藍色石蕊試紙和濕潤藍色石蕊試紙的玻璃片。
2. 將裝有二氧化碳和空氣的集氣瓶如圖所示放置,抽出兩個集氣瓶間的玻璃片,觀察試紙顏色。將玻璃片放置在空氣中。
3. 1分鐘后取下兩只裝空氣的集氣瓶,蓋好玻璃片,分別伸入燃著的蠟燭,觀察現象。
4. 再觀察玻璃片上的石蕊試紙顏色。
五、設計特色
1. 本實驗操作簡單,成功率高,節約演示時間。
2. 若把燃著的蠟燭換為帶火星的木條,可用相似的方法證明氧氣密度比空氣大。
3.實驗現象除了體現二氧化碳的相關知識以外,還可運用分子是不斷運動的,不同種分子一般化學性質不同等相關知識來解釋,將宏觀現象與微觀本質相聯系,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系列實驗三 二氧化碳的消失和再現
一、創意來源
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時沒有明顯現象,為了證明兩者確實可以反應,通常教師會準備2套相同的密閉裝置,收滿二氧化碳后,分別加入等體積的氫氧化鈉溶液和水,使裝置內壓強減小,比較壓強減小的幅度;或者用過量的酸檢驗二者混合后的溶液中有碳酸鹽。本實驗合二為一,裝置簡易,培養學生一題多解、多路思考的發散思維能力,可用于酸、堿、鹽的復習教學。
二、實驗用品
儀器: 1.25L軟質塑料瓶、60mL注射器1支等。
藥品:氫氧化鈉固體、無色酚酞溶液、稀硫酸溶液40mL、水300mL、二氧化碳、蠶繭、細線等。
三、裝置圖
四、實驗步驟及現象
1. 向裝滿二氧化碳的軟質塑料瓶中,倒入300mL滴有無色酚酞試液的水,把裝有氫氧化鈉固體的蠶繭,用細線吊在瓶口內,立即旋緊瓶塞,振蕩。塑料瓶略有收縮。
2. 反復倒轉瓶身,振蕩,溶液變紅,塑料瓶進一步變癟。
3. 將注射器中的稀硫酸溶液注入瓶中,振蕩,溶液褪色,溶液中有許多小氣泡,過一會兒,塑料瓶鼓起。
五、設計特色
1. 本實驗操作方便,裝置簡單且可以多次反復使用,實驗現象明顯。
2. 從不同角度,通過對比,使學生認識到氫氧化鈉能與二氧化碳反應,對該反應一般要在溶液中進行,反應的產物中有碳酸鹽,有了直觀的深刻印象。
3. 培養學生全面觀察、分析實驗現象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王晶、鄭長龍主編.義務教育教科書·化學·九年級上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17)
[2] 王晶、鄭長龍主編.義務教育教科書·化學·九年級上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18)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4] 楊劍春主編.初中化學教學建議.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5] 楊劍春主編.課程標準的教學解析和實施建議·化學·九年級.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2
[6] 蔡亞萍主編.中學化學實驗設計與教學論.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