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寧 楊榮美
【摘 要】循環經濟是一種閉環式經濟發展模式,它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兼顧環境的發展,它是當前經濟社會科學發展模式。只有走循環經濟的發展道路,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政府在循環經濟發展的道路上是宣傳者、倡導者和監督者,政府的職責是不可替代的。那么通過加強政府績效審計從而推動循環經濟是大勢所趨。本文試圖在循環經濟視角下,以甘肅省為例,政府績效審計規范體系為對象,談一些粗淺的認識。
【關鍵詞】循環經濟;政府績效審計;甘肅省
一、循環經濟與政府績效審計
循環經濟,首先由美國經濟學家K·波爾丁提出,主要指在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系統內,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形增長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勇在“2015中國循環經濟發展論壇”上指出,要著重把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作為先決條件,在空間布局上堅定不移地實施主體戰略,健全規劃體系,科學合理布局和整治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向比較優勢的地區集中,對不同項目實現差別化市場準入政策。同時在“十三五”規劃中,生態文明建設首次被寫進五年規劃的任務目標。李克強總理指出,要把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發展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循環經濟發展作為當前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已經成為新型城鎮化的必由之路。
但由于現有市場機制的缺陷以及社會大眾對循環經濟的認知程度不高等原因,循環經濟的發展存在諸多困難。因此,政府在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部門應制定一系列有助于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保障循環經濟的順利發展。那么如何有效的使政府政策措施對促進循環經濟發展起到更大的推動作用呢?基于循環經濟下的政府績效審計應運而生。在循環經濟下的政府績效審計在評價被審計單位經濟活動的效率性、效果性、經濟性的同時,更加強調公平性和環保性,即不只單純考慮經濟的發展,還要注重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資源是否分配合理,經濟發展是否遵循生態發展的客觀規律。2013年12月27日至28日,全國審計會議在京召開,審計署劉家義審計長提出,當下應進一步加大績效審計力度以及對民生資金和生態環保項目的審計力度。循環經濟的理念已在我國政府審計實踐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政府績效審計勢必會促進循環經濟的長效發展。
二、甘肅省循環經濟下的政府績效審計規范體系淺析
甘肅作為欠發達地區、老工業基地,各類技術人才匱乏,科技研發投入少,創新能力較差,生態環境脆弱,其產業主要以石化、有色金屬、鋼鐵、煤電、建材等資源開采和原材料加工為主。甘肅省工業為全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與此同時其自身的生態環境也遭受著重大的考驗。甘肅省走循環經濟之路,是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緩解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矛盾,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2009年12月國務院正式批復《甘肅省循環經濟總體規劃》,在此之后,甘肅省成為第一個上升到國家層面的省域循環經濟示范區。甘肅省作為我國第二批循環經濟試點省份,先后出臺了《甘肅省資源綜合利用條例》、《關于發展循環經濟的實施意見》、《甘肅省關于征收招標排污費的若干規定》、《甘肅省污染源治理專項基金有償使用實施辦法》和《甘肅省省級環境保護專項資金使用管理辦法》等地方性法規和政策措施,從而推動城市、園區、企業等不同層次的循環經濟試點工作。政府作為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宣傳者、倡導者以及監督者,政府責任重大,由此對政府的績效審計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基于循環經濟下的政府績效審計的評價目標
甘肅身地處黃河上游,礦產資源雖然豐富,但是人們在使用的過程中存在諸多不合理之處。例如,企業發展過程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現象屢見不鮮,這樣的資源浪費嚴重違背了生態規律,破壞了甘肅省的自然生態環境。循環經濟成為拯救甘肅省經濟社會病態發展的一劑良藥。循環經濟以“3R”為目標,即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政府績效審計以評價被審計單位資源利用的“效率性、效果性、經濟性、公平性、環保性”為目標,這樣看來,二者在目標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都是在取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保證資源的合理配置以及較低的消耗,從而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的相互促進,和諧共贏。
(二)基于循環經濟下的政府績效審計的評價范圍
循環經濟是以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互利共存為核心,旨在發展經濟的同時,盡可能的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促使二者共同發展的一種良性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在這種發展模式下,政府績效審計的范圍從傳統的對被審計單位項目的事后審計轉化為事前、事中、事后的跟蹤審計;從對被審計單位項目單一的財務資金審計擴展到其對自然環境、自然資源影響的審計。有所政府績效審計的評價范圍在循環經濟模式下有所延伸,使其更好的為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而服務。
(三)基于循環經濟下的政府績效審計的評價標準
循環經濟下的政府績效審計的評價標準不是一塵不變的。一方面,甘肅省與其他省份相比而言,因甘肅省具有其獨特的地理特點、生態環境、產業結構,在選擇評價標準時,不可完全照搬其他省份的政府績效審計評價標準,應當結合甘肅省的自身狀況進行恰當的選擇,符合其地域性特點。另一方面,甘肅省與自身相比,在不同的時期,隨著循環經濟的發展,其自身的狀況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政府績效審計的評價標準應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以適應績效審計環境的變化,由此可見,循環經濟下的政府績效審計具有一定的動態性,只有具有動態性的政府績效審計評價標準,才可以更好的回顧過去,反映當下,預測未來,制定符合甘肅省實際情況的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法規,并以此作為政府績效審計的評價標準,為甘肅省更好的發展循環經濟提供合理的依據。
三、結語
2015年11月30至12月12日,世界氣候大會在法國巴黎召開,甘肅省蘭州市在巴黎氣候大會上榮獲“今日變革進步獎”這是對蘭州大氣治理的肯定,從另一方面來看,也是對蘭州近年來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的肯定,取得這些成就都與政府的宣傳、倡導、監督密不可分,同樣也得益于政府績效審計系統的有效運行。2016年是“十二五”規劃圓滿結束的一年,也是“十三五”規劃開元之年,這一年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意義,是推動循環經濟發展更上一層樓的關鍵契機,我們要在以往發展循環經濟所積累經驗的基礎之上,吸取過去的教訓,在循環經濟的背景之下,建立更加完善有效的政府績效審計系統,促使政府在循環經濟的發展中做更好的宣傳者、倡導者、監督者,向世界發出綠色發展、和諧發展、科學發展的“甘肅之聲”。
【參考文獻】
[1]林海濤,李敬湘.政府政策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研究[A].再生資源與循環經濟.2015
[2]李明,劉勇.基于循環經濟下的政府績效審計探析[J].全國商情.2014
[3]陳靜然,劉珊.基于循環經濟的政府績效審計運行模式探討[C].中國會計學會審計專業委員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2010
[4]劉勇.循環經濟視角下的政府績效審計[C].中國會計學會審計專業委員.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2010(4)
[5]翟娟,郭晴.循環經濟發展理論下的我國政府政策研究[J].生態經濟. 2014
[6]程欣.政府環境績效審計評價問題研究——以水污染防治為例[D].暨南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