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冰 楊妍
摘要 目前,吉林省高校應用型轉型的試點工作已經全面啟動,高校教學基層組織是高等教育實施的基本單元,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也決定著轉型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成敗。本文通過剖析國外高校教學基層組織形式及其設置情況和我省作為應用型轉型主體的地方本科高校教學基層組織形式及存在的問題,提出構建滿足應用型轉型發展需要的基層教學組織的建議。
【關鍵詞】整體轉型;高校教學;基層組織形式;研究
引導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是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重大決策。2015年10月,國家三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為了落實《指導意見》吉林省已經啟動了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試點工作。高校的轉型發展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能夠適應地方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應用型人才。而如何創新“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是轉型高校改革的重點,高校教學基層組織是高等教育實施的基本單元,是執行教學任務,進行教學改革和研究的基本單位,但目前吉林省地方本科高校的教學基層組織的形式還存在諸多不足。本文通過分析國外高校教學基層組織形式及其設置情況,為構建以有利于應用型人才培養和學生技能提高為目標的,能夠滿足轉型發展需要的教學基層組織提出幾點建議。
1 國外高校教學基層組織形式
國外較為典型的基層組織模式是德國講座制、美國學系制、俄羅斯教研室制三種。
1.1 德國講座制
以德國講座制為代表的大學基層組織形式,其主體包括講座和講座教授,這種模式的形成是日后德國大學興盛的最基層的學術組織保障。它的主要特征體現在:第一,學術團隊等級嚴格,層次分明,講座制中的學術人員有嚴格的等級性。最上層是正教授,是講座的核心,掌握所有權力;第二層是副教授,除協助正教授的工作以外也可以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最底層是教授助理,大多是具有博士學位的編外人員,能夠參加研究所的工作。第二,權力高度集中于講座教授;講座教授是他所在學科領域的唯一負責人,擁有科學研究、課程設置、經費使用和招生的權力。第三,講座教授遴選嚴格,科學研究是講座教授的主要職責。德國大學的博士后要經過數年方可取得授課資格,再經過兩三年成為編外講師后才具有競聘教授職位的資格。而德國大學對應聘者的遴選條件和程序又是非常高的。講座制度下基層組織形式促進了大學科學研究職能的發揮,保證了學術自由。
1.2 美國學系制
美國大學的學系是在德國講座模式的基礎上發展建立起來的一種大學基層組織形式。學系所涵蓋的知識領域要更為寬泛,通常一個系就是一個一級學科,不再細化專業。美國學系制作為大學基層學術組織運行機制,它的主要特征體現在:第一,學系擔負著教學、科研的雙重任務;第二,學系是基層行政單位,學系里教授的地位較為平等,系主任對外代表學系,對內負責學術工作的組織和管理,但系主任不是領導者沒有決策權;第三,學系享有廣泛的學術自主權,但不集中在系主任個人。學系在教學改革、課程設置、學位授予和學術工作的開展等學術方面職權很大,用人權、財務權等都保持相對獨立性。
1.3 俄羅斯教研室制
俄羅斯的教研室制作為大學最基層的教學科研組織結構,通常由教授、副教授、助教、主任教員、教員以及高級和初級科學研究人員組成,在學術上形成一定的人才梯度,直接承擔計劃、組織、實施教學與科研任務,承擔相應學科的主干課程和多門相關課程的教學及相應學科的科研和學科建設任務。其特征主要體現在:第一,教研室承擔著組織教學、科學研究和教師培養三大職能;第二,教研室集體會議制是教研室學術管理的主要形式。教研室內部形成了以教研室主任為首的學術行政體系與教授團體為主的學術委員會分工合作管理學術事務的管理體制。第三,教研室的行政管理職能不斷增強。教研室具有招生、教學、科研和教師引進等方面的自主權和決定權。
2 吉林省應用型轉型高校教學基層組織形式現狀
地方本科院校是此次國家應用型轉型改革的對象,目前,吉林省確定9所地方本科高校擬試點轉型,試點轉型的高校包括普通本科院校、普通高校獨立學院和高職高專院校。通過對這9所高校進行調研發現,共有6所高校擁有教研室并把它作為高校的基層教學組織,占轉型高校的2/3。關于教學組織結構有以下三種類型:56%的高校是學校——學院——教研室;33%的高校是學校——學院——學系;11%的高校是學校——學院——學系——教研室。
由此可見,當前吉林省確定轉型的9所高校普遍還保留教研室,并以其作為教學基層組織。就教研室的基層組織制度而言,其主要職能是圍繞學生實施教學活動,開展科學研究及師資培訓等工作。正因為教研室有其存在的價值和生存的土壤,很多高校仍然保留教研室并積極進行改革。
3 吉林省應用型轉型高校教研室建設存在的問題
3.1 教學工作與科研工作相分離
教學和科研是大學的兩項基本職能,是不可分割、相輔相成的。吉林省應用型轉型高校更是應該協調二者關系,教學能力、科研能力任意一方薄弱,都會限制高校自身的發展和綜合能力的提高。目前,一些高校教師為評職稱、晉升而寫文章、做科研,將主要精力投入到名利雙收的科研工作中,真正投入到教學工作中去的時間、精力在減少,逐漸弱化了教學職能的履行。
3.2 教研室與實驗室相脫離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占吉林省9所轉型試點高校的50%,其科研能力和實驗創新能力較弱。理論教師普通不愿意深入到實驗室中去,加上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激勵機制不到位,教師深入實驗室的積極性普遍不高,導致了教研室和實驗室相互脫節,無法很好地融合,重理論而輕實踐的現象較為嚴重,缺乏實踐動手能力,“雙師型”教師比例偏低。同時,學校對實驗室建設的重視程度和投入不足,導致教研室與實驗室建設相脫離,影響實驗室功能發揮,進而影響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3.3 教研室缺乏凝聚力
教師對教研室建設普遍缺乏使命感,參與教學研討活動的意愿不高,導致教研室缺乏合作精神,集體作用弱化。同時,各教研室在制定每年的教研活動計劃時,普遍存在不充分的征求每位教師的意見,使得普通教師缺乏對教研室的主人翁精神,也不愿意參加教研室安排的各項教研活動,使得教研室凝聚力不強。
4 構建滿足應用型轉型需要的高校教學基層組織改革的建議
4.1 科教融合,保證教學與科研并重發展
應用型大學中的教學與科研在實踐中相輔相成,應用技能型人才的培養需要轉型高校將基層教學組織的教學與科研結合起來,因此,如何處理好教學與科研二者的關系已經成為轉型高校關注的重點。從學校的角度來看,應該因校制宜,努力探求二者結合的最佳狀態,片面強調科研或教學都會走進誤區。教師的科研活動要與教學緊密結合,通過科研與教學的良性互動,以教學帶動科研,以科研促進教學,同時吸引學生參與到科研課題中來,這樣才能做到教學相長,促進教學與科研深度融合,科教融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4.2 理順關系,將教研室與實驗室融合一體
轉型高校教師的實踐教學水平直接影響著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質量,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己任的應用型轉型高校的實驗室建設和實驗教學水平的提高,僅靠實驗技術人員很難實現,是離不開理論教師的積極參與的。同時,實驗教學和理論教學是密切聯系、互相配合的一個整體,教研室的廣大教師要結合轉型工作需要,深入到實驗室和實訓基地中去,注重和實行知行統一,即理論教學與實踐動手之間的有機結合。
4.3 加強交流,提高凝聚力
課程建設是教研室建設的基本內容,課程是學科與專業、教學與科研的聯系紐帶。在教學與科研現實矛盾中,課程體現了二者的統一,是真正化解科研與教學矛盾,實現科研與教學融合的根本途徑。基層教學組織要有計劃經常性地開展教學法研究活動,通過教學、科研研究或教學交流活動,加強溝通和團隊合作,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實現有限資源的共享,促進教師教學、科研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孔捷,遲芳,Matthias Hahn.從講座制到學系制-兼論德國大學與美國大學的相互影響[J].江蘇高教,2011(02).
[2]湯智,李小年.大學基層學術組織運行機制:國外模式及其借鑒[J].教育研究,2015(06).
[3]柏偉,李偉.大眾化教育階段應用型本科院校教研室建設與改革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8(12).
[4]陳利華.地方高校教學基層組織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探索,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