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春愛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工作是艱巨而偉大的,不僅要保護物質形態,更要保護那些傳承人,傳承人的存在與發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了保障。本文主要以洛龍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例,描述了洛龍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概況,探究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的策略。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保護;傳承;策略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218-02
近年來,我國越來越重視非物質文化保護傳承工作,國家、政府、社會乃至教育部門都在重視非遺保護與傳承活動的開展。據調查顯示,目前許多政府都在采用多種設施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比如給傳承人提供經費、場地、帶徒等支持,大力資助傳承活動和人才培養,例如,河南省洛龍區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先后獲得“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先進集體”、“洛陽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
一、洛龍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概況
洛龍區地處“九州腹地”的古豫州,有豐富的文化遺存,流傳民間的音樂、舞蹈、戲曲、以及民間美術、手工技藝、民俗等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價值。全區共有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共23項(國家級1項、省級7項、市級11項,區級4項)。近年來,洛龍區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和保護,傳承歷史文脈,發揮文化資源優勢,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光彩,是洛龍區責無旁貸的歷史責任。
二、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的策略
(一)政府主導,形成保護合力。
加強政府的干預力度,首先,做好規劃。根據國家文化部安排,我國正在逐步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四級體系,即國家、省、市、縣(區)四級保護體系。2006年,洛龍區有1項 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列入了國務院頒布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2月至2012年12月,洛龍區有7項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且相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完成了申報,命名工作也得到了較好的開展;其次,固本強基。結合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全面開展區文化館、圖書館國家二級館達標,對省、市、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和基層文化志愿者隊伍進行非遺保護知識培訓。
(二)落實政策,加大資金投入。
做好對接,積極爭取非遺保護專項資金。以洛龍區非遺項目“曹屯排鼓”、“十六掛轉秋” “洛陽海神樂” “白馬寺大里王獅舞”等項目建設為平臺,目前已經獲得上級扶持資金55萬元,落實了全區7名省級非遺傳承人的補貼資金發放;加大區財政的資金投入,區財政每年單列2萬元用于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根據項目配套或實際需要增加撥款;加強社會的融入,將非遺傳承保護的社會力量、非遺傳承人納入區非遺保護協會管理,擴大非遺保護人脈與資源,多方籌措、建立非遺保護基金。
(三)保護出新,增強保護意識。
第一,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實施動態展演與靜態展示相結合,充分利用對外宣傳,利用電臺、報紙、新聞中心,做好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宣傳報道工作。洛龍區在2006年,完成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洛陽展覽活動,今年是第十個文化遺產日,洛龍區每年都會做好遺產日宣傳工作,宣傳工作,為了喚起更多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讓更多的人樹立自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每年的宣傳日,大家都會精心策劃,向社會發放宣傳冊介紹全區文化遺產的現狀、保護傳承等情況。第二,制作宣傳版面,舉辦遺產日專題宣傳活動。洛龍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在春節期間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專題展演,不失時機地大力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1.實施文化惠民。
積極采取措施,依托非遺項目的各類文藝表演團體,開展下鄉演出,真正實現文化惠民,洛龍區的下鄉演出近50余場次,取得了突出成效。
2.開展非遺宣傳展演活動。
積極參加非物質“文化遺產日”宣傳展演活動,舉辦各類非遺展覽展演活動。洛龍區組織文藝團隊(省級項目十六掛轉秋)參加在河南開封舉辦全國第十一屆“山花杯”非遺展演并獲得“山花”獎;同時省級項目大里王獅舞、曹屯排鼓、洛陽海神樂及市級項目二鬼摔跤、撓閣等,多次在省、市藝術節、春節民俗廟會上重點表演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近幾年的非遺保護工作中,為了擴大對外的宣傳,洛龍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采用媒體參與的手段,加大報道宣傳力度,以此來向大家表明非物質文化保護的重要性,增強市民的保護意識。
3.完善非遺傳承保護資料。
對散落在民間的不為人知的傳統藝術進行收集、整理和保護。洛龍區各級政府對挖掘民間藝術相當重視,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今,廣泛開展各項宣傳教育活動,舉行全區民間藝術比賽,例如春節、元宵節等重大傳統節日舉行音樂舞蹈大賽,展示傳統民間藝術,弘揚民族優秀文化,促進民間文藝不斷傳承發展,民間藝術的展示既豐富和活躍了群眾文化生活,又對民間藝術的傳承提供了有利條件,為收集整體散落在民間的傳統民間藝術提供了平臺。
4.有條不紊的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積極創新、大膽探索,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承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2006年8月,洛龍區成立了“洛龍區非物質遺產保護中心”,承擔全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具體組織實施和聯絡協調工作;2007年5月、6月,相繼下發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條例,《洛龍區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定辦法的通知》和《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命名暫行辦法的通知》,健全的機構設施的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的形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開展鋪平了道路,目前,洛龍區11個鎮、辦事處已建立11個非遺中心辦公室。上級領導和社會各界充分肯定全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洛龍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四)傳承有序,做好傳統文化的保護。
1.非遺進校園。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強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并指出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洛龍區響應政府的號召,傳承、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非遺保護中心結合文化志愿服務的主旨,在常態的“非遺進校園、進社區、進鎮、辦”活動基礎上,2015年6月3日至11日,在全區范圍內開展“非遺進校園”系列活動。
2.設立傳習所。
對文奇鼓廠、十六掛轉秋、李氏芝麻焦干等有一定市場但技術難度大、家庭作坊式的非遺項目,通過設立傳承人、專業培訓班、開發市場化產品等進行傳承保護 。
3.鼓勵民間社團發展。
加強行業指導,組織一批民間非遺文化社團組織參加較高層次的文化活動的方式,實現高位亮相、塑造品牌。例如,洛陽海神樂、曹屯排鼓等非遺保護社團的發展。
4.項目帶動,打造文化品牌。
推動項目傳承創新,通過持續開展的節慶文化活動,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例如,對大里王獅舞、曹屯排鼓等具有豫西傳統特色的非遺項目積極加以引導,打造文化品牌。
三、結論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承擔著一個民族或群體的文化生命密碼。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全國各地創造了大量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如此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寶庫中,我們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因此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方式方法,是當代中國人的歷史責任。
參考文獻:
[1]張建龍.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立法保護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2年。
[2]董曉萍.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俗評估[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3]楊東旭.傳承人的個體崛起與民俗文化的發展——以新野猴戲為例[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4]徐福平.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身份認定及意義[J].大眾文藝.2010年02期。
[5]王龍飛.文化社會學視野下武術在登封的存在與發展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