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推動活動最實際,最有效的內在動力,直接影響學習效果。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多半來自于教學過程,這就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興趣,增強教學語言的感染力、吸引力,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有效地提高數學教學效率。
關鍵詞:興趣;情感;教法;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258-01
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很多學生認為數學枯燥乏味,厭學現象成了當前教育的一大難題。改變這種現狀首要的問題,就是要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興趣是學習自覺性的起點,是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當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時,才能使學生從“要我學”轉化為“我要學”,始終保持強烈的學習熱情。那么如何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呢?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實施。
一、加強師生的情感教育,誘導數學學習興趣
(一)注重情感交流,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數學教學不僅是學生的認識過程,而且也是情感交流過程。學生的學習情感調控的好,可以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如何搞好學生情感教育調控呢? 首先,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和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在獲得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親身體驗數學知識的廣泛應用價值,引發學生的求知欲。其次,教師要通過日常教學中許多細微之處對學生科學引導、熱情幫助,使學生切實感受到老師的愛心,使之“親其師,信其道、學其理”。在情感教育過程中,教師要特別注意遵循“表揚與幫助”的原則,避免“批評與訓斥”,注重情感交流,關心每個同學,而且教師的儀表、語言、表情等都會引起學生的較大關注。教學中用風趣、幽默的語言來描述枯燥無味的數學問題,可把學生從苦學的深淵帶到樂學的天堂,在必要時穿插一些小笑話、小幽默,調節課堂氣氛,讓學生“開心一刻”,例如講一元二次方程時把根的判別式比喻為驗證方程根的情況的“試金石”,把求根公式喻為“被冷淡的神醫”。
(二)融洽師生關系,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中,要力求建立友好和諧的師生關系是人的基本心理需要,教師贊許的微笑,期待的日光,熱情的鼓勵,親切自然的教態,幽默樂觀的情緒都會使學生受到愛的感染;對數學濃厚的興趣、淵博的知識,對工作滿腔的熱忱,對事業執著地追求,都會打動學生的心靈,使學生肅然起敬。許多杰出科學家的自傳中都可以找到因受某位老師影響,激起興趣,而一發不可收的事例。
二、教師在教學思想和方法上要把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列為重要的教學目標
(一)教師要因材施教,充分發展學生的閃光點,給予成功的滿足。教師對一個學生的評價不能只看某幾次考試分數的高低,要從全面衡量評價。要承認學生間實際存在的差異,并建立不同水平學生各自經過努力可以實現的不同的教學目標,鼓勵學生的點滴進步,嚴格要求每一位學生去實現力所能及的應達目標。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如果獲得成功,就會產生愉快的情緒.如果這種情況反復多次,學習和愉快的情緒就會建立起聯系,產生對學習的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盡量創造條件讓學生在自己的操作、探究下獲得新的知識,這樣就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成功的滿足,體會到智力活動的愉快,充分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成就感。
(二)精心策劃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1.利用問題培養興趣。“問題是數學的靈魂”。課堂上如果能根據該節內容,適時地,精心、巧妙地設計一些有意義的問題,則“可一石激起千重浪”,促使全體學生積極思考,爭取積極發言,激烈爭論。例如:對點、線、面、體的教學時,要求學生舉出一些熟悉的立體圖形,然后再讓學生拿出各自準備的幾何形體,對照教師出示的問題觀察思考:
(1)你知道這些幾何形體是由什么圍成的嗎?它們有什么不同?
(2)面與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什么?它們有什么不同呢?
(3)線與線相交之處又得到了什么?
2. 利用活動課培養學習興趣。活功課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如數學游戲,猜謎、故事會、競賽等。關鍵在于精心組織,積極參與,培養學生動口、動手能力。如制造簡易教具,他們興趣很濃,成績不好的學生也能開動腦筋,鉆研教材,應主動學習了;又如學生辦的《數學講壇》,通過網絡的便捷性,分小組找出有意思的數學問題,通過學生自己講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鍛煉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3 .挖掘數學自身的趣味性,激發興趣。數學是抽象性、要經過教師的發掘和設計才能展示其魅力,在幾何的教學中,充分揭示圖形的結構美;在代數教學中,善于挖掘公式或方程的對稱美;在解題過程中,數形結合盡力展示變式美。通過這些教學手段來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在教學中經常給學生講數學發展史,展現數學的廣泛應用,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的作用,從而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如講圓周率的發現,劉徽的割圓術及祖沖之的用分數近似地表示圈周率。講幾何引言時,用投影儀讓學生欣賞《北京西直門立交橋》、《天安門城樓》、《古塔》等宏偉建筑。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美”、數學的現實意義,樹立的正確學習動機,從而形成持久的學習興趣。
三、增強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如學生渴望了解某種知識,就會引起強烈學習的興趣。例如,在學習余弦定理時,首先讓學生考慮:一個三角形的兩邊以及它們的夾角的大小確定,這個三角形的第三邊是否確定?再要求學生畫出兩邊分別為3cm、5cm,夾角為60°的三角形的第三邊。在學習對以上兩個問題都得到正確的答案后,再提出第三個問題:如果不允許畫圖,你們能計算出第三邊的長度嗎?學生在完成了第一、第二兩個問題之后,獲得了成功的滿足,激起了認識興趣。教學內容要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和經驗。因此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學生實際,教師要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增強數學趣味性,想方設法調動學生,點燃學生心中探求新知的火花,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使他們自覺地、主動地探究新知。
總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獲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條件。囚此,應喚起學生的興趣,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能使學生獲得持久的學習動機和無窮的學習動力,取到事半功倍之效,從而使他們愉快地、自覺地學好數學。
參考文獻:
[1] 鄧東皋.數學與文化[Ml.北京人學出版社,1999.
[2] 孟萬銀.感受數學[J].山西省教育學院學報,2003. ( 2 )
[3] 施克江,姚啟平.初中數學情感目標教育及評價初探中學數學教學參考,1995. 4
作者簡介:張杰(1985-),男,漢,籍貫:皖亳州,學歷:碩士,研究方向:數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