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德珍
摘 要:物理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有機組成部分,是提高物理教學效益的重要途徑。本文針對當前作業存在的弊端,從作業設計要注重分層、形式要注重多樣、內容要突出針對性、作業布置要體現育人性等四個角度,提出優化物理作業設計的策略,提高物理教學效益。
關鍵詞:初中物理;作業分層;多樣性;針對性;育人性
作業是課堂的延續,是落實四基即“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體驗”的重要途徑,作業不應成為教學的“累贅”和學生的“負擔” [1 ]。提高物理作業的有效性,是提高物理教學效益,落實“減負增效”和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之一。
1 當前作業存在的弊端
長期以來,傳統作業內容局限于同步訓練練習冊,布置作業一刀切,習慣于數量和內容統一,沒有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往往忽略了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動手實踐能力等,導致部分學生為了應付老師布置的作業,只好抄襲完成任務,自然也就成了這部分學生的思想負擔,長此以往甚至產生“厭學”心理。作業的布置不但沒有達到鞏固基礎知識的目的,而且也錯失了經歷概念建構、領悟規律形成的良好機會,同時還失去了作業應有的育人功能。
2 優化物理作業的四點策略
2.1 作業布置要體現分層
由于不同學生在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對他們的作業應提出不一樣的要求,實行因材施教。因此布置物理作業時,應當取消作業一刀切,注意學生差異,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將作業分為兩個層次:必做作業和選做作業,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物理學習中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以第七章第五節《物體的浮沉》為例,布置不同層次的作業如下:
層次A:知道物體的沉浮條件,會判斷物體的浮沉(容易)
例1.將一木塊輕輕放入盛滿水的容器中,木塊漂浮在水面上,溢出的水重0.3N,則木塊的重為 N
層次B:知道通過改變物體受到的浮力或重力可控制物體上浮或下沉(中等)
例2.傍晚時分,漁民滿載魚蝦的漁船從近海返航,漁船從大海進入內河,在此過程中漁船受到的浮力將
(變小、變大或不變),船體將 一些。(上浮、下浮或不變)。
層次 C:通過對浮沉條件解決實際問題(較難)
例3. 給你足夠的水和量筒一只,怎樣測定小陶瓷酒杯的密度(量筒的直徑大于酒杯的直徑)?請寫出主要實驗步驟及密度表達式。
層次A和B的作業作為必做題,層次C的作業供一些學有余力的學生完成,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作業的完成,得到不同的發展。
2.2 作業布置要注重多樣性
2.2.1 觀察型作業
家庭中很多物品都是利用杠桿原理設計而成,比如:剪刀、指甲刀、筷子、掃帚、、水龍頭等很多物品。因此學完簡單機械《杠桿》后,可以布置學生觀察家里哪些物品利用了杠桿原理,第二節課前匯報交流,并以其中一、兩件物品講解說明杠桿原理。再比如學完《光學》后,可以布置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光學現象,并用手機拍攝相片或視頻,在全班進行展示和交流。這樣的觀察型作業,不僅提高了同學們物理學習興趣,同時也積極倡導同學讓物理走向生活,用學到的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2.2.2 動手探究型作業
探索性作業就是讓學生根據所學知識,盡可能利用身邊器材,開展問題調查、小制作活動和探究性小實驗探索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動手實踐的能力,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潛能。如在學習《杠桿》后,可以設計如下的作業:(1)上網調查人類對杠桿的應用與研究情況;(2)根據杠桿原理制作一把小桿秤。
2.2.3 科幻寫作型作業
利用學生已有的物理知識,布置一些與物理知識相關聯的小科幻論文作業,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和創作潛能 [2 ],還可以更好地理解所學的物理知識。例如學習“ 重力” 后,寫一篇以“假若沒有重力”為題的科幻小論文;學習“ 摩擦力” 后,寫一篇以“假若沒有摩擦力” 為題的科幻小論文等。
2.3 作業布置要體現針對性
作業的布置要有很強的針對性,防止作業布置的隨意性,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根據學生所學知識的易錯問題或重要概念精選習題,可以設計一組或幾組習題,讓學生通過針對性的訓練來真正理解物理概念和規律,習題的數量應適當控制,切勿布置漫無邊際的題海作業。
2.4 作業布置要突出育人性
作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不僅是鞏固知識的載體,更是育人的重要平臺。例如:學完《摩擦力》后,布置如何增大有益摩擦和減少有害摩擦的作業,在作業中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有許多物理知識,通過作業布置和訓練,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節能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真正落實作業的育人功能。
作業不是評價和鑒別學生的手段, 而是學生自我表現和自我發展的一種載體。教師根據所學知識,基于學生實際出發,作業要求精選,形式要求多樣,內容要求針對性,作業突出育人性。既引領學生認知,又激勵學生成功,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通過作業的完成,得到相應的進步和發展,在“潤物細無聲”的作業中提高物理質量。
參考文獻:
[1]曹義才.比較多版教材習題 優化課后作業設計索[J].物理教師,2016(5):18-20.
[2]王玉斌.物理作業的新探索[J].物理教學,2014(3):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