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月升
【摘要】:我國農村人口眾多,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其中,農村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影響我國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文章通過對農村經濟的經營管理問題進行探究,分析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了強化新農村建設的解決措施,以期突出農民的主體地位,只有增加農民的收入,建設小康社會。
【關鍵詞】:新農村;農村經濟;經營管理;解決措施
我國經濟自改革開放后得以快速發展,農業經濟也隨之發展,現在我國的重點工作之一便是使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通過一系列管理手段,調控市場經濟,發展現代化農業,提高農民群眾構建新農村的積極性。
1農業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的影響作用
農業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問題提出了有效的管理措施,為農村現實需求提供了細致的分析,使用科學的管理手段促使農村經濟得到發展,也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制度保障、理論指導,解決發展中的遇到的問題。
1.1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結合農村目前的經濟情況來看,農業經濟管理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制度保障。通過農業經濟管理,并結合農村的經濟狀況和現有條件,產生了具有獨特風格的發展制度,形成了符合實際情況的發展方式,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制度保障,同時也使得農村經濟發展更科學、更規范。合理的制度能夠加速農村經濟的發展,完善農業經濟管理制度,保證了農村經濟不斷發展的速度。
1.2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理論指導
農業經濟管理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點明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方向,使農業有目的性的進行發展,確立了農業在市場的地位,更有利于找準農業的發展方向。
1.3為農村經濟的發展解決制約問題
農業經濟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或緩解農村經濟存在的眾多制約問題,提出可行性的解決方案,并對農村未來發展進行合理規劃,實現資源的有效整合與利用,實現可持續性發展,保護環境,保證農村經濟快速而平穩發展。
2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措施
2.1逐步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21世紀是中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全面建設的新時期。目前中國社會保障體主要涉及到三個方面:一是新農保,即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它是以保障農村居民年老時的基本生活為目的,建立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相結合的籌資模式,養老待遇由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為老年農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二是新農合,即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是指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農民自愿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使農民可以擺脫因病致貧并得不到有效治療的情況。三是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農村中喪失勞動能力、因災因病致貧的特困人口以及傳統意義上的“五保戶”得到有效的供養。
2.2制定科學完善的農村經濟發展政策
針對上文提到了農產品市場供需不合理問題,國家政府機關需全面落實惠農惠民政策,鼓勵農民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推動農業機械化和現代化進程。此外,針對農村中出現的占用耕地、低價強制出售土地等問題,國家要堅決打擊。
2.3重視教育,推動農村文化建設
首先,注重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推動農村文化發展。國家必須在政策、財政、法律法規等方面加大對農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投資,在緊抓農村經濟建設和生產力建設的同時,開展“講文明、講科學、講衛生、樹新風”活動,豐富農民的業余生活,開展豐富多彩的娛樂健身活動,舉辦農民藝術節、鄉村青年文化節,從而促進農村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其次,重視農民素質教育和科技教育。政府要加大對農村基礎文化設施和教育設施投入,比如建立農村書屋、構建農村計算機互聯網系統,鼓勵農民參加專業技能培訓和職業教育。最后大力發展現代化高科技農業,促進農業增產增效。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機械設備,開發有實力、有品牌效應的農產品,從而引導農業向現代化、旅游化、綠色化的生態農業前進。
2.4加大資金投入,縮小城鄉差距
在農業經濟發展體制上,結合當地的地理資源和環境優勢,極力縮小城鄉差距,拓展農民增收的途徑。此外當地農村政府應該詳細調查農村經濟的現狀,理出農村經濟發展存在區域差異的原因,然后找出優勢,適時抓住機遇,帶頭招商引資,加快農村資源優勢轉化為農業經濟發展優勢。此外當地農村政府要善于引進人才,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的資金投入,重視科技運用。
2.5對農村債務進行合理處理
為進一步保障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有序發展,利用精簡機構、費用包干等方法減少農村資金的指出。為了避免出現新的經費或者債務,還要實現對村級集體經濟的管理,建立完善的審批制度。對于經濟發展比較落后的地區,還需要針對發展需求建設工程,保證管理費用的具體化以及精細化,還要對農村經費支出進行預算與評估,避免出現浪費現象,還能節約公共管理經費。此外,還要采取激勵政策,為農村經濟管理工作制定一個科學的激勵機制,實現考核工作,保證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開展。
2.6加強農業產業化發展,促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優化
農村經濟結構優化調整的主體是農戶,但現階段我國農村地區的大部分農戶普遍存在生產規模小、技術水平低及經營分散的特點,在此基礎上進行經濟結構調整不僅發展緩慢,也不利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快速轉移。因此,要加強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步伐,將產業化作為地區經濟結構優化的“牽引點”,進而“以點帶面”,實現地區經濟結構的優化發展。農業產業化發展能夠有效地將市場信息、農業科學技術和銷售渠道等優勢快速、直接地帶給農民,讓農村經濟加快與市場經濟接軌的步伐,讓農民在圍繞市場進行生產經營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實現經濟結構調整。
3結語
綜上所述,農村經濟管理工作是保障農村經濟活動的基礎,并且也是提高社會經濟發展的有效因素。積極加強農村經濟管理工作能夠實現農村經濟的良性發展。在本文中筆者從多個角度探析當前農村經濟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有效的解決措施。其中要組建一批高素質的農村經濟管理人員,要從農村財務管理、土地承包等多個方面出發,不斷提高農村經濟管理水平,只有如此,才能為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王敏.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生及運行機理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9.
[2]關銳捷,黎陽,鄭有貴.新時期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實踐與探索[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1(05).
[3]陸彬.我國新農村建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中外企業家,2015(35).
[4]王琦.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的困境與出路———基于利益相關者視角[J].安徽農業科學,20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