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琴
摘 要:陶瓷是一種包含著多重文化意蘊和多重功能要素的文化載體,集實用與審美于一身。這種多重與多維是由陶瓷器物自身的特點所決定的。一方面較之其他純粹的實用具,陶瓷有著豐富而鮮明的文化和藝術,這表現在它的造型和紋飾上;另一方面,較之純粹的藝術品,如繪畫,它始終又有實用目的的伴隨,這表現在它的實用功能方面。正是這種實用與審美的結合,陶瓷器物反映出人類建立在生存需求基礎上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種貼近人生現實又超越現實的情懷,使陶瓷不局限于純粹的藝術品或純粹的實用品單一特性。本文闡述當代陶瓷的藝術化與生活化的發展趨勢,并系統梳理了其中內在的聯系。
關鍵詞:當代陶瓷;陶瓷藝術;藝術化;生活化;審美
1 引言
說起陶瓷,一般會按照官窯、民窯這樣從窯口屬性對它們進行區分,這在封建社會迎合了社會階層的劃分,從一定意義上說,陶瓷是一種對“正統”文化與民間文化的特殊溝通。這些特點里包含著一些重要的哲理,它在簡單中孕育著人性的自然要求,在實用中包含著理想的追求,在無意中體現著必然,在隨意中展露著人的天性,而且曾在無文字記載的歷史過程中,以實實在在的“存在”凝結著最初“發生”的一瞬及其人的精神目的,“物化”著我們的心靈,“結構”著民族的文化心理。
2 當代陶瓷的藝術化
一般來說,陶瓷不局限于功能使命的突破,還表現出更多的人文關懷和自然的審美觀念。房龍在《人類的藝術》中反復強調,“一切的藝術,應該只有一個目的,即克盡厥職,為最高的藝術──生活的藝術,作出自身的貢獻”。陶瓷藝術在這一點上,比起其他純藝術有著更多的優勢,而中國陶瓷藝術,則比起其他國家的陶瓷在這一點上又體現得更為充分[1]。換句話說,對于陶瓷藝術的追求,更能體現出中國人的性格和生活情趣。生活藝術化是中國人對日常生活的享受和體驗演繹成了一種“藝術”,在生活情趣中滲透著處世哲學和“技藝”。林語堂在《中國人》中說:“我們知道一個國家人民生活的樂趣,才會真正了解這個國家,玩耍時的中國人要比干正經事的中國人可愛的多,在閑暇時是最聰明最理智的。”“古代中國人有自己的情趣。我們可以從漂亮的古書裝幀、精美的信箋、古老的瓷器、偉大的繪畫和一切未受現代影響的古玩中看到這些情趣的痕跡。”“中國人心靈深處隱藏著的東西,只有通過他們在藝術中的反照才能被認識……那些黃色粗笨的手指塑造出了愉快而和諧的形象,高高的顴骨上杏眼閃爍著和善的光芒,細想著絕美的畫面。”
從凌霄寶殿到學者的信箋,還有各式各樣的工藝品,中國的藝術展現出一種精神和諧的情調,中國藝術作品鶴立于人類最佳精神產品之林。” 林語堂的這個認識和評價,如果說針對所有中國藝術顯得有些“自戀”和“自大”的話,那么,對于中國陶瓷藝術來說,卻一點也不過分,因為中國陶瓷作為世界公認的藝術佳品,是毋庸置疑的。而中國人對于陶瓷的藝術欣賞和把玩,是通過日常生活這一現實“中介”而達到的,而且越是隨著時間的向后推移,這種傾向越是明顯。中國陶瓷之所以有這種藝術品格,并不是一種單純的技藝表現,而有它的深層的蘊含,它們反照出中國人心靈深處隱藏著的東西。因為陶瓷與人的食、住等物質生活關系密切,與人的欣賞、玩樂等精神生活相關,陶瓷集實用性與工藝性于一身。
3 當代陶瓷的生活化
陶瓷是一門古老的藝術形式,伴隨著人類的造物而出現,陶瓷將泥、水、火、氣四元素創造性的融合在一起,是人類一項偉大的發明。隨著經濟發展,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人們對陶藝設計更注重精神和審美,對人性關懷和人類情感的研究更多,人性化的設計因此成為設計界一個引人注目、經久不衰的話題。當代許多知名的陶瓷藝術設計大師從對生活陶藝設計的人性化研究作為切入點,從人的生理和心理對陶瓷產品的體驗來探討人性化的重要性,結合人體工程學、情感設計、設計藝術消費心理學、符號學、美學、藝術社會學、陶瓷發展史等學科知識與精髓,突出當代陶瓷的生活化。
作為實用器物,它是生活用品,它的特點首先是由現實生活的需要所決定。中國人對于生活的樂趣的追求,生活的藝術化,使得陶瓷成為滿足這種趣味的器物,陶瓷的追求中有中國人的人生哲學和生活方式的意蘊在里面,所以,這種陶瓷器物,積淀著文化心理。與其相聯系,中國傳統工藝美學思想的特點也在作為工藝的陶瓷制作中有著體現。杭間先生在他的《中國工藝美學思想史》中對中國古代工藝美學思想的基本特征概括為:一、重已役物,以人為主體是工藝美學思想的基石;二、致用利人,強調功能性;三、審曲面勢,各隨其宜,適應人們的生活方式;四、巧法造化,注意人與自然的和諧;五、技以載道,重視道與器的統一;六、文質彬彬,功能與裝飾的結合。這六點,在中國陶瓷工藝中體現得十分突出。 在這些工藝美學思想中,突出的是人,是人為主體的意識,是重人的思想。作為工藝品,陶瓷不同于純粹的擺設,也不同于建筑、雕塑等等藝術或工藝品,它比其他工藝器物、或者兼有實用功能工藝品,更接近日常生活,更生活化。所以,在這種藝術中所體現的美學要素,就不同于其他藝術品。
當代陶瓷體現的更多的是滿足日常情感的需要,它不像廟宇建筑、宗教塑像那樣把人的注意力引向虛擬的場景中去,超脫于現實;當代陶瓷也不同于舞蹈、音樂那樣以完全不同于日常生活的藝術方式,表達人的情感,滿足人的感官和精神的需要;當代陶瓷也不同于繪畫藝術,以平面空間圖景的描繪,虛擬一種意境,激活人的心理原型,勾勒心中情懷……陶瓷對于人是實實在在的器用,它表現得非常具體、在現實的情景中讓人享受到一份快樂,得到一種心靈的安穩。比如,日常用的青花碗、碟、杯、瓶等等,它的美是融化在生活情景中的,它是“默默的”,又是“時時的”。
陶瓷將美與善結合得自然而不露聲色。當然,對陶瓷的把玩也體現了它的另一面,即中國人生活智慧的世俗的一面,以及與文明的古老相聯系的生活經驗的過度“積累”和享樂思想的彌漫,它的極端似乎可以說接近于“玩物喪志”。這如林語堂說,“一個較為年輕的文明國家可能會致力于進步;然而一個古老的文明國度,自然在人生的歷程上見多識廣,它所感興趣的只是如何過好生活……一個古老的文明也一定會有一個不同的價值尺度,只有它才知道什么是‘持久的生活樂趣,這就是那些感官上的東西,比如飲食、房屋、花園、女人和友誼。”
當代陶瓷藝術創作中,或許正是滲透進了對于“持久的生活樂趣”的追求的意識。與生活藝術化相對而又相關的是藝術生活化。藝術生活化是說,中國的藝術具有世俗精神和生活化的特點,它是藝術,但又是生活化的藝術,或者是將藝術生活化,而不是將其宗教化、神圣化等等。陶瓷藝術就是兼實用與藝術為一身的藝術,就是藝術生活化的最典型的物證。這種特點,有意無意地體現在中國藝術創造之中。李澤厚先生在講到中國建筑藝術時說過,“在中國建筑的空間意識中,不是去獲得某種神秘、緊張的靈感、悔悟或激情,而是提供某種明確、實用的觀念情調……” 這種特點,在當代陶瓷藝術作品中有著比建筑更為突出的表現,因為陶瓷本為日常生活所需而發明,中國陶瓷在這種文化傳統和哲學背景中發展演變,其所體現的中國實踐理性精神和民族心理特點就異常鮮明。
中國陶瓷藝術能保持它的旺盛的生命力,能經久不衰地不斷有所發現和創造,是與中國人的生活藝術化傾向有極大關系的。中國陶瓷藝術充滿著人文精神,有著人性的積淀。比如,中國的陶瓷雕塑與西方的雕塑相比就有這種特色,“和寫實的西方宗教神像相比,中國佛像因裝飾性的虛擬成分,更帶有一種非人間性的神秘,但又包含一種藹人的親情,因為裝飾性既不同于生活真實,卻又是中國人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司空見慣的藝術真實”。
4 結語
陶瓷是中國工藝造物的具體表現,凝結了人們對美的理解與對生活品質的追求,在工藝美術的范疇里注重物品的人倫性和社會意義,它是物質和精神生活的見證,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統一,既合于實用的目的,也合于實用的規律。在陶瓷裝飾中,特別是民間陶瓷器物的紋飾中,其繪畫圖案是藝人徒手自由描繪的,從中可以感知到人的情感、心緒,它們是帶有筆意、氣氛等復雜因素的有機形態,是一種蘊含著人的現實心靈向往的“有意味的形式”,即使那些幾何圖形的組成,也充滿著人的精神因素,有著對于生活的感受、理解和期盼。當代陶瓷的藝術化與生活化表現在人們生活的藝術化與中國陶瓷藝術的生活化的自然契合,使得中國陶瓷器物,特別是那些蘊含時代色彩的代表性器物,逐漸有了既是物質生活的見證,又是精神生活的象征的意蘊,既有形而上的象征意義,又有形而下的實用功能的關系,亦即特殊的“道器”關系。這突出地表現為陶器與兩個重要文化現象的相關上。
參考文獻
[1]劉東亮.傳統陶瓷的藝術化初探[J].山東陶瓷,2003,03.
[2]何琦.現代日用陶瓷產品設計觀念的演變及成因[D].景德鎮:景
德鎮陶瓷學院,2010.
[3]鄭芳.生活陶藝設計的情趣化研究[D].景德鎮:景德鎮陶瓷學院,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