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辦醫學院校在我國高校發展大潮中勢不可擋,其專業發展特點決定了英語教學在其中的重要性,而其學生在英語方面的較大差異決定了其英語教學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本文將根據語言輸入理論中的“i+1”理論,從英語分級教學對于民辦醫學院校的必要性,分級教學在民辦醫學院校的獨特優勢以及存在的問題三個方面來研究民辦醫學院校英語分級教學的現狀。
【關鍵詞】民辦醫學院校 英語分級教學 “i+1”理論
我國自實施大學英語四、六級統考后,全國各類高等院校對英語教學都十分重視。傳統大班教學模式已不足以滿足學生英語學習需求,尤其在民辦醫學院校這類專業性較強的民辦院校中,學生英語程度差異較大,急需轉變教學模式,因材施教。
一、民辦醫學院校英語分級教學的必要性
1.民辦醫學院校英語教學發展及問題。伴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模式跨越到大眾模式,民辦院校的發展勢如破竹,勢不可擋。為滿足國家對當代人才培養的要求,民辦院校應著重因材施教,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而民辦醫學院校正符合此類要求,如全國高校星河中的一顆璀璨之星。
發展總避免不了遇到問題。我國醫學院校的英語教學長期處于較為曲折、徘徊的狀態。“早在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以謝大任教授為代表的老一輩醫學英語教育家們推出了以醫學英語教學為主體的教學模式”;1987年我國實施大學英語四、六級統考后,醫學院校英語教學又轉向以基礎英語為主的模式;90年代至今,我國許多醫學院校實行基礎英語與醫學英語先后教學的模式。我國醫學專業與醫學技術發展要與國際接軌,離不開醫學專業教育與英語教育的結合。
2.“i+1理論”指導下看民辦醫學院校英語分級教學的必要性。隨著時代背景、中小學英語教育與學生水平不斷發展變化,高校學生的英語基礎出現了比以往更大的差異,而這種情況在民辦院校體現得尤為明顯。相較于一、二本高校學生,民辦院校學生英語能力整體較弱,水平差異較大。這種情況在民辦醫學院校更加明顯,因為一部分醫學相關專業錄取分數比之于院校內其他專業要高,一些學生的高考成績甚至已超過二本分數線。因此,民辦醫學院校的學生英語水平就出現了參差不齊的情況——一部分學生英語基礎扎實,學習能力較強,興趣較高;而一部分學生英語基礎薄弱,學習被動。
針對這種“吃不飽”與“吃不了”并存的英語教學現狀,諸多英語教學研究者將目光投向了大學英語分級教學改革。早在中國古代,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美國語言學家Krashen提出的語言輸入假說中的“i+1”理論也為分級教學提供了理論基礎。Krashen在第二語言習得理論中提出了“語言輸入假說”。他認為,人類需要獲得可理解性的語言輸入,方能習得語言。“i+1”就表示可理解性的語言輸入,其中i表示語言學習者的現有水平,1表示略高于語言學習者當前水平的語言知識。如果學習者接觸到的語言知識為“i+0”,則學習者并沒有接觸到新知識,也就無法獲得可理解性語言輸入。而當語言輸入為“i+2”時,則新知識遠遠超過了學習者的現有水平,學習者也難以較好地獲取新知識。
從英語教學實踐上看,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至少有兩方面因素需要考量。一方面,學生的英語學習內容、方法及進度等應符合自身現有水平,即“i”。無論難度過大的“i+2”或者是根本沒有難度提升的“i+0”,都無法使學生在英語學習上取得較好的效果。另一方面,由于民辦醫學院校學生自身現有英語水平參差不齊,要想使大多數學生獲得“i+1”的英語輸入,就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因材施教,對學生的英語學習等級進行區分,使得英語教學效果最佳化。
由此可見,在民辦醫學院校中,英語分級教學成為必要。“i+1”理論為民辦醫學院校的英語分級教學提供了理論基礎,而分級教學也成為實踐“i+1”理論的最佳途徑之一。
二、民辦醫學院校英語分級教學的優勢
我國教育部于2007年9月公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指出:“考慮到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以及各高校情況差異較大,大學階段的英語教學要求分為三個層次,即一般要求、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大學英語分級教學是英語教學改革的趨勢。對于民辦醫學院校,該模式更有其必要性和優勢。
其一,大學英語分級教學有利于民辦醫學院校學生的發展。上文中提到民辦醫學院校的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根據“i+1”理論,只有使多數學生能夠獲取比自身水平較高的可理解性語言輸入,才能提高學生整體英語水平。因此,民辦醫學院校可通過入學分級考試等方式,將學生分為不同層次,按需教學,因材施教,讓學生在大一和大二兩年的英語學習中打下較扎實的基礎,或得到更高的提升,再根據醫學生發展需要安排醫學英語等更專業化的英語教學,使學生的英語能力與專業結合,為未來鋪路。
其二,大學英語分級教學有利于民辦醫學院校自身的發展。與其他綜合類高校相比,民辦醫學院校將主要精力放在醫學相關專業的建設與發展之上。為衡量醫學院校的教育質量與人才培養目標,中國教育部與衛生部頒布了《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該標準“要求醫學生‘能夠獨立利用圖書資料和現代信息技術研究醫學問題及獲取新知識與相關信息,能用一門外語閱讀醫學文獻”要使醫學專業與國際接軌,民辦醫學院校就要著力提高其英語教學質量,實現學科交叉,學科互補。大學英語分級教學模式無疑是其長遠發展的得力助手。
三、英語分級教學對民辦醫學院校的要求
對于民辦醫學院校,大學英語分級教學能給其帶來良好的教學效果,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對其提出了一些要求。這些問題與要求主要體現在分級方式和學生心理兩方面。
其一,我國民辦醫學院校中英語分級方式主要有兩種,多數院校采取新生入學英語摸底測試來進行分級,還有一部分院校根據新生高考英語成績進行分級。這兩種分級方式均有利有弊。根據高考成績分級的方式方便快捷,同時,高考試卷科學正規,監管嚴格,評分嚴謹,能夠較準確真實地反映學生英語水平。然而高校招生面向全國,我國高考試卷卻并非統一,甚至難度差別很大,因此學生高考英語成績無法公平比較,作為大學英語分級依據也就欠妥。為解決這一問題,多數院校采取入學測試的方式進行分級。這一方式不僅做到了試題統一、公平競爭,也給了學生第二次顯示自己英語水平的機會。在我國,從高考結束到新生進入大學,通常歷時兩到三個月。這期間,一部分學生英語水平可能已出現變化——長期不學習英語,水平下降;或利用假期繼續學習,水平上升。入學測試恰能反映這些變化,提供更新的數據。但與高考相比,各院校自己所出試題水準參差不齊,也存在監考不嚴格,改卷不嚴謹的情況,加上學生出現的排斥或過于緊張的心理,入學測試的結果也并不一定能真實反映學生水平。因此,民辦醫學院校應本著讓每位學生得到最大提升的原則,研究出更加妥善合理的分級方式。
其二,英語分級教學對學生的心理具有較大影響。通過觀察與交流,本文作者發現分級教學對學生心理產生的影響有積極與消極之分。民辦醫學院校由于其自身學科專業特點與招生要求,招收的學生水平差異較大,學生偏科情況較多,其中多數是理科成績較好,而英語等文科程度較弱。進入A班的學生,一部分得到鼓勵,學習態度更加積極;一部分則產生了過度自信的心理,認為自身英語能力強,便放松了學習,出現課堂上不聽老師講解的情況,甚至波及其他課程。而進入B班或C班的學生,一部分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在英語學習上更加努力;一部分學生卻產生抵觸反感情緒,認為學校對其不夠重視,喪失了學習信心,甚至產生了放棄英語學習的偏激想法。學生心理會對其學習產生很大影響,因此學校應采取措施,積極引導學生正確了解分級教學的目的、認識自己的不足,使各級英語課堂生動有趣,激勵學生努力學習。
根據“i+1理論”可以分析得出,大學英語分級教學模式在民辦醫學院校當中必要、可行,且行之有效。針對民辦醫學院校的發展特點與前景,該模式有其獨特優勢,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院校如若能設法解決教學實踐中出現的分級方式不夠合理或學生心理阻礙等問題,該教學模式將是民辦醫學院校長遠發展的得力助手,并成為其教學體系中的重要部分。
參考文獻:
[1]陳曉明.高等醫學院校英語教學現狀及改革思考[J].醫學教育,2002,(1):17.
[2]張云.大學英語分級教學分析[J].科教導刊,2014,(11):132.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9).
[4]陳偉平,余曉峰.黃國君.《IIME標準》視域下對醫學院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思考[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4,(11):90.
【課題項目】該文為河南省民辦教育協會2015年度課題“民辦醫學院校英語分級教學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hmx20150385),主持人:李楠。
作者簡介:李楠(1987-),女,河南焦作人,研究方向:文學翻譯,英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