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來源:重慶公共運輸職業學院2015年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名稱:“高職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技藝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153350]
摘要:技術能力與藝術能力的綜合培養,才能滿足當下學生的學習要求,企業人才的用人需求,教師需要對實踐類的課程教學進行改革研究,從基礎類、專業類、專業實訓類等三類課程進行實踐教學模式的探討,以其達到環境藝術設計人才的培養目的。
關鍵詞:技藝融合;實踐;課程;教學研究
當前,高等職業院校的教學不斷的在進步與提高,很多院校都在探討如何讓學生提高動手能力,加強實踐類課程的教與學,而作為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更應該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光有設計理論,沒有設計實踐,這是任何一所院校都不愿意看到的,只有實踐能力得到了強化,學生才能學習到知識,才能找到滿意的工作,提高學校的就業。本文就是探討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技藝融合下“實踐類”課程的教學研究。
一、技藝融合的概念
什么是技藝融合?作為高職院校的教師,這是首先要明確的一個問題,只有搞清楚了,教學才能提高,有目的的進行教育,進行課程的安排,進行案例的選擇。技藝融合就是技術能力與藝術能力相互融合,它們是一個結合體。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總結出在技藝融合方面的四種融合結合舉措,即“技術、藝術師資融合;技術、藝術知識融合;技術、藝術項目融合;技術、藝術評價融合?!边@四種融合舉措充分結合人才培養實施過程節點,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普適性和推廣性,更能滿足人才本身能力的綜合性,以適應市場的需求。
二、現今實踐類課程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重慶各高職類院校在實踐類課程的教學中,普遍采用的方式是兩種:一是理論+實踐,就是先講解一部分專業的理論知識點,然后讓學生通過實踐聯席,掌握所學的理論知識這樣一種模式。如計算機空間效果圖課程,老師一般先示范講解制作的方法,全方位的演示一遍步驟,如果是在機房就立馬讓學生開始照著練習操作,進行熟練掌握,這種方式還可以接受,畢竟都是在機房上課,學生可以馬上學習到知識點。而有些院系是理論先上兩節,然后再去機房進行實踐課程,這就不助于學生的學習,學生需要有很好的記憶能力才能夠掌握所學的知識點,阻礙了教學。
第二種是邊實踐+邊理論,不講理論直接進行實踐練習,完全只是讓學生進行實踐操作,按照書上的步驟來練習,學生看得懂就操作,看不懂就在課堂上做無關的事情,事后老師可能會補充相關的理論知識點,但這種教學方法,同樣是阻礙了學生最大量的學習。如軟件類的實踐課程,每本教材上案例基本上都有步驟,學生是可以照著書本上的步驟完成案例的操作或者是練習,但是學生如果不熟練此軟件,是無法深層次的掌握該軟件的功能和作用,這就達不到教學的目的。
三、實踐類課程的教學模式的構建
實踐類的課程,在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中,從基礎到專業到實訓,都有涉及到實踐方面,如何來進行構建,下面就主要探討三方面的實踐類課程的構建。
(一)基礎類課程的實踐教學模式
顧名思義,這里的基礎類課程主要是指的專業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在整個專業中都非常重要,基礎牢不牢,對后置課程的學習至關重要,一般環藝專業的基礎課程有設計速寫、設計素描、設計色彩等,這類課程的教學更多傾向于是寫生,主要是培訓學生的造型能力,可以采用先臨摹優秀的作品,掌握其構圖、線條的綜合運用,一些基礎的表現技巧,之后可以進行寫生,寫生是很關鍵的,這是最快培養學生的思維和造型能力的,強調了技術與藝術的融合。也即,當你的技術很好,如線條優美等,但在藝術方面不行,如整體大空間結構畫出來就是不好看,沒有表現力,這樣也不可取。最后就是要善于總結,在教師的指導下總結自己的寫生的不足,后期的調整等等,意在創意思維能力的培養。
(二)專業類課程的實踐教學模式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課程有景觀設計、居住空間設計、植物景觀設計等。這類實踐課程重在培養學生的自我解讀設計的能力,老師作為引導者,學生是主體的實施者,需要學生了解甚至掌握每一個設計階段的實踐,把技術融合于實踐中。以景觀設計為例來進行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
首先,要了解該門課程的具體整體框架,完成該課程實踐學習后,學生能達到什么樣的能力階段,這樣才能選擇合適的案例進行課程的展開。作為我院來講,一般是以學校的景觀設計作為案例,面對現有的景觀存在的問題,進行調研分析,討論,學生制作PPT進行演講,教師輔導,鍛煉學生的對事物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
其次,上一階段完成后,教師會選擇作為此次設計知識點,進行帶著問題去講解,并讓學生參與課堂中,學生也是帶著問題進行提問,教師解答,在問題中解決理論知識點,這樣可以快速掌握,學生的興趣也積極濃厚。
最后是學生尋找設計元素,進行景觀的設計,在實踐課程中,教師需要帶領學生去參觀很成熟,并且完成的好的景觀設計,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眼界,不至于學生在設計出來的作業,層次低,只是單純的作業,而沒有特色,需要讓學生把作業當成自己的作品來完成,全身性的投入其中。之后要讓學生把整個景觀設計的課題,制作成冊,包括最初的調研分析、問題、概念方案設計、修改完善后的成品方案,以記錄的方式制作成冊,每一位同學都能知道自己的成長。
(三)實訓課程的實踐教學模式
這類課程的教學更多的是在大三學年,需要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綜合性強,主要采取與市場接軌,這是需要一個大的提升階段,會以真實的項目來完成,學生的全程參與其中,老師帶領團隊,包括設計提案、設計方案、設計提交,施工現場等等,有助于學生的快速融合之前兩階段學習的技術與藝術。
總之,高職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技藝融合”下的實踐類課程的教學,是一個長期的課題,這跟每個院校的教學方式、方法、教學設備等都有很大的關系,但有一個總的要點就是,一定是要了解學生的想要的是什么,企業想得到什么樣的人才,我校教師能提供給學生什么的教學案例,教學設備要跟得上,這樣才能把實踐類課程的教學模式構建的更好,才能把學生的技術能力和藝術能力得到更好的培養。
作者簡介:曾慶東(1982—),男,漢族,講師,二級建造師,重慶公共運輸職業學院。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