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淵
摘要:通過卷帙浩繁的古籍,我們可以知曉一個民族的發展歷程;通過浩如煙海的古籍,我們可以探究一個國家的前世今生。古籍,是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它用獨特的文字方式,記載著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承載著中華人民的精神智慧。古籍的保護與開發,是當下開展古籍工作的兩個重點,它們兩者互相配合,互相輔助,缺一不可。只有切實做好古籍的保護與開發工作,才能讓古籍承載的精神內涵和文化價值,在新時代得以完美呈現。
關鍵詞:古籍;保護;開發
古籍本身是一種非可再生的資源,與此同時古籍在流傳的過程,遭受到許多不同因素的破壞,流傳至今,已經處于一個百不一存的狀態。如何在現階段加強對古籍的保護,如何在古籍得到有效保護的基礎上,挖掘古籍潛在的價值,讓古籍能在新時期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依然是當下開展古籍工作亟須解決的問題。目前我國的古籍保護與開發工作的情況并不樂觀,相關工作人員還沒有把該項工作當作重要而緊迫的任務來抓,致使古籍的散佚情況時有出現, 破損古籍的修復工作滯后,古籍價值的開發與利用失序,這一系列情況最終都造成了國有珍貴文化資源的無形流失。
一、古籍保護與開發的現狀和問題
(一)未建立重要性認識
只有對古籍的價值,建立科學合理的認知,才能讓古籍的保護與開發工作思路明確、措施得當、收獲成效。古籍的價值內涵豐富,它不是單一的某一種文化價值的載體,它是學術研究,文學藝術和文物遺產三者皆具的價值碩果。然而在日常的古籍工作中,大多數相關工作人員,對古籍的價值缺乏有效的認識,在工作中缺乏價值指引,造成行動和目的相背離,讓古籍的保護與開發工作陷入自我封閉、難以發展的境地。“中華古籍保護計劃”頒布和推行前,很多古籍的保存場所和相關工作人員,沒有認識到古籍的多重價值身份,忽略對古籍的保護,很多古籍的存放條件惡劣,部分破損古籍被當作廢品處理,古籍資源遭受大量的人為破壞;在“中華古籍保護計劃”頒布和推行后,很多古籍的保存場所和相關工作人員,意識到了古籍的重要性,從各方面加強了對古籍的保護,但是這種保護沒有與古籍開發有機結合,反而讓保護變成了一種限制,最終古籍變成了養在深閨無人識的女子。同時因為古籍本身是歷經歲月的物品,較為脆弱,接觸使用時,需要借助專業的手法,減少二次傷害,而且古籍的內容相對晦澀難懂,對其受眾群的要求較高,這就造成長時間以來,古籍都只是局限在給專業的科研人員和學術專家提供參考和幫助,社會大眾在對古籍缺少了解的同時,也缺乏有效途徑去進行古籍重要性的認知,因此古籍保護和開發能調動的力量只局限在特定的范圍內,這使得古籍保護與開發工作的后勁不足。
(二)欠缺古籍人才隊伍
據不完全統計,現今我國對大眾開放的公共圖書館古籍藏書量已達到二千多萬冊,而與之相對的古籍編目和古籍修復從業人員的數目只有二百多人次。不難看出,我國古籍相關的工作人員嚴重不足,龐大的編目和修復工作任務,無法得到有效完成,進而影響古籍保護與開發工作的進程。與此同時,為數不多的古籍從業人員中,有能力勝任古籍保護和開發工作的更是有限,相關古籍從業人員的發展和培養工作滯后,古籍工作行業面臨著形勢嚴峻的現實困境。古籍編目人員數量的不足、能力的不夠,使得很多古籍藏書的編目整理工作,不能保質保量完成,造成古籍目錄信息發布的遲緩,不利于古籍保存單位的古籍量統計工作的進行,也不利于古籍愛好者書籍借讀活動的開展;古籍修復人員數量的不足、能力的不夠,讓很多亟待修復的古籍,沒有得到及時的修復,也讓古籍在修復過程中遭受二次損害的可能性增大。同時很多高校對古籍相關專業的學科建設滯后,師資力量投入不足,沒有形成完備的古籍人才儲備體系,造成在古籍的保護和開發中專業的高素質人才大量缺乏,古籍人才隊伍的建設刻不容緩。
(三)經費投入嚴重不足
古籍保護與開發工作的開展離不開經費的投入。但是當前我用于古籍保護與開發的經費嚴重不足,僅依靠國家專項資金投入,遠不能滿足當下古籍保護和開發工作的需求。古籍保存環境的改善需要資金,古籍的編目修復需要資金,古籍人才隊伍的建設需要資金,只有足夠的資金支持,才能實現古籍保護和開發工作的標準化、流程化、體系化。同時有的藏館雖然有相應的資金,但是對于古籍的購買和引進力度不夠,一方面是因為古籍大多都是孤本留存,除了擁有個人收藏家愿意捐贈外,藏館較難實現古籍原本數量的擴充;另一方面是因為通過新科技手段進行恢復和得以重現的新版古籍,大都價位較高,但是其受眾群有限,使得藏館在進行新版古籍引進的過程中望而卻步。當前大多古籍保存單位和從業人員只注目于古籍的保護把相關的資金投放到對古籍保存環境的整改,對古籍修復能力的提升,沒有把古籍的保護和古籍的開發結合起來,讓資金的投入沒有實現產出的價值,讓古籍的保護工作變成了難以填滿的無底洞,無形中增加了古籍工作的壓力和難度。
二、古籍保護和開發的策略和建議
(一)改變舊有認識
我們知道古籍工作對從業者的專業能力要求較高,同時古籍中的文字大多是文言文,需要相關的古籍閱讀者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和理解能力。這些都造成古籍在現實生活中的使用度不高,再加上社會上對古籍的重視程度不夠,宣揚傳播不足,缺少讓大眾接近古籍、了解古籍的途徑。使得古籍的保護和開發工作的范圍有很大的局限性。對于古籍的保護和開發,首先我們要加大對古籍重要性的宣傳力度,針對當下青年行為意識和古籍保護開發脫離的現實情況,積極利用新媒體、新渠道進行古籍知識的宣揚傳播,通過更為青年人接受的互聯網途徑,讓我國的新生代認識到古籍這一文化財富的可貴,認識到古籍保護工作的緊急和迫切,把古籍保護工作融入到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其次針對古籍內容晦澀難懂的問題,相關的專業研究人員,要加快古籍內容現代化翻譯的腳步,讓古籍有一個現代化的參照本讀物,讓更多的人能讀懂古籍、了解古籍,從而激發其對古籍的熱愛,以興趣和熱愛為導向,來培養古籍的忠實愛好者,通過古籍愛好者的口耳相傳,來加大古籍的保護和開發的普及力度。再次相關的古籍保存單位,可以定期開展古籍保護和開發的講座,制作播放相關的古籍記錄片,進行珍貴古籍善本的展覽,通過更多元的方式讓古籍走進人們的視野。讓古籍從養在深閨人未識逐漸轉變到撩開面紗驚人艷。
(二)加強隊伍建設
建立高素質的古籍從業人才隊伍,是古籍保護與開發工作的核心落腳點。只有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人才,輸送到古籍工作崗位,才能讓古籍工作得到健康、持續、穩定的發展,才能讓龐大的編目和修復工作任務得到有序完成,才能最終實現古籍的保護和開發。古籍從業人才的培養:一方面,針對現有從業人員,專業技術不高,學歷背景復雜,動手能力不強的狀況,有系統有目的開展職業培訓,提高現有從業人員對崗位的認知,進行職業能力的培養。鼓勵現有從業人員進行崗位知識的自學和繼續教育,通過研讀書籍和再深造,來主動提升自身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在古籍單位內部開展評優比賽和學優活動,讓工作能力強的人員得到相應的榮譽和獎勵,鼓勵大家爭當先進模范,樹立榜樣的力量,讓先進帶動后進,注重技能的傳承,在單位內部形成積極向上的工作風氣。另一方面,針對古籍從業人員數量不多的問題,要從教育本身入手,加快各高校古籍編目和古籍修復專業的建設腳步,健全相關教學體系和課程設置,讓學生通過學校系統的學習能夠掌握相關的古籍工作知識,具備古籍工作的專業能力,畢業后能更好的投入到古籍工作中。同時通過學校的學習教育,讓未來的古籍從業人員,建立起古籍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讓古籍的保護和開發工作,能根植于每個古籍從業人員的內心深處。通過對現有從業人員的優化,讓已有血管恢復供血功能,通過對未來從業人員的培養,加快外來新鮮血液的供給,讓古籍保護和開發工作整體的血脈通暢、激發活力。
(三)拓寬資金渠道
經費投入是古籍保護與開發工作中不能繞開的一環,足夠的資金是古籍保護和開發工作能夠得到有效執行的基礎。有經濟基礎的支持才能讓進行古籍保存環境的改善,才能順利開展古籍的編目和修復,才可以進行古籍相關軟硬件設施的配備和管理。單一依靠國家的資金和補貼,不能滿足古籍工作的發展。我們可以通過開源節流的方式,來打通古籍行業的資金鏈條。開源方面,通過把古籍資源和文化產業相結合,來實現古籍資源從文化價值到財富價值的轉化,也讓古籍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并重。對古籍資源中蘊含的民俗習慣、風俗禮儀、民間活動等進行挖掘和數字化保護,建立專門的數據庫平臺,這樣即有利于古籍在全社會范圍內進行宣傳推廣,讓國家的民族文化得到有效繼承和傳播,同時通過對人們使用相關數據,進行有償收費,帶來相應的經濟效益;其次對古籍的修復和文化符號的利用,開發相關周邊產品,完成古籍文化價值的實物轉化,從而收獲經濟價值,如進行書法拓本的復制版銷售。節流方面,古籍保存單位健全和完善古籍保護和開發工作的運行機制,對古籍的開發和保護工作進行一個系統的規劃,避免重復性投入和資源濫用的行為。進行現有古籍資源的調查摸底,完成古籍資源的普查工作,在對現有古籍數量,古籍破損程度有一個全面、準確的了解,然后有針對性的進行編目和修復的工作,把相關的工作要責任到人,落實到事,讓工作人員之間加強交流,避免調查結果和古籍的實際工作脫節,造成人力和財力資源的浪費。把古籍保護和古籍開發工作有機結合起來,以保護促進開發,以開發推進保護,讓兩者相互促進,協調發展,實現古籍資源的自我良性循環。
三、結語
我國的歷史源遠流長,燦爛輝煌,因此留存下來的古籍數量眾多,這給我們研究古代人們的日常生活和人類歷史的傳承發展提供了很多珍貴的原始資料。古籍的存在,讓不同時代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風貌得以傳承、延續和發展,是先輩們留給我們的不可多得的文化財富。古籍的開發與保護,不是單依靠古籍保存單位和古籍從業人員就能做好的工作,它需要全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把存在于古籍開發與保護工作中的攔路虎,各個擊破,讓能古籍保護和開發工作有條不紊的進行,讓古籍在新時代煥發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達拉夫.文獻學視角下的蒙古文古籍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5
[2]柳凱華.廣西地區特色古籍資源數字化研究[D].廣西大學.2015
[3]趙東.數字化生存下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研究[D].山東大學.2014
[4]耿寧.中、西古籍修復的比較研究[D].安徽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