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樺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大部分高校開始實行學分制教育管理制度,學生的管理工作也因此受到了沖擊。學分制的實施打破了傳統的學習方式,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來選擇課程、地點、授課教師,每一個學生的課程表都會區別于他人的課程表,傳統的學生管理理念與管理模式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本文就學分制下的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進行簡要地分析與探討,為提高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參考價值。
關鍵詞:學分制;高校;學生管理
隨著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國各個高等院校都不斷在探索適合國情并能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教學管理制度,從而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復合型人才。學分制的建立不僅能夠開發學生的潛能,還能發展學生個性,達到培養創新人才的教學目的,是目前高校教學管理體制改革的熱點話題之一。因此,如何在學分制的教學管理制度下做好學生管理工作成為當下的重點任務。
一、學分制的相關概念
學分制主要是指根據專業培養的目標,將學分作為計量學生學習分量單位的教學管理制度,同時也是課程內容深淺難易的量化表示以及學生修讀課程總共所需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反映。當學生修滿畢業與取得學位所要求的學分總數時,即可獲得畢業證與學位證書。學分制教學管理模式不僅能夠考慮到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還能注重學生個性方面的培養,是高校因材施教的最佳途徑。學分制最大的特征包括學習時限的靈活性、培養過程的指導性等等,從而有利于培養與時代發展接軌的復合型人才。
二、學分制管理制度的特點
(一)彈性學制
學分制主要通過學分與績點來考察學生學習的量與質,雖然也借鑒了學年制教育所規定的年限,但又不局限于年限的限制,可根據學生的學習內容、質量、人生規劃、經濟等因素提前或延緩畢業。學分制管理制度不僅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同時也體現了高等教育的開放性。
(二)靈活選課
靈活選課是學分制教育管理制度的主要特征,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滿足學生的個性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與志趣,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熱情,提高教學質量。是否能夠靈活選課是學分制管理制度與學年制管理制度最大的區別,包括自主選擇課程、專業、任課教師、上課時間等。
(三)注重目標性管理
學分制教育管理制度更加注重目標考試與考核,主要通過學分績點來衡量學生的學習情況。當學生考核通過或者考試合格便能獲得相應的學分,修滿所選專業所規定的總學分便能取得畢業證書。
三、學分制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現狀
(一)學生缺乏正確的學習態度與觀念
從學年制向學分制的轉換需要一定的時間,學生需在許多方面開始進行觀念上的轉變,但部分學生依然沒有跟上整體步伐,思想觀念轉變較為落后。例如,部分學生無法正確認識學分制條件下的自主選課與學習的意義,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與規劃,大部分高校學生依然是盲目跟從他人選課,并未對自身實際情況加以考慮。除此之外,在學分制教育制度下,學生少了完成學業的規定時間的束縛,導致少部分學生心存僥幸,在學習上一直持有散漫的態度,降低對自己的要求,出現無故曠課的現象,加大了學生管理工作的難度。
(二)思想教育難度大幅度增加
學分制教育管理制度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但在適應社會能力方面依然有所欠缺。部分高校學生剛走出父母的呵護,自理能力較差,缺乏社會與家庭責任感,過強的自主性無法適應社會。因此,大部分學生出現了一系列的思想問題,若不能及時解決,則會引起更大的矛盾。除此之外,由于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增強,在生活、校園文化等方面向學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處理學生的要求則須做好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工作,積極提供指引與幫助。學分制教育管理制度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與社會責任感,從而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施難度。
(三)傳統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模式受到挑戰
學分制教育管理體制以自主選課為基礎,因此,學校需根據人才培養的不同目標,加快課程改革的進程,為學生在課程方面提供更多的選擇性。由于學生選課的自由度大大增加,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學業計劃,學生的班級、年級、院系的界限逐漸淡化,不再是以班級為基礎的緊密型體系,班主任的管理工作空有虛名,學生管理工作沒有“落腳點”,因此也出現了新情況、新問題,以班級為基礎的學生活動逐漸減少,傳統的以班級為基礎的學生管理工作模式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四、學分制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新對策
(一)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學分制教育管理制度的實施對學生自我管理能力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從選課到查詢課程成績都屬于學生的主動行為。從教學管理角度而言,對學生的選課程序。選課傾向等方面都會給予一定的指導。學分制教育管理制度的本質是“以人為本”的教育價值觀,除了自由選課與學習期限的變化之外,更加注重發揮學生的個性與能力。因此,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者需發揮其主體潛能,在培養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自主評價、自主發展等方面引起重視,對學生加以指導與幫助,變他律為自律。
(二)建立科學的素質評價體系
高校應當根據學分制的特征建立科學化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并設立相對應的獎懲措施,從而加強學生的行為管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例如,部分高校實施“德育學分”、“社會實踐學分制度”,在學習相關課程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將學生的創新能力也作為綜合評價的一項指標。
(三)加強學生的生涯規劃指導
加強學生的生涯規劃指導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與任務,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對高校整體學風的建設起到一定的幫助。學生需根據自身特點與社會未來需求做出正確的判斷,確立適合自己的職業目標,進而確定學業發展計劃。學分制教育管理制度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做好明確的職業規劃能夠讓學生的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結語
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高等院校的教學質量、管理模式等方面引起了高等院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視。“以人為本”的學分制教育管理制度是高校為適應社會發展教學體制改革的必然趨勢。學生管理工作是學分制教育管理制度順利實施的重要保障之一,學生管理工作者需樹立全新的學生管理理念,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規范。另外,高等院校應當建立科學的管理體制,使學生管理工作達到最佳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王文波. 完全學分制下我國高校學生工作管理模式構建[D].東北大學,2011
[2]茆漢成.完全學分制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面臨的挑戰與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2(14):47-48
[3]陳少東.學分制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模式探析[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2(07)25-26
[4]胡月.完全學分制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創新研究[J].文教資料,2015(24):110+149
[5]遲殿鳳,吳高華.完全學分制下高校輔導員開展學生管理工作的新挑戰與路徑探索[J]. 南方論刊,2016(02):59-6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