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潛照 徐志奇 宋慧紅

【摘要】 目的 探討急性心肌梗死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CI術)中應用比伐蘆定的療效。方法 356例行PCI術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 各178例。研究組術中應用比伐蘆定抗凝治療, 對照組應用肝素抗凝治療。比較兩組臨床療效。結果 研究組發病30 d內不良事件的發生率為5.62%, 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1.8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期間藥物相關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對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急性心肌梗死PCI術中應用比伐蘆定具有顯著的抗凝效果, 且安全性佳, 適于臨床應用。
【關鍵詞】 急性心肌梗死;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比伐蘆定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9.131
急性心肌梗死指冠狀動脈持續性、急性缺氧所致的心肌壞死, 臨床表現為劇烈且持續的胸骨后疼痛, 休息及服用硝酸酯類藥物無法完全改善, 伴有進行性心電圖變化及心肌酶活性升高, 或并發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休克, 嚴重危害了人們的健康與生命安全。目前, PCI是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方法, 多項研究發現, 有效且安全的抗凝藥物是成功行PCI術的必備條件。比伐蘆定是一種凝血酶抑制劑, 能夠對Ⅱa因子的活性進行直接抑制, 繼而延長活化凝血時間, 充分發揮出抗凝功效[1, 2]。本院對178例行PCI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應用比伐蘆定治療, 臨床收效顯著,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1月~2015年1月本院行PCI術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56例, 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 各178例。入選標準:符合PCI適應證的非ST段抬高型及急性ST段心肌梗死;對本次治療方案及研究內容知情, 已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有溶栓治療史;合并機械性并發癥;血紅蛋白<100 g/L或血小板計數<100×109/L;無法控制的高血壓;外傷史或手術史、凝血、腦血管疾病;活動性出血患者;水蛭素過敏者。研究組中男101例, 女77例;年齡18~78歲, 平均年齡(60.5±7.8)歲;合并癥:糖尿病28例, 高血壓20例。對照組中男102例, 女76例;年齡18~79歲, 平均年齡(60.8±7.5)歲;合并癥:糖尿病26例, 高血壓21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合并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兩組均于PCI術前服用300 mg阿司匹林及600 mg氯吡格雷。研究組在造影術前采用0.75 mg/kg負荷量的比伐蘆定(商品名:泰加寧, 由深圳信立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110089), 1.75 mg/(kg·h)靜脈滴注, 至少維持到手術完成時, 但不可超過4 h。對照組造影術前通過動脈鞘管給予3000 U肝素, PCI術前以100 U/kg的劑量補充肝素。
1. 3 觀察指標 ①觀察對比兩組發病30 d內不良事件的發生率, 包括:穿刺口出血、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再次血運重建、消化道出血、嚴重出血;②觀察對比兩組治療期間藥物相關不良反應發生率。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發病30 d內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比較 研究組發病30 d內不良事件的發生率為5.62%, 對照組為11.80%, 研究組不良事件的發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治療期間藥物相關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研究組出現頭痛3例、皮疹2例、低血壓1例, 發生率為3.37%;對照組出現頭痛4例、皮疹2例、低血壓2例, 發生率為4.49%;兩組治療期間藥物相關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297, P>0.05)。
3 討論
急性心肌梗死屬于臨床常見病、多發病之一, 然而臨床發現, PCI術中采用肝素抗凝易形成血栓;同時, 加大肝素劑量會增加出血風險, 甚至誘發血小板減少事件。因此, 探尋一種安全且有效的PCI抗凝藥物, 用以保證患者的治療安全, 降低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及死亡率十分必要。
比伐蘆定是一種血管成形術抗凝藥物, 它通過抑制凝血酶來發揮出抗凝功效, 具有起效快速、抗凝效果佳等優勢, 是凝血酶可逆性、特異性且直接的抑制劑, 且相較于肝素, 其出血風險較小。目前, 比伐蘆定在國外已廣泛應用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及不穩定型心絞痛的臨床治療中, 且多項研究指出該藥抗凝功效顯著, 出血副作用顯著少于常規肝素[3]。本文研究結果與上述結果基本一致, 研究組發病30 d內不良事件的發生率為5.62%, 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1.8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期間藥物相關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作者對比伐蘆定降低出血事件的機制進行分析, 總結如下:①相較于傳統肝素, 比伐蘆定不受血小板釋放產物的影響, 直接抑制凝血酶;②抗凝作用短暫且可逆, 不僅能夠對已結合的纖維蛋白凝血酶發揮滅活功效, 同時還可以滅活循環內游離的凝血酶;③不會降低血小板計數。針對急性心肌梗死等缺血事件風險較大的患者群體, 出血事件的降低則意味著預后及死亡率的減少。
綜上所述, 急性心肌梗死PCI術中應用比伐蘆定具有顯著的抗凝效果, 且安全性佳, 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預后, 降低死亡率, 適于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 王磊, 王明生, 李明昌, 等.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介入治療中應用比伐盧定的療效觀察. 中國醫藥導刊, 2013, 7(10):1207-1208.
[2] 賈風順, 張宇, 費建國, 等.國產比伐蘆定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療術后的療效. 中外醫學研究, 2015, 10(20):1-3.
[3] 丁嘉寶, 潘杰鋒, 崔騰斌.急性心肌梗死經橈動脈入徑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臨床療效觀察.吉林醫學, 2011, 3(2):443-444.
[收稿日期:2015-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