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順才
[摘 要]教學改革腳伐的不斷邁進,促使我國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的面貌也有了很大的改觀。但是,從教育工作者的角度來看,這些可喜的變化并沒有從根本上扭轉農村小學語文教學效率不高的局面。本文簡要分析了目前農村小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如何進行教學改革的措施。
[關鍵詞]農村小學;教學; 改革
農村小學教育對于整個國家教育水平的提升有極大的作用,是國家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推廣基礎教育必須要攻克的環節。但是,近年來。新課程改革下對農村小學教育的逐步重視,國家教育經費投入不斷增加,農村小學教育仍然是整個國家教育的薄弱環節,是深化教育體制改革的落后因素,作為人民教師與工作在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我們需要在教學的過程中,及時的反應農村小學教育中的弊端,并且總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促進農村小學教育的長遠發展。
一、農村小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師教育改革思想不徹底,教改氛圍不濃。農村教師學習課改思想的主要途徑是繼續教育,繼續教育往往是上級派工作人員來講座,照本宣科地讀讀相關的內容,解釋一下相關的條款,結果是廣大教師對教改的理解不夠深入,更別說領會思想的精髓了。因此,對于部分教師來說,教改只是蜻蜓點水般的走了一下過場,便又恢復到以前的教學狀態。這是農村教改不徹底的根本原因。
2.應試教育依然盛行。由于思想問題沒能解決,所以應試教育依然普遍存在。每年期末考試,從上級教育局到各個學校再到各個班級,都要給教師或學生排出名次,這似乎是亙古不變的激勵學生和教師的手段。在這種激勵和壓力下,農村小學語文教師普遍側重應試語文知識的傳授,對陶冶學生情操、凈化學生心靈等方面重視不夠。這樣的教學結果只能是學生會做語文試卷,卻沒有語文素養。
3.語文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手段落后。目前,農村小學大部分語文教師仍然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而且只重視記憶型內容,口頭或特色教學內容少,教學手段也很單一,通常是教師講一會內容,然后讓學生讀一讀課文,寫寫字詞,最后做作業,甚至有的教師認為語文課就是讓學生干干巴巴地讀課文,陳舊、落后、枯燥、乏味的教學內容與方法,使得教與學都無法收到好的效果。農村小學語文的訓練重點只放在反復背誦和鞏固語文知識上,缺乏與實際問題或其他學科的聯系,不利于學生探究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例如,課堂語文作業仍是課本中的習題或課后生字生詞,不僅形式單一,而且作業量大,基本上就是大量的重復抄寫,從而使學生習慣了機械式學習。
4.教學硬件、軟件設施不全。與城市課改效果相比,農村小學實施課程改革的效果不明顯的原因還在于學校教學資源不足,硬件和軟件設施不能為教學改革提供及時有效的服務。當前,許多小學的多媒體設施不完善,還有的學校有多媒體教室,但使用率極低,因為大多數教師不會制作課件,學校也沒有專門的多媒體教師,計算機缺乏保養和維護,經常出現故障而無人解決。種種原因,導致課改中即使教師想設置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實現教學效果的優化也非常困難。比如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如果用多媒體教學,配上畫面和聲音,學生學習興趣肯定會很高,會使他們一目了然,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教育改革的必要性。教育改革的步伐已不可阻擋地向前推進著,教師們義無返顧地把它當作了最重要的工作、學習、進修。不分男女老少,不論資歷深淺,統統走在了同一起跑線上。研討、試點,不管城市農村,中學小學,都學習著新的課改。老教師們感嘆:時代飛速發展,連跑帶拽也跟不上它的腳步,那就作一回資深教育者,暫且充當“指導者”的角色;年輕教師們卻興奮異常,大顯身手,以他們充沛的精力和對新生事物的接受速度,走上了改革的第一線。在我們農村小學,中青年教師占了絕大多數,且大多是工作責任心強,能吃苦耐勞,他們的異同尋常的速度接受著改革的理念,迅速地融合在這大潮之中,所以,教育改革在農村小學先聲奪人,形成了本次教育改革的一種趨勢。
2.改革教育的重要性。教學改革,要先從教材的內容改革入手,融入新的教學目標、理念,采用適合于現代教育手段的電化教學模式,力求讓學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時享受輕松的學習生活。而且,教學改革更多的是改變教學的模式。新課改提出的“三維目標”論和師生角色的重置充分說明了這一點。新課改提出:教師備課首先要提出課堂完成的“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然后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器材,現成課件等較為先進的教學輔助工具進行教學,目的在于盡最大努力的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求知欲。接著便是改革教師的觀念,改革是否成功,關鍵在教育者本身,新課改提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人性化教學主流其目的就是要讓教師放下架子,服務學生,考試分數不再是衡量教師教學水平的標尺,“以人為本”才是教育的核心。
三、如何進行農村教學改革
1.讓學生轉變觀念,樹立正確的學習觀。農村小學的學生,特別是生活在偏遠山區的學生,從小生活在農村,見識少、所學知識大部分來源于書本內容,對于生活中數學知識很難理解,因此,大部分學生認為所學知識對自己的將來沒有什么作用。另外,家長多數都是文化水平很低,不懂得知識的重要性,也不懂怎樣教育兒女,甚至還有家長教給兒女的是“學那么多干什么,會寫字就行了”,針對這一系列阻礙學生學習的客觀條件,教師有責任、有義務幫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在這一點上,教師應多與學生進行交流,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告訴他們知識的重要性,也可以帶他們去做一些有利于學習的活動。給他們講和他們生活有關的應用問題,或是農村中知識的應用問題。讓學生發現知識存在于社會,存在于生活,和我們的生產、生活等密切相關,并不是自己和家長所想的一無是處。從而使學生產生求知欲,把“要我學”改變為“我要學”的正確學習觀。
2.熱愛學生并主動關心他們。在教學中,教師首先應該熱愛自己的學生,以愛心去教化他們,把師生間的距離縮短,讓學生感到老師是他們的朋友,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小學生是正處于生長發育期的少年,許多情感問題很容易受到感染,若是教師對他們不聞不問,或是經常罵他們,打擊他們,這會使他們對老師抱有很大的成見,很怕這位老師,也正是這樣,學生就沒有上這位老師的課的好心態。久而久之,學習興趣全無,成績大幅度下降。
3.教師要注重創新思維的培養。舊有的教學方法嚴重阻礙了小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小學生長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對于他們來說,學習知識是能夠機械記憶課堂上教師所講的內容即可。然而小學語文既是一門基礎學科,又是一門極具個性、極富情感、極易激發和培養學生想象力和創造思維的學科,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在教學改革中,廣大語文教師一定要意識到這一點,切莫再把語文教學看成只是抄抄寫寫、讀讀背背的過程。我們農村有著豐富教學資源,只要教師密切聯系農村學生的生活實際,合理安排課程內容,讓他們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去學習和理解語文。例如,教師在小學作文課前可以與學生一起談談在田間勞動的經歷,如收麥子、播玉米的苦和樂,喂小羊的真與趣等等,從而啟發學生從生活中搜集寫作素材。
四、結語
總而言之, 農村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發展最為重要的部分,是深化農村教育體質改革的關鍵環節,農村小學教育的發展現狀在現實上存在著多種多樣的矛盾性,保持其可持續長遠發展是一項艱巨的工程,我們要在現實的基礎上,調動一切可調動的因素,促進農村小學教育質量的提高,推進素質教育的發展,我們教育工作者要勇于實踐,勇于探索,勇于創新,使農村小學教育不斷的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白云輝,農村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有效策略初探[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4.
[2]陳美秀,談新課程體系下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山西青年:下半月,2014.
[3]王艷平,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改革[J].祖國:教育版,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