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朝中
[摘 要]教育是一門藝術,班主任工作管理更是藝術中的藝術,“成(誠)于內才能形于外。”如果想要夠勝任這樣重要而特殊的工作,就需要每一位班主任與時俱進,不斷學習,勤修內功。本文結合自身多年的小學班主任工作經歷和經驗,對做好新時期優秀小學班主任所需的內功進行了梳理和總結。
[關鍵詞]小學班主任;內功;習慣培養;協調溝通 ;班級文化建設
“打鐵還得自身硬”,“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些都說明了個人的素質修養對于職業或者工作的成敗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就班主任工作來說,其個人素養和職業素養主要包括職業道德、教育能力、管理能力、心理輔導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學習論素養、班級活動的組織能力、班級文化建設能力、自我提高能力等等。小學生年齡小,自我約束和自我學習的習慣和能力正在培養階段,再加上現代社會人們接受信息的便捷和多樣,這就決定了小學班主任工作的繁瑣與復雜,所以我們只有與時俱進,苦練內功,才能成就成功的班主任。
一、花大力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人的一生整個學習生活最重要的基礎,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習過程的質量和成效。正因為如此,良好的學習習慣成為教師和家長最為關心的問題之一。“少若成天性,習慣成自然。”小學階段是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最佳階段。學生學習習慣的形成是學校(班級)和家庭共同作用的結果。一般來說,有什么樣的學校(班級)和家庭生活環境,學生就會形成什么樣的學習習慣。其中學校(班級)環境的決定因素取決于班主任的職業素質,而良好的學習習慣包含很多方面,包括主動學習的習慣、認真聽課的習慣、及時完成作業的習慣,還有書寫習慣、認真的習慣、總結的習慣等等,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習慣的培養重點,但它的養成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有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的反復的逐漸形成過程。所以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根據教學的具體情況,結合學生能力提高的需要,循序漸進,逐步提出具體的切實可行的要求,并經過強化訓練,習慣內化為品質,品質上升為信念,學生的良好習慣也就逐漸養成,持續穩定地得到發展。
二、加強與學生、家長、其他任課老師的溝通和協調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過:“哪里教師沒有結成一個統一的集體,哪里不可能有統一的教育過程。”班主任工作是否有成效,不僅僅取決于班主任個人的工作態度、能力和水平,還取決于科任教師與班主任的配合程度。任何學生的成長,都是教師、家長集體通力合作的結果。所以如果想做好小學班主任工作,就必須在與學生、家長、其他任課老師的溝通和協調上多下功夫,為學生的學習和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1.主動組織科任教師參加班級管理和活動。班主任工作不能唱獨角戲,一個再有能力的班主任,如果忽略了人際關系,工作開展也不會順利。班主任與科任教師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主動組織科任教師參與集體目標的制定和班級文化的建設。在集體活動中,積極爭取科任教師參加,充分發揮他們的特長,讓更多的學生對科任教師有更多的了解,融洽師生關系。二是經常交流情況,商討教育措施,形成教育合力。
2.與家長協調溝通。大多數班主任是在學生出現問題時,才想到與家長聯系,聯系方式一般是通過開家長會,其實這是不夠的。在孩子表現優異時也應及時與家長聯系,不應該僅僅是孩子出問題了才意識到家長的存在。現在農村的大部分學生都是留守兒童,家長常年在外打工,對孩子缺乏管教,沒能進行很好的家庭教育,要想成為優秀的班主任,平常要經常以各種方式比如微信、qq、短信等保持聯系,充分利用和開發家長資源,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3.與學生的溝通。英國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話》中就明確指出:“說理是對待兒童的真正辦法。”不過,在說理的方式上,我們需要不斷地改進,要更多地關注兒童的接受性心理,更多采用兒童的方式,將抽象枯燥的做人道理,化作形象的力量,以觸動兒童的心靈,影響兒童的言行。為此,我們需要認真研究不同學段孩子的心理特征,恰當把握說理的時機,巧妙選擇說理的方式,還要對個別學生進行個別教育,也就是指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需要和問題而單獨進行的教育,它是集體教育的補充和深化。另外,和學生溝通時,亦可采用聊天式的漫談,看似沒有直接目的,其實是班級管理重要的潤滑劑,也是增進師生感情、改善師生關系、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的最佳方式。
三、深入學習和了解兒童心理學
蘇霍姆林斯基所說:“一位班主任不懂得心理學,就如同一個心臟病專科醫生不了解心臟的構造,眼科醫生不懂得眼睛和腦半球皮層的神經聯系的最細微的機制一樣。”兒童處于由感性思維向理性思維上升的階段。盧梭說,兒童時期就是理性的“睡眠”期。也就是說,兒童更多的是一個“非理性”的人,要更多地關注兒童的接受性心理,更多采用兒童的方式,以觸動兒童的心靈,影響兒童的言行。為此,我們需要認真研究不同學段孩子的心理特征,恰當把握說理的時機,巧妙選擇說理的方式。了解有關管理學的相關知識和理論,以利自己站在理論的角度去管理班級和指導學生。了解心理學的有關知識,在德育的實施過程中,準確把握學生情緒、情感問題,非智力的個性、人格問題,非思想品質的心理層面問題,以便有的放矢,對癥下藥,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道德水準。
四、強化班級文化建設
班級文化是一個班級的靈魂,是每個班級所特有的。它具有自我調節、自我約束的功能。班級文化可分為“硬文化”和“軟文化”。一個是顯性的,一個是隱性的,“硬文化”包括注重教室的衛生、重視教室的布置、講究座位的排列、班干的隊伍建設和監督等等,這相當于給班級做了一件好看的外衣;“軟文化”則包括班旗、班歌、班徽,“班風”的建設以及制度文化的建設等等,這才是班級文化建設的核心,當前的班級文化建設普遍存在著偏向理論上的闡述、比較膚淺和表面化、缺乏系統性和整體性、缺乏持續性和有效性等弊端,隨著小學生的閱歷和學習經驗的增長,他們遵從集體壓力的傾向日益明顯,所以我們除了做到上述要素外,一方面要加強對對輿論的引導。良好的輿論對班級的各項事物都會產生十分積極的影響,它能讓班級充滿濃郁的學習氣氛,同學之間團結友愛,師生之間互相信任。同樣,不好的輿論也會造成不良的影響,它會使班級學習風氣不夠濃厚,同學之間沒有交流,師生之間缺乏信任,沒有足夠的尊重。因此,教師一定要千方百計地營造班級的正確輿論;二是對小群體的引導。使這些小群體的的原則與班級一致,極大的促進班級的發展,積極參與班級的活動,維護集體的利益。最終使班級文化最大可能地成為塑造學生心靈的棲居地。
總之,教育是一個緩慢的優雅的過程,作為小學班主任,我們除了在職業道德、禮儀修養、職業能力等方面苦練內功,演繹我們的教育智慧和能力外,還需要步步為營、循序漸進,在做好當前班主任工作的同時,不斷的總結、反思和學習,然后再應用到管理實踐當中去,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同時和學生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