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秀杰
[摘 要]小學語文是一門非常重要的語言基礎學科,學好小學語文,不但可以更好的運用語言進行溝通,更能增強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從而增加個人成功機會,筆者根據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學經驗,對新課改下小學語文教學談一下自己的看法,希望以此有所貢獻。
[關鍵詞]新課改; 小學語文; 教學
一、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
傳統的教育觀認為:“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教師對學生理應嚴厲,甚至粗暴地推行“棍棒教育”都沒錯,讀過《紅樓夢》的人都知道,賈政對賈寶玉的教育方式就是典型的傳統教育方式,賈政可以說是一個“專制家長”的典型代表,對賈寶玉動則訓斥、要求過高,很少考慮賈寶玉的想法,結果不僅不能促進賈寶玉的學習,反而使他產生厭學情緒,常常叫人代抄詩文,且父子之間的距離也被拉遠了,如今這種教育觀當然更是與學生的全面發展背道而馳,《新世紀教師素養》提出新時代的教師應樹立新的教育觀、學生觀,即把學生看作發展中的人與有著自身特點與個性的人,要尊重學生人格,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同時還應給予充分的理解信任,不能因為學生的一兩次錯誤就給他插上“壞學生”的標簽,惟有如此,才能從根本上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師生關系。
二、個性教學 尊重每位學生
對于成績好紀律好的學生教師要及時的給予表揚,告訴他們勝不驕,要主動幫助其他同學,共同進步。對于相對較差的學生教師要盡量做到不當面批評,不挖苦不諷刺,堅持正面教育,既嚴格要求,又尊重信任他們,細心尋找,挖掘他們思想上的閃光點,使他們堅信自己有能力和力量。教師只有真正的尊重、愛護、幫助每一個學生,更加的欣賞和鼓勵,關注他們的內心世界,才能點燃學生們自信的火焰,喚醒他們沉睡的潛能,激起封存的記憶,開啟學生們的心智。
在課堂教學中,對個別成績較差的學生更要進行特別關注,讓他們在健康的學習環境中提高學習成績和綜合素質。幫助成績較差的學生分析原因,得出正確結論,幫助他們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培養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提高成績。應用多種教學手段幫助學生提高成績,也可以對這些成績稍差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上的困難和問題,在學生中間進行學習方法交流,讓成績好的學生幫著成績差的學生進行補習,一方面增強了同學感情,讓成績差的學生感受到老師和同學對他的關心和溫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成績差的學生通過幫助別人從而提高成績,客服自卑情緒,形成健康的人格。
三、體驗式教學 提高教師個人素質
我們的教育只有真正深層次地觸及乃至觸動學生的思想和靈魂,才能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體驗教育乃是提高德育時效性的最佳途徑。體驗式教育要求學生在不自覺的狀態下進入一種現實的體驗過程,并讓學生心靈和情感在這一過程中產生強烈的震撼,進而引起自覺反思,獲得醍醐灌頂的頓悟。這樣經過學生用心靈和情感的體驗換來的覺醒,絕對要比經過教師的苦口婆心的說教所獲得的口服而心不服的效果更具有時效性和長效性。
新課程標準要求實施探究式教學模式,這一模式不僅能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而且能使學生受到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的熏陶。
體驗式教育就是為了培養出一大批創新的學生,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要求教師不斷的突破原來的教學方法,不斷進行教學方法的革新,以應對新形勢下的教育改革要求。總之,教學改革的核心問題,是如何把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機地結合起來。作為主導的教師,在整個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把自己的教法和指導學生的學法有機統一起來,同步進行,實現教學的優化,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利用多媒體教學 激發學生興趣
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以色彩繽紛的圖畫、靈活多樣的練習方式,變抽象為形象,化繁復為簡單,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深刻地感受語文之美,誘發學生豐富的想象,滿足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的激情之火越燒越旺。
單一的教法往往會限制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也容易導致學生產生厭煩情緒。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就像萬花筒一樣,能讓學生著迷,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學雖無定法,但必須講究教法。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是教師備課的一個重要方面。每節課教師都要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有針對性地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以便使學生在富有創造性的教學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五、聯系社會生活 積累寫作素材
教學中,我們要根據教學內容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環境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素材作為學習內容佐證和補充,促進書本知識與生活經驗的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保持興趣的延續性。
河流、山川;蔬菜、樹木;這也是教學的一個優勢,讓學生在自然中觀察、操作、比較、猜想、交流和反思能很好地理解課本知識,延續自主學習的興趣,現實情況的提供能有效地讓學生了解諸如社會環境、人口發展的等的狀況,激發學生在活動中的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
一次寫作課前,我安排了一次社會實踐活動,帶領學生幫村子里的孤寡老人洗衣服,回來總結時課堂氣氛十分活躍:什么拎洗、揉洗、搓洗、刷洗、捧洗等等。特別是有一個同學寫作時寫到“腳踏法”,作文寫到:我先用溫水把洗衣粉發開,再把大件的衣服放入水中浸泡十分鐘,用雙腳不斷的踏蹂,十幾分鐘后再用清水洗凈就行了;同時,洗衣服也與我們學習一樣,有側重點,如:衣服的領,袖口、前襟是洗滌重點。這些孩子生活的經驗就是我們要好好利用的教學資源,通過對學生生活經驗的利用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提高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水平。
興趣的產生直接依賴于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程度,每當學生真正體會認識到某種活動能滿足自己需要時便會積極地主動的認識該活動從而對活動產生濃厚的興趣,并賦予滿腔的熱情,開發和利用與學生生活經驗為基礎的資源,會更好地提高對事物的認識,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參考文獻:
[1]楊春杰.怎樣創新小學語文教學方法[J].考試周刊, 2013(50).
[2]張影.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有效回歸探析[J]. 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3(01).
[3]孔凡成.小學語文情境教學法和語境教學法比較談――關于李吉林語文情境教學實驗系列研究之六[J].欽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02).
[4]周唐勝.淺談小學語文教學與學生創新意識培養[J]. 商情(科學教育家),2013(05).
[5]馬翠玉.新課標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新理念落實[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12(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