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紅花
?
“人人愛上課工作坊”開創教研活動新局面
文王紅花

摘 要:所謂“人人愛上課工作坊”即為我園一種創新性的教研活動形式,以每月集中備課、個別展示、集體研討、代表評課的形式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與團隊凝聚力的形式。活動為教師之間的教學交流提供了一個觀摩、學習、提高的平臺。在“愛上課工作坊”活動中,我們以“愛”為宗旨,把個人的戰斗變為集體的奮斗,以優勢互補將弱勢優化,真誠交流互幫互助,適度激勵激發動力,使教研成為教師的職業成長中的一種享受。
關鍵詞:激勵 交流 互助 提高
所謂“人人愛上課工作坊”即為我園一種創新性的教研活動形式,以集中備課、個別展示、集體研討、個別交流的形式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與團隊凝聚力的形式。分為四個步驟:第一是確定題材。園部按照幼兒園課程中社會、語言、藝術、科學、健康五大領域,每個月第一周劃定其中一個領域,統一教研活動的領域范圍;第二步為集體備課。以小、中、大三個年級組為單位,在統一的領域內分別進行自主選材、集中備課,再由一名組員在此基礎上進行反復試教、集中修改、調整等,直到最后形成一個較為成熟的教學方案。第三步:全園大組展示。每個月第四周為“愛上課工作坊”集體教研活動周,三個年級組的代表面向全園教師進行教學活動展示,并介紹活動思路、實施策略和教學感想等;第四步為研討交流。這是愛上課工作坊氣氛最活躍的一個環節,三個年級圓圈式坐法,分別針對有效性教學的話題開展小組評課交流,之后每組派一名代表作為中心發言人表達本組教師的觀點,并與上課教師進行互動。
在“愛上課工作坊”活動中,我們以“愛”為宗旨,如何愛?如何讓老師們愿意迎著壓力而上?把上課當享受?把評課當提升?是我們首要解決的根本問題。
一、把個人的戰斗變為集體的奮斗。在以往的教研活動中,我們經常采取賽課等形式來促進老師教學水平的提高。但是慢慢發現,這樣的形式雖有激勵作用,但也停留在教師個人之間的競爭,讓能力強的總是優勢,能力弱的還是弱。有的教師心理壓力大,不愿意上課、害怕上課。我園有一位新上崗教師小薛,在學期初,我園要求新教師上請客課,由于缺乏經驗,又是第一次上公開課,從上課開始,她便緊張地說了第一句忘記了下一句,只顧自己背教案,不與幼兒進行互動,在孩子們吵吵鬧鬧中結束活動,這給她帶來了很大壓力。之后園部進行教師賽課活動,自主報名參賽,我們發現報名的都是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師,新教師都不敢參加,而小薛更是躲閃著回避。
而“愛上課工作坊”成立后,情況得到明顯改善。因為是年級組共同參與的活動,集體選材,集體備課,集體準備,最后一人展示。起初,我們讓老教師先帶頭,新教師參與其中聽、學為主。到最后一個月,小組內請新教師小薛上課,起初她有點畏懼,組內老教師鼓勵她,幫她備課,多次試教,最后成功展示,效果很好。整個過程給了她很大鼓舞,與學期初的表現相比更是大有提高。這也是“愛上課工作坊”的亮點之處,每個人的智慧集中在一個人的身上結晶,展示出來的課保證質量,也給上課老師以極大的自信心去面對,表現出最好的自我。
二、以優勢互補將弱勢優化。每個老師都有自己擅長的一個領域,而每個人都愿意表現自己最擅長的一面,所以發揮每個人的優勢,補足劣勢是關鍵所在。“愛上課工作坊”每月一個領域,每個年級組推選一人上課,就給了在這個領域有優勢的老師極大的展示空間,愿意主動承擔重任,相互影響,相互推動。每個月領域一定就有擅長這一領域的老師先報名要求展示,于是其他組員就積極幫忙,參與備課與方案修改,而在整理過程中,情況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原本弱勢的老師也有了躍躍欲試的沖動。
三、真誠交流互幫互助。在“愛上課工作坊”活動中,老師們最大的變化不是上課,而是研討的氛圍和積極性。以往在教研活動中,我發現一個很大的問題,上課老師非常害怕別人評課中說她的不足,覺得沒面子,有竭力維護自己進行反駁的情況,特別是一些生性好強的老師,有的甚至還因為評課中提了自己的建議而與上課老師私下結怨的現象。這一現象違背了教研活動的初衷。而在“愛上課工作坊”的課后研討中,避免了這一點,用小組圓圈式集體交流的形式,每個人在小組研討中積極發言,圍繞一個中心話題大膽表達自己的看法,沒有了心理負擔,也不必有愛挑刺的壓力。然后每組推薦一位中心發言人,將小組意見反饋給上課老師,這樣意見是對評課的話題,也是大家的觀點,避免了誤會。而評課者在過程中也漸漸學會如何有效評課,不說空話、大話、套話,將優勢和不足全面分析,抓住重點說出精髓,有針對性提出整改措施。上課老師在這個過程中最最受益,大家從不同的角度碰撞出了不同思維火花,對上課老師是個啟發。得到的每句建議都是寶貴的經驗,促進自身上了個臺階,也從中學會珍惜和感恩。我也在活動之余征詢了老師們的看法,了解他們對這樣的研討形式的想法,她們都表示很喜歡這樣的模式,真正讓她們打消了顧慮,多了真誠。
四、適度激勵激發動力。每個老師都是優秀的個體,只要有效激發。老師們每次活動之后,園部根據上課、集體備課、評課三個層面給予加分,作為工作獎勵,與考評掛鉤。每個月教研活動結束,在考核分值表中,我都給上展示課的老師5分獎勵,中心發言人3分獎勵、集體備課的老師2分獎勵,一分就是對應相應的獎勵金。雖然不多,但每個人感受到了被尊重,被認可,被需要,都有機會為自己,為小組贏得積分,學期結束結合其他項目的分值考核,將小組所有成員的集分累加,評出優秀教研組,并獲得相應的獎勵金。大大激勵了老師參與教研活動的積極性,教研氛圍濃厚了起來。
從人人“愛上課”到人人“上好課”,這是一個快樂的過程,活動為教師之間的教學交流提供了一個觀摩、學習、提高的平臺。從行政領導到普通教師,從拔尖人才到園級骨干,從師傅到徒弟,每位老師都有機會奉獻自己的力量,展示個人的才華,收獲集體的智慧,在結伴中同行。既發揮了教學相長的作用,促進全體教師專業化成長,更是增進了同伴互助互學,結伴而行,共同成長,積極創新的學習氛圍。老師們不是把教學當壓力,而是作為樂趣,享受其中。這也是“愛上課”的動力所在。
(江蘇省丹陽市丹鳳幼兒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