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海軍
摘 要:《細胞增殖》一節中有絲分裂的過程,及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規律變化等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還是以后學習《必修2》中的減數分裂、遺傳和變異、DNA復制等的重要基礎。本次教學將學習環境設置在計算機(網絡)教室環境下,引導學生利用視頻和Flash動畫進行學習,通過自主探究、對比、歸納的方法得出結論。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也獲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21-0260-4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1.034
新課改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第六章講述細胞的生命歷程。是在學習了細胞生命系統的物質組成、結構和功能之后,來認識細胞這個系統的產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細胞增殖》是第六章的第一節,本節內容抽象復雜,不容易被理解和記憶,其中有絲分裂的過程,及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規律變化等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有絲分裂還是以后學習《必修2》中的減數分裂、遺傳和變異、DNA復a制等的重要基礎。
基于以上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有絲分裂的過程及各個階段的特征,難點是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DNA的數量變化規律。并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設置如下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細胞周期的概念,準確描述有絲分裂各階段的重要特征。掌握動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異同點。并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分析圖像、解讀圖像的能力。2.掌握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DNA的數量變化規律,并培養用曲線圖表示數量變化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利用視頻和flash動畫進行學習。
2.通過自主探究、對比、歸納的方法得出結論。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有絲分裂過程的學習,對生命的運動性、對事物發展變化過程中由量變到質變的轉化等哲學問題有正確的認識。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部分。
一、情境導入
播放一段受精卵發育成胎兒的視頻。觀看視頻后教師提問:一個成年人大約是由1014個細胞構成的,而我們每個人都是由一個受精卵發育而來的,那么,一個受精卵怎樣形成1014個細胞的呢?學生經過思考、討論之后展開探究性學習。此處利用視頻中真實的影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了學習的動力。
二、自主學習
(一)細胞周期的學習
利用ppt課件展示有絲分裂細胞周期的動態演示畫面。教師提出問題:一個細胞周期可以用一個圓來表示,那么是不是圓上的任何一點都可以作為細胞周期的起點呢?學生就此提問展開討論,并提出自己的見解,然后再引領學生歸納細胞周期的定義、起點、終點、時間和前提條件。
(二)有絲分裂過程的學習
該部分內容利用flash動畫進行學習。通過flash動畫依次的、分步播放植物細胞有絲分裂間期、分裂期的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的變化過程,并要求學生找出各個階段的主要特征(主要是染色體的行為特征)。因為在網絡教室每人都有一臺電腦,所以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掌握情況反復多次觀看動畫,經過仔細觀察,前后對比,發現特點,總結歸納。最后我們共同總結了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特征口訣,加深了理解和記憶。
(三)染色體和DNA的數量變化的學習
在網站頁面上給出有絲分裂過程的靜態圖,學生通過看圖先填寫有絲分裂過程各時期染色體的數量變化的表格(表格在網站上),然后點擊“顯示曲線”,曲線顯示的數量變化更直觀,學生可以找出關鍵時期,得出規律,并學習曲線的畫法。在明確染色體與DNA的數量關系的基礎上,DNA的數量變化以同樣的方法來學習。最后學生發現,有絲分裂前后,每個細胞中的染色體和DNA數量是不變的,因而在細胞的親子代之間保持了遺傳性狀的穩定性。可見,有絲分裂對于生物的遺傳有重要的意義。
通過這些媒體的應用,創設了形象生動的教學氛圍,同時應用講述法、對比歸納法、分組討論、自主探究法等,提高了本節的教學效果。學完以上內容后,學生還可以通過在線提升總結所學內容,提高對所學知識的應用能力。而且在線提升中設置了不同層次的習題,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個性需求。作答后可以自行評判,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也可通過留言板進行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討論。這樣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提高了效率。網站還設置了視野拓展模塊,學生可通過鏈接視頻、網絡搜索等了解其他的分裂方式,形象生動的畫面在開闊學生視野的同時,也令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倍增。
本課教學將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提高了教與學的效率和效果,較好地激勵了學生去自主學習,但還是有許多不足之處。為此我們一定要付出實際行動,不斷提高自身多方面的素質,為學生創造更好的學習過程,努力實現信息技術與生物教學的有效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