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向峰
摘 要:在素質教育中,教學評價是推進改革的重要一環。以往在實施評價過程中,往往只重視考試,沒有從教學過程中進行及時的檢查、監控和改進,沒有完善的體系來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評價,也就是素質教育中積極倡導的形成性評價。針對這一點,我們有必要進行深刻的反思,加強對形成性評價的研究和實踐。
關鍵詞:科學評價;關注評價主體;關注學生成長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21-0260-23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1.128
傳統的英語測試,由于受中、高考試指揮棒的影響,明顯帶有封閉性和滯后性,考試則主要是測試語言、詞匯和語法,重知識、輕能力。重語法結構,輕交際功能,重選擇猜測,輕實際應用。在英語教學中,我們所要做的首要任務就是重新審視英語教學的評價體系,應科學評價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評價應有益于學生認識自我,樹立自信心,應有助于學生反思和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自我評價對于學習能力的發展有重大意義。通過評價使學生學會分析自己的不足,明確努力的方向。
一、評價的意義
1.它是教學過程中的正面向導。有效評價給出的是積極的指導,它呈現的是激勵、向上的語言,以及明確的努力方向。
2.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有效評價,確認學生的潛力,讓學生全面地認識自己。
3.評價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成功和收獲,有助于自信心的建立,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
4.能夠正確地反映出教師的教學質量,有利于教師根據反饋的信息及時進行教學策略的調整。
二、關注評價主體,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方法
新課程評價改革重視學生在評價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改變單一由教師評價學生的狀況,將教師的評價與學生的自我評價、相互評價以及家長、社區有關人員評價相結合,注意使學生評價成為管理者、教師、學生、家長共同積極參與的交互活動,也就是落實評價主體的多樣化。要設計安排合理有效的評價方式就要建立開放、寬松、民主的評價氛圍,評價的形式也要靈活多樣,采用測試、非測試、個人與小組結合的方式,鼓勵學生、教師和家長共同參與評價。
1.針對英語教學任務的要求,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聽讀習慣,我們可以設立家庭英語聽讀卡,建立家長、學生教師多方面的評價。有利于對學生的聽讀情況進行比較,這種方法有利于調動學生、家長的積極性,讓家長了解教學內容,建立良好的協作關系,讓學生參與評價過程與結果分析,主要是想通過自我評價提高他們的自主意識,反思能力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家長參與評價過程,是為了讓家長更好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在校的學習情況,從而幫助、支持孩子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
2.結合實際,制定英語隨堂評價表。根據具體教學內容進行評價和總結,并做出數字統計。例如,我們的隨堂評價表根據高、中、低不同層次進行制定,對學生的課堂發言、朗讀能力、參與性等課堂表現進行及時評價,這個任務由小組兩位組長進行匯總,教師每周做一次總結,對某一項連續一周表現突出的學生進行表揚,還要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評價表有利于教師全方位了解學生的課堂表現,有針對性地對學習進行問題指導。
3.尊重個體差異,實行分層評價。學生的學習能力、接受能力是有很大差異的,因此,我們的評價體系也是不能搞一刀切的模式。在教學目標、評價內容以及作業布置上都要體現分層的效果。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定出三個等級,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最終評價以自我等級來定,讓學生努力一下都能達到自己的目標,得到教師的同等表揚和肯定,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有成就感。
4.多關注弱勢群體。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所做的努力。比如,在課堂評價中同樣的問題,學習能力差的學生積極回答就要給予更大的表揚,讓他受到其他同學的關注,在同學中展示出自己的優點,樹立自信。
5.重視階段性檢測,及時反饋。階段性評價包括我們的月考、期中測試以及期末測試。它應該是一種水平測試,主要目的是檢測學生階段性掌握知識的效果,除了注重基本知識的考查,更要注重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考查,不能只將分數作為最終的評價結果。階段性測試的目的在于讓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而不作為最終評價。
總之,學生的個性需要得到張揚,創造力需要激勵、挖掘、培養。教師家長的評價至關重要。教師的一句不經意的話可能傷害學生終生,也可能使學生受益終生。對學生的評價尤其如此。因此評價學生一定要從學生的心理需要出發。注意對學生可能產生的影響,對學生的發展有無好處,評價學生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正確認識自己,讓學生在自信中成長。教師要把握好課堂實施評價的度,用自己的經驗與智慧,關注學生的成長過程,重視有效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