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坤
摘要:“以市場為導向、以就業為目的”的職業教育就是根據市場人才需求,以就業崗位為主要目標而展開的教育與教學活動,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職業教育就是一種讓“無業者有業、有業者樂業”的“就業教育”。一般它涉及到三個層面的含義:從思想層面來說,它是一種實踐主導、全面發展,而為未來就業的教育和教學的思想;從機制層面來說,它是一種政府主導、行業指導、校企合作的辦學機制,使畢業生能力與社會崗位能力接軌,沒有行業、企業的參與將是一種不成功的職業教育;從模式層面來說,它是一種以能力為本位的課程模式,這種模式從總體上講旨在培養學生將來在社會上就業、擇業和創業的能力。
關鍵詞:市場為導向;就業為目的;職業教育;改革思考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10-000-01
一、實施職業教育,要以“市場為導向、就業為目的”
職業教育要以“以市場為導向、以就業為目的”,這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就業是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發展的結合點,隨著我國就業分配制的改革,轉向到推薦就業制,進入了市場的雙向選擇時期。學生可以根據自己意愿選擇企業,企業也可以根據自己需求選擇適合崗位的勞動者。高職教育的學校,服務的主體是學生和企業,是企業與勞動者的橋梁,既要滿足受教育者就業的需要,促使其素質提高、學有所成、就業滿意,又要滿足企業的崗位需求。而企業的要求是,高素質、有責任心,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勞動者。一所職業院校辦得好壞必然與就業情況息息相關,就業情況不好的職業教育,說明所實施的職業教育不符合市場要求,必然會被市場淘汰。
因此職業教育必須以“以市場為導向、以就業為目的”。它即是一個新口號的提出,更是一個新觀念的提出,新制度的創立,這將使職業教育改革進人到一個更深、更新的層次。
二、以市場為導向、以就業為目的,談談對教育教學改革的思考
目前,國內相關職業院校的教育教學改革大致圍繞二大方面:一是專業設置順應市場;二是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方法和手段上符合高職教學的特點。
1.專業設置與開發
如要把企業作為服務對象,就要在教學計劃、課程內容和專業設置上適應經濟社會的要求,以滿足人的就業需求和企業需求做為出發點,實現人的需要和社會的需要相統一。
一是要及時關注勞動力市場的需求信號。我們不能以資源為導向,也就是說有什么樣的教師就開設什么樣的課程,什么樣的條件,辦什么樣的專業,這樣會導致某些專業的畢業生沒有就業市場,出現就業的結構性困難。我們要以職業、崗位、工作為基本依據開發新專業,通過勞動力市場的供求變化,及時調整專業。
二是通過校企合作的設置特色專業。首先,這樣的模式下可以彌補課本知識落后于社會發展的不足,針對性強,將企業的職業活動真實場景、實際工作過程引入教學內容中,使社會的需求與學校的教學內容同步,實現學校與企業“零”對接。其次,學校與企業之間的雙向交流,對于建設"雙師型"師資隊伍,作用非常明顯,容易做到"專兼結合、內培外引"。第三,這樣的模式突破了學校來企業尋求實習場所,使企業也參與到學校人才培養計劃和人才培訓過程中去,有利于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
2.各專業的教學改革
職業教學改革,主要是要重組課程結構,改變教學模式,注重能力培養,逐步轉變由單純文化基礎課的教學要轉向提升學生素質為主,專業理論、專業技能要逐步轉向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進行。
(1)公共基礎課程的改革
服務于專業的公共基礎課程根據不同專業有:應用數學基礎(含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與統計)、大學英語等要以“夠用”為原則,強調專業課與文化課教師的結合、與學生生活學習環境的結合,以便更好地結合專業應用到的理論進行有選擇性教學。在教學上要一改過去單調的理論教學,要上活文化理論課,主要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建立概念,要創造條件,用課題活動的形式走出課堂,進行實地測量和實踐練習。
(2)專業課及專業技能實訓的改革
一是想方設法創造條件,采用理論與實踐結合緊密的“一體化”教學模式。改變傳統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和以教材為中心的填壓式教學模式。建立以講、練、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學習內容按技能類型和等級分成若干個板塊,以每個板塊為核心,結合相關的專業理論知識、工藝知識和操作技能進行一體化教學。每個老師僅任幾個模塊的教學,每個模塊的操作技能和專業理論內容的指導和講授均由同一教師承擔。這樣實踐教學中有理論講授,理論教學中有實訓內容。按照高職學生的認知規律、能力發展規律及實際情況,靈活地采用或先實踐后理論或先理論后實踐或邊理論邊實踐的方法,著重對學生進行運作能力和知識應用的培養,使學生的能力和知識得到協調、同步和綜合的發展。
二是實訓課要按崗位、工種分解形成基礎模塊和各項技術模塊,形成產品制作的綜合模塊。按模塊分配、整合資源,改造或重新配置實訓教室或場地,使之符合“一體化”教學的教室,使教學逐步過渡到專業技術課程的“一體化”教學模式。教學人員的配置采用以教室定人,實現一人一場地,一人幾模塊的格局,利于每個教師的特長,如精通加工的老師可專講加工模塊,也便于管理和考核。在教學上要進一步對各模塊再進行分解為小課題訓練,教學方法采用任務驅動式教學方法,用大課形式講解任務、技術要求,示范技術要領,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用小班形式進行技能訓練。
三、結束語
“以市場為導向、以就業為目的”的教學改革,是突出技能的教學模式改革,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教學改革,是綜合性很強又很細致的工作,也是一項系統工程,它不僅與廣大教師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更牽涉到學校的整體發展。因此,這需要廣大教師都應積極地投深到學校課程及專業改革的實踐中,從根本上轉變教學觀念,充分地認識職業學院的特點、任務和規律,樹立我們教育必須面向生產、面向企業、面向社會的思想,從而改變教學方式,提高職業教育的教學能力。
參考文獻:
[1]姜大源.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理論、實踐與創新.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2]姜大源.職業教育研究新論.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