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希軍
【摘 要】語文教育最為重要的是人文精神,采取有效策略,讓學生更好地感知文化魅力,促進學生思想進步,提升他們的思想和道德境界,培養學生文化素養、弘揚人文精神,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初中語文;人文精神;策略
語文教育不僅是語言學習和表達交流,還有更為重要的人文精神。在語文教學中運用人文精神,不僅是語文教學的本質要求,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文化素養、弘揚人文精神的客觀要求。教育的本質是發展人,初中語文教學充分發揮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本思想,陶冶學生情操,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更新教育教學理念,樹立素質教育目標
教育觀念是教育行為的思想引領,初中語文教育需要教師解放思想,樹立素質教育理念。語文教學在掌握基本詞匯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強化學生的寫作能力,讓學生在閱讀中感知民族文化的魅力,從中學會更多的生活道理,明白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培養健全的心理品質和性格特征。運用人文精神首先需要教師更新教學理念,引導學生變革學習理念,堅持素質教育,人文精神是素質教育最為根本的體現。改革優化教育教學目標,將學生的人文精神培育作為重要的目標加以落實,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語文知識,還要以語文教材為依托,讓學生在學習中得到更多的人文教育,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性格發展,弘揚民族文化,提升學生思想認識和道德境界。
例如,閱讀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教師不能抓住“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反復分析,而是要在課堂上開展“于勒是不是值得同情”等話題的辯論賽,或者用現代眼光討論克拉麗絲的勢利,進一步拓展了文本的內涵,以此更好地豐富學生情感,健全人格。抓住最為基本、最核心的東西——審美觀、道德觀和人生觀,發揮課文所固有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用高尚的思想情操熏陶學生,在學生的心靈上播撒做人的良種,尋找語言教學與人文精神的最佳結合點,在“滲透”“滋潤”上下功夫,重視人文教育,實施素質教育。
二、創設適宜的學習環境,重視情境化教學
人文精神的運用和培養需要一定的情境,需要在具體的情境中讓學生受到感染,不斷體悟。精神和文化不同于知識的傳授,不是靠講解和記憶能夠掌握的。而是需要一定的環境,需要一定的氣氛,讓學生受到情感的浸染,得到思想的共鳴,實現心靈的溝通,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他們良好的心靈品質,感知真善美,摒棄假惡丑。通過人物形象的再造,與藝術人物進行溝通和交流,感知他們的高尚的道德、美好的心靈和崇高的理想。深入故事情境,感知社會背景,了解時代特征,并與現實進行對比,感知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意識,強化他們的理想和目標信念,慢慢培養自己的堅強意志、頑強毅力。
例如,閱讀電影劇本《泰坦尼克號》,教師可以抽出專門的時間讓學生觀看電影,把學生直接帶進影視情境中去,讓學生獲得較為直觀的視覺和聽覺感受,真正走進電影劇情之中,感知男女主人公的性格、思想和精神,走進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再讓學生分角色來朗讀劇本,并組織學生寫讀后感和觀后感,表達自己的體會和看法。既能夠加深對劇本的理解,更能夠讓學生獲得情感的陶冶,受到精神的感染,培養學生高尚的精神品質。這樣的教學不僅僅是記住詞語和句子的層次,而是上升到思想和精神的層面,讓學生感知人性的光輝,精神的偉大,真正培養他們的人文精神。
三、創新教學形式和方法,強化人文精神感悟
注重人文精神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現代人才,需要重視教學方式和方法的創新,在具體教學環節中滲透人文精神,讓學生深入感悟人文精神,培養他們的人文素養。人文精神的培養需要一定的方法和載體,需要有效的手段,才能夠真正讓學生感知,才能夠增強教學效果。注重教學形式的多元化,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不斷變化教學方式,創新教學方法,以此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獲得更為直觀或者強烈的感受,慢慢體悟其中的精神和文化,達到教育的目的。
例如,古詩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模式都是讓學生理解詩歌的基本內容,感知詩歌的情感,背誦默寫詩歌。這樣的教學學生感到較為枯燥,而且只能記住一些知識,不能真正理解詩歌中的形象、情感,尤其不能體悟詩歌表現出來的人文精神。為此,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自主感知,理解詩歌的基本內容,再讓學生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詩人形象、社會時代。然后運用多媒體播放相關的PPT或者視頻,在激發學生感知興趣的同時,把學生帶進詩人所處的時代,詩歌創設的意境中來,讓學生獲得直觀的感受。接著教師引導學生感知詩歌的情感內容,揣摩詩歌的思想,體味作品中表現出來的生活感受和人生感悟,感知詩人高尚人格魅力,學習古人的文人氣質和高風亮節。再進一步讓學生體會作品中的人文魅力。比如,杜甫比較有名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首詩歌中詩人雖然背井離鄉,流離失所,自身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面對如此困頓的境地,詩人推己及人,想到更多的天下百姓,“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種憂國憂民的情感,這種關注蒼生、心系天下的志向,感受詩人偉大的人格魅力。
陶行知說:“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教師是人文教育的設計者、組織者,師生交往的本質就是教師的人文精神對學生的人文精神激活、豐富、浸潤的過程。因此,初中語文教育要注重人文精神的滲透,采取有效策略,讓學生更好地感知文化魅力,促進學生思想進步,提升他們的思想和道德境界,培養高素質社會主義人才。
【參考文獻】
[1]過紀偉.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J].新課程學習(上),2012(05)
[2]趙平.人文素養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課程教育研究,2013(35)
[3]李玲.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應弘揚傳統文化之人文精神[J].教育革新,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