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玲英
【摘 要】數學和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小學生在接觸數學課本的內容中如果脫離了生活實際,那么很難培養他們對生活的觀察和操作機會,只有接近生活的數學才能符合小學生這個特殊時期對事物的認知規律,并且通過教師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從而才能更好的提高他們學習數學能力。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數學課堂;生活情境;對策
一、目標清晰化正確引導學生
小學生在小學時期學習數學是一個從認識到理解再到運用的一個學習過程,如果僅限課本教學那么很難達到學習數學的最佳效果,作為教師很有必要把數學和生活情境聯系在一起,并且在數學課堂上選擇生活情境目標要更加清晰化,針對不同的知識點合適的選擇一些目標清晰化的生活案例,幫助學生來理解生活中碰見的數學問題,同時也有助于拉近他們理論和實際的聯系性,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容易學習基礎知識和掌握技能。
如在學習六年級上冊《可能性》這課時,教師為了更明確教學內容和目標,在講課前先找兩名同學(王華和李芳)現場做了一個剪刀、包和錘猜手指的游戲,預測誰能獲勝的可能性,老師在黑板上通過圖形來記錄兩名同學每次出手指的樣式,游戲一個回合五次,在第一輪的記錄上可以看見王華分別是剪刀、錘、剪刀、包和剪刀;而李芳分別是剪刀、包、剪刀、剪刀和錘;在記錄中第一次平、第二次李芳勝、第三次平、第四次李芳勝、第五次王華勝,這時候教師問學生:“在游戲中王華獲勝幾分之幾?李芳呢?”經過思考之后有學生舉起手來回答:“兩個人有兩次平局,五次去掉兩次還剩三次,王華獲勝三人之一,李芳獲勝三分之二。”教師接著問:“那么大家覺得王華和李芳誰獲勝的可能性大呢?”這時候很多同學都大聲回答道:“李芳獲勝的可能性大。”通過課前這個游戲讓學生明確的理解本節課核心內容,也通過這樣的生活情境正確引導學生學習數學的方法,帶動他們學習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性。
二、教學內容選擇接近生活本質
高年級小學數學已經開始進入到理解和運算的階段,當數學介入生活情境時,更重要的是教學內容的選擇要接近生活本質,只有更接近生活本質的內容,才會讓學生有更多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反之教學內容脫離生活本質,那么數學知識對于小學生只能算得上紙上談兵,在實際的生活中他們照樣還是不會運用數學來解決這樣那樣的問題。所以教師有必要在教學內容上設計一些接近生活的數學問題,幫助高年級小學生更透徹的理解知識重點和難點。
如在《認識負數》這個知識點中,教師單憑符號、圖片和數字很難實現理想的教學效果。所以教師借助生活情境模式來幫助學生理解負數,課堂上教師端來一塊冰、在不同的時間段讓不同的學生測量它的溫度,冰由剛開始-15℃慢慢變成-12℃、-9℃、-6℃和0℃,這時候教師就告訴學生冬天到來,當路面上水能結冰時也就是0℃,當溫度繼續降低,那就是看到所謂的負值,反之隨著溫度不斷地升高,那么數值就會由負數上升到正數。通過冰塊實驗測試溫度,讓學生比較高時高效的理解負數的含義,同時還能讓他們在生活中發現更多的數學奧妙,比如珠穆拉瑪峰和吐魯番盆地相對于海冰面它們的高度、青蛙跳在荷葉上和跳進水中,相對于荷葉它們的高度、還有上海、青島、哈爾濱和廣州今天白天的氣溫都是多少度?等等......這些都能夠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和生活的聯系性,更深入的讓他們理解負數在生活中隨時可見,有助于培養他們對生活的觀察能力,同時借助于在生活中發現的問題讓他們更積極主動的探索。
三、手段多樣化教學過程高時高效
我們知道,在我國以往的傳統教學過程中,多以采用“滿堂灌”授課方式,認為教師“教”的好不好和學生成績的高低有著直接的聯系,殊不知我們注重了教師的授課方式,而忽視了學生“學”的途徑和方法。如何讓學生在數學課堂高時高效的掌握知識技能,培養他們的科學素養和能力水平,這需要教師在教學手段上多樣化,有角色換位法、討論法和自主學習法等。
如在學習《分數的加法和減法》這一課時,教師先通過討論法和學生商量生活中碰見的一個問題,教師說:“小明家有一個小花園,月季花占花園總面積1/4,菊花占花園總面積1/3,它們一共占花園總面積幾分之幾?”老師說完之后讓學生們嘗試著思考一下,這時候有的學生就拿筆畫出圖形進行分割,有的同學掰著手指算起來,有的同學前后討論起來……幾分鐘過去了,有同學用圖形分割后也似乎顯現出了答案,有同學計算的方法也比較正確,老師看到課堂效果進入佳境,接著又找學生在講臺上來展開自己的思路講解給大家聽,學生邊講解邊在黑板上寫出了1/4+1/3=?的公式,教師給予很大的肯定和贊揚,隨后就教大家分數的加法運算方法,學生掌握之后,教師又趁熱打鐵出題:“小明家有一個小花園,月季花占花園總面積1/4,菊花占花園總面積1/3,其余的都是蝴蝶花。蝴蝶花的面積占幾分之幾?”很明顯這就是在原來題目上增加了一定的難度,經過思考和討論后,又有學生嘗試著來講臺上講解,并在黑板上列出公式1-(1/4+1/3)=?就這樣通過生活中大家見過的花園,帶動大家一步步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也充分的發揮了學生主體性的作用,高時高效的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總之,實現小學高年級數學課堂的質量,我們有必要借助一些生活情境來幫助學生分析數學問題,并且通過教師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在這個時期學習數學的積極主動性,讓學生在課堂上高時高效的完成教學任務。所以教師一定要摒棄單一枯燥的“滿堂灌”教學手段,重新的審視小學數學教學目的和意義性,只有這樣才能為我們現在和未來的小學生實現全面的素質提高。
【參考文獻】
[1]魏雪峰.基于認知過程分析的小學數學探究問題設計與應用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4.08
[2]鄭麗娟.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