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
【摘 要】高中歷史教學中常常通過問題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然而,“問題超市”現象的發生卻阻礙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本文擬就圍繞問題超市下實施“問題教學法”的原則與問題超市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措施進行闡述。旨在優化問題教學策略,從而使課堂教學更具實效性。
【關鍵詞】高中歷史;問題超市;有效性;課堂;教學
“善教者善問,善思者善學?!庇行У恼n堂提問必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把相關的教學內容通過問題呈現出來。通過引導學生解決問題,讓學生掌握知識、提高能力、提升歷史素養。所以,高中歷史教學中努力使內容化作問題。然后通過討論與探究,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然而,歷史課堂中經常出現“問題超市”的現象。這就需要教師能從培養學生的學習努力出發,通過有效的問題來提升學生的問題觀、策略觀、價值觀與世界觀。
課堂教學中,科學合理的問題教學法應該是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根據課堂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所設計的各類問題,以及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遇到的一系列問題及其處理辦法。合理的問題設置有助于學生理解教學內容,真正解決學習中所遇到的問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歸納應用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以致用的能力?!白寣W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課堂”,把提問的主動權回歸學生,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那么,課堂教學中,實施問題教學法我們應遵循什么樣的原則呢?本人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把握。
一、問題超市下實施“問題教學法”的原則
1.遵循問題新穎性原則
隨著時代的發展,學生對新事物的需求越來越高,也正因如此,“為什么”這種直截了當且毫無新意的提問基本已無人問津。要使問題更加新穎,就必須換個角度設計問題。如在分析“美國政體中分權的特點”,如果直接提問“美國總統的權力”受到哪些限制,就會讓學生呆板,如果是引用材料問題“美國總統布什在2004年國慶日演說中說:‘人類千萬年的歷史,最為珍貴的……是實現了對統治者的馴服,實現了把他們關在籠子里的夢想。請結合實際,說明總統是怎么被‘關在籠子里的夢想的。”這種誘導式提問能夠讓學生提高興趣,便于學生更好的吸收相關知識。
2.遵循問題階梯性原則
學習,講究的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作為教師,這點必須要注意,不能僅憑自己的喜好,跨越學生的思維,應該是將知識有層次的傳授給學生。例如,在教授唐朝三省六部制時,教師可以先問學生“三省”的定義和職能;其次針對唐初君主被限制的權利,分析唐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最后讓學生分組進行“唐朝的政治制度對當時的積極作用”的研究討論。這種有條不紊的教學方式、步步為營的教學系統以及以學生為主體的的學習方式,對于學生來說可以說是最好不過,這種打破死板教學的方式可以使學生有條理的了解唐朝的政治制度。
3.遵循問題內在聯系原則
萬事萬物之間都有其一定的聯系,設計問題也不例外。作為教師,發現問題與問題之間的聯系并將其系統性整合,能夠幫助學生穿梭于朝代之間。例如,在教授唐朝三省六部制度時,教師可以突然提問“清朝的中央機構是什么?相比秦朝唐朝的制度有何不同”,“美國聯邦政府機構的運行機制遵循什么原則?它與中國古代唐朝的政治制度有何本質上的聯系和區別”通過不同朝代以及不同國家的政治制度的比較,學生不僅習得了唐朝的政治制度,同時溫習了中國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和美國近代聯邦制,來回穿梭于縱橫交錯的歷史中,學生自然會覺得歷史原來沒有那么枯燥。
“問題超市”下,課堂教學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目標,提倡教育應著眼于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改變陳舊的教學觀念,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為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通過教師教學方法的轉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努力促成學生的有效學習,促進教與學的雙向發展,真正且有效的問題教學,應該這樣來進行。
二、問題超市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措施
1.打破傳統備課模式,注重備課資料的準備
作為教師,抓住學生的心理固然重要,但沒有哪個教師敢說能夠百分之百預見。因此,教師的備課方案要盡可能的做到全面。首先是以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然后準備相應材料。例如,學生在預習《鴉片戰爭的影響》這一課時,往往會想到的是“什么是領事裁判權?”、“怎樣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什么是片面最惠國待遇?”等等,那么這些問題就是教師要準備并著重的內容。其次,教師不能將準備的內容只局限于書本中,可以做適當的內容補充。例如,在《洋務運動》一課中,比較頑固派和洋務派對待學習西方科學技術的不同之處時,可以補充《李鴻章致總理各國事物衙門函》中相關內容供學生分析理解。再例如,在《清朝統治危機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發》一節里,教師會發現,教材中并沒有詳細內容涉及到“保路運動”。因此教師要準備好相關資料,并由此向學生們強調“保路運動”作為直接推動武昌起義的重要性。
2.培養學生問題意識,鼓勵學生自主提問
著名思想家陶行知說過:提出問題是創造的第一步。教師組織任何教學活動是基于學生所提出的問題,當學生提出問題的時候,教師在布置任務的時候,可以結合這些問題進行備課,一改教師在上面講著,學生在下面打盹的尷尬場景,發展成以學生主動提出問題,教師輔助學生進行任務的教學流程。例如:在學習《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時,某學生提問:蘇俄政府為什么要與德國簽訂《布列斯特和約》?新經濟政策“新”在何處?俄國十月革命道路是從城市到農村,而中國革命道路則是從農村到城市,產生這種差別的主要原因有哪些?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提出,學生有了主動學習的沖動,尤其是在教師的幫助下解決這些問題后,學生的知識面更上了一個臺階。當然,有些學生會因為某些原因而無法提出問題。俗話說,“解決一個問題后,還會有新的問題不斷出現”。作為教師,在學生無法提出自己的問題時,可以提出一個問題來不斷的引出問題,將學生帶入問題無限循環的節奏中。
3.了解歷史事件發生背景,分析歷史現象原因
教師可以注意到,歷史書中所提供的歷史事件并不是全部。書本不僅僅是讓學生學習,同時也是讓教師補充學習的。通過教師對歷史資料的補充說明,學生對歷史事件的了解會更加深刻,學生也會學習到意料之外的內容。例如,教師分析秦朝統一六國的原因的時候,就要挖掘到戰國時期結束諸侯割據的局面,完成封建國家的統一已經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這樣的趨勢具體表現在:(1)經濟方面:生產力的提高、社會經濟的發展,為統一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經濟基礎。(2)民族關系:華夏族通過春秋戰國長期的民族的融合,已經成為鞏固的民族共同體,并成為能夠克服周邊的各個民族的離心力的角色。(3)常年的戰亂,各國人民渴望統一。再例如,在分析清末“預備立憲”的歷史背景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引申出1904年以少勝多的戰爭——日俄戰爭,并介紹它對當時清政府思想層面所產生的沖擊,從而引出“預備立憲”。
4.突出創新思維能力培養,不追求知識系統性
以問題為所開展的教學活動的開端,并以問題貫穿全程,這種教學法被稱為“問題研討法教學”。也正因如此,知識的系統性并不是課堂教學的重點。例如,在《甲午中日戰爭》一課中,學生通常會把重點放在這三個問題上:(1)中日甲午戰爭的發生背景;(2)中日甲午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3)為何繼《南京條約》后,《馬關條約》成為了中國近代史上另一個最不平等的條約?這三個問題可謂這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把重點放在這三個問題上,而不是對“戰爭經過”、“三國干涉還遼”、“臺灣人民的反割臺斗爭”等問題做詳細講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先由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培養學生自身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戰爭背景的處理中,讓學生結合書本中所涉及的以及自身所了解的相關知識進行歸納總結。至于對《馬關條約》的消極影響,可以通過比較《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的內容來得出結論,這樣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整合以及分析能力。
總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問題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核心?!皢栴}超市”的課堂教學應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目標,提倡教育應著眼于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應改變陳舊的教學觀念,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為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通過教學方法的轉變來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努力促成學生的有效學習,促進教與學的雙向發展。因此,我們應該充分的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這就要求教師在實施問題教學的過程中要結合實際情況進行科學的調整,從而使問題教學不斷的完善。只有這樣,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效果才能真正的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朱孟林.問題教學法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淺談[J].新課程學習,2014(12)
[2]胥秀花.歷史教學中應如何優化問題教學法[J].中學教學參考,2013(27)
[3]左興才.淺談新課程背景下歷史教學模式轉變[J].文理導航,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