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燕燕
摘 要: 小學數學教師必須立足于服務學生的思想,從預習、探索、練習和拓展等方面進行有效設計,讓學生能夠自主學習,最終形成能力,本文從具體的教學策略出發進行教育教學探索。
關鍵詞: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 教學策略 服務學生 激勵自主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服務學生,激勵學生自主學習,本文從具體的教學策略出發進行了教育教學探索。
1.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要服務學生
教育工作者有兩種能力是不可缺少的,首先是要能夠根據課堂上每一名學生所需要的知識內容開展不同的知識傳授模式,讓學生更好地查漏補缺,完成學習任務,而教師則能夠隨時調整教學步調;其次就是小學數學教學的問題多多,教師要加大改革力度,深化教學探索,努力提高育人質量,在學生獲取知識的探索過程中,要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感受學習的樂趣。這就要求數學教師要有全心全意服務學生學習的能力,不應該以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為主體,反之要以服務學生為主體,形成與以往完全不同的教育教學模式。首先,要服務學生將數學知識與生活聯系起來,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個性差別,創設不同的情境,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各種有效又為生活服務的教學內容;其次,教育不僅是一種教化,更是一種感悟,服務教學活動要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的數學思維,形成獨立學習能力,讓能力培養和個性發展共同形成。總之,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充分發揮自身引導作用,讓學生主動參與并樂于探索,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使學生能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新知識的學習中。
2.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服務學生、激勵自主學習的策略
2.1服務學生個人探索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要服務學生,讓學生學會個人探索。首先,教師要設計好預習單。對于小學生而言不可能直接就學會自己預習數學知識,即使預習也不能完全參透其中的知識理論內容,因此教師必須在學習的初期階段設計好預習單,讓學生能夠根據預習單完成學習任務。例如:教學《什么是周長》的過程中,教師設計的預習單內容包括:(1)讓學生獨立閱讀教材書內容。(2)摸一摸手中樹葉的邊線(強調從哪摸起,到哪,這一周的長度就是樹葉的周長);摸一摸數學書封面的邊線(強調:這一周的長度就是數學書封面的周長)。(3)用自己的話總結一下什么是周長。其次,教師要在課堂上設計更多獨立思考內容。例如:教學《角的認識》之中,教師先設計了游戲活動,然后讓學生在圖片之中找角,再自己動手做角、畫角,最后完成手指操鞏固練習。從幾個方面設計教學內容,程序更明確,學生對所學知識也有清晰的認識。又如:教學《圓面積》的過程中教師設計個人探索圓面積公式的內容,讓學生思考怎樣能夠探索出圓的面積呢?鼓勵學生想一想能用什么測量工具,能不能主動上網查閱出圓面積公式內容和來歷,等等。讓學生自己獨立完成,學生興趣濃厚,學習積極性更高。這主要是因為教師做好了指導性服務。
2.2服務學生集體交流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服務于學生,讓學生學會更好地開展集體交流活動,最終掌握數學知識。例如:教學《圓面積》的過程中,教師設計了集體交流的內容:“請同學們集體探索,說明一下圓面積公式的來歷。”這個主體問題提出之后,教師要讓學生集體交流,但是教師也不能一味旁觀,而是要讓學生能夠有固定的路徑進行思考和分析,可以請同學們利用老師準備的工具袋,然后看一看能不能拼出與圓面積分析相似的圖形進行整合思維。這樣一來,學生會考慮到“把圓形剪成了三份,特別接近的三角形”“把圓形剪成了四份,拼成了一個長方形”“把圓形剪成了12份,也拼出了長方形”將圓形剪成了32份,拼出的長方形最像”。最后,結合教材指導,學生自然通過交流得出了圓面積的公式=長方形的面積=長×寬=圓周長的一半×半徑。當然,在這個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教師明顯更重視合作學習,幾乎每節課都設計有合作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學生的表現和發揮也較成功,這與以往相比有明顯的改進。這主要是因為合作交流是目前世界許多國家廣泛采用的教學策略。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積極倡導下,各地便掀起了用集體交流學習策略的熱潮。這主要是因為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必須有較好在自學能力,而自學能力的形成需要學生具有團結協作精神。過去新科技發明往往是一兩個人研究的結果,現在的科學研究決非一兩個人能完成,而是由幾十人合作發展到幾百、上千人共同研究。如果學生沒有較好的集體交流能力,學生能力無法培養,而教師要實現這些方面的培養就要從小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師生之間應該建立對話平臺,溝通對話渠道,讓教育教學活動有利于發揮每個人的長處。
2.3服務學生集中練習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服務于學生,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完成課堂練習活動。教師要明確練習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練習可以幫助學生牢固掌握基礎知識,熟練形成基本技能,促進思維、品格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可以設計準備練習、嘗試練習、鞏固練習等。例如:在比例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讓學生先進行除法、分數的計算練習作為準備。然后讓學生進行簡單的“解比例”學習進行嘗試練習。最后,設計一些較難的問題進行鞏固練習。例如:在比例尺是1:8000000的地圖上,量得A、B兩地相距6厘米。甲、乙兩車分別從A、B兩地同時相對開出,經過5小時相遇。已知甲、乙兩車的速度比是5:7,甲、乙兩車每小時各行多少千米?這樣的練習活動就讓學生的鞏固更明確。總之,教師設計的練習活動要講究課堂練習策略,精心設計數學課堂習題,嚴密組織課堂練習結構,提高課堂練習效率,讓練習活動一方面能夠讓學生鞏固所學,另一方面能夠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數學課堂練習題”就是教師進行課堂練習教學的載體,它是教師針對課堂教學內容,為使學生達到一節課教學目標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地設計的一系列數學活動。
2.4服務學生課后學習
小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其數學思維的形成具有階段性,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其思維有一個逐漸抽象的過程。在課程中應充分考慮兒童心理發展的水平,通過反復的課堂內外的學習讓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境界,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具體形象的認識支柱。例如:以數字、圖形等為創作基本素材,可運用平移、旋轉等規律作圖。繪畫形式不限,比賽統一用8開美術紙。各班選出5件優秀作品交給教師。還可以整理數學園地等,人人帶著任務參加,從籌備策劃到具體實施,從查找資料到總結成果,從頭至尾參與,能得到全面鍛煉。又如:學習《比例尺》后,讓學生測量、繪制自家平面圖,進行繪制平面圖的比賽活動。這些貼近學生現實生活的作業,不僅鞏固了課堂所學知識,使書本知識變活,而且拓寬了學生的學習空間,開闊了他們的視野,增長了見識。總之,要學好數學,必須多做練習,但并不是題海戰術,而是要讓學生在課后完成一些具體的調查活動,到社會實踐中,做調查、長見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對激活創新思維,讓學生充分準備之后,認真獨立地完成。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師必須立足于服務學生的思想,從預習、探索、練習和拓展等方面進行有效設計,讓學生能夠自主學習,最終形成能力。
參考文獻:
[1]賴文學.淺談小學生數學自學能力的培養[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03).
[2]賽買提·買買提.小學數學教師教學設計存在的問題及原因[J].山海經,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