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銀章
摘 要: 高中生物是學生在高中階段必學的文化課之一,學好生物對學生來說也是個不小的挑戰。那么,生物教師應想方設法幫助學生學好生物,這就需要教師有充分的課前準備,采用新穎的、生動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感受生物、愛上生物,從而主動學習生物,提高生物學習積極性。而現今的高中生物課堂仍是教師為主體,學生的參與度還不夠,這就意味著學生和教師之間缺乏互動,而學生也不能夠自主自發地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后解決問題。本文探討如何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關鍵詞: 生物課堂教學 趣味性 積極性 主動性
學生在高中階段可能會遭受到巨大的學習壓力,語數英作為主科會耗費學生的大部分精力,因此,對于生物這樣的文化課往往不重視。同時因為時間的緊湊,教師在教學時會采用傳統枯燥的宣講方式。長此以往,學生就不會自己主動地進行思考,更不用說主動地發現和提出問題了。當遇到不能理解的地方時會下意識地直接去老師那里尋求答案,缺乏學習的獨立自主能力和主觀能動性。要想學生學好生物,就必須在課堂教學上下工夫,培養學生學習生物的主動性。
一、展現生物的趣味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要有了興趣,才會主動學習。而生物作為一門有較強實踐性的學科,本身能夠讓學生參與進學習過程。但是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實踐部分會因為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被弱化。教師更多的將重心放在了講解課本理論知識上,而從根本上減少了學生動手能力和動腦的機會。
例如,講解如何對顯微鏡這一精密儀器進行操作的諸多細節要點時,只是依靠教師的口頭講解,是難以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具體概念的,最終只能死記硬背,還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但是,將顯微鏡帶進課堂,讓學生能夠觸摸到顯微鏡,一則可以趁著學生面對顯微鏡這樣不常接觸到的儀器有莫大的興趣和好奇心時,集中他們的注意力是較容易的;二則學生一邊操作,教師在一旁講解,顯微鏡的各個部件就能在學生的腦海中留下具體深刻的印象,理論中陌生的名詞和部件們一一對應,記憶起來也就相當容易了,印象還更深刻,不容易出錯。
生物教學中除了顯微鏡外,還有其他儀器、實驗,這些都能夠充分展示生物的趣味性,且有很強的操作性和實踐性,讓學生自己參與到生物實驗中,會更大程度上使得學生對生物學科產生興趣,進而自主學習。
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一節生物課想要教授給學生盡可能多的內容,就要從一開始就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本節課的積極性。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師激情昂揚、生動幽默的語言表達有助于幫助學生快速集中注意力,做好積極思考的準備。
在講克隆技術這部分內容時,就有一個極佳的切入點——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多利。這只羊是通過無性繁殖誕生的,而眾所周知,只有受精卵在子宮發育,才能夠孕育一個新的生命。那么這只羊是怎么在無性的條件下誕生的?這就勾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吸引學生主動地想要尋求問題的答案。這個時候,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將整個克隆過程展示給學生看,將一只羊的卵細胞里面帶有遺傳物質的核抽出來,然后替換上另一只羊的細胞核,再植入第三只母羊的子宮里。而這只提供了子宮的母羊和生出來的這只小羊是沒有基因上的聯系的。多媒體將整個克隆過程清晰地展示給學生看,在學生觀看的同時,教師在旁詳細地分析講解。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且讓學生帶著問題和求知的心理聽講,圖文解說又能夠加深學生的印象方便記憶,自然是比空泛地講解克隆原理的效果要好得多。
三、培養學習的主動性
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即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首先就要重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獨立思考能力,教師不再是學生知識的“灌輸者”,而應該扮演學生學習路上的“引導者”或“點撥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以“參與者”的姿態和學生一起進行思考,一起對新知識進行探索,在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中,提供適當的幫助和鼓勵學生大膽進行設想,促進學生充分發揮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不僅如此,教師在進入課堂之前,要對整節課有明確的教學設計。教學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學生和教師是完成這個過程的主體。在教授新知識前,給學生布置一項預習的功課。預習使得學生自己探索,自己動腦理解,自己發現問題,是一個主動學習的過程。預習鍛煉了學生自學能力,也強化了學生對于學習生物的主動性。
課堂是解決預習產生的疑難問題最好的場所。預習后的學生分組進行交流討論,這樣使得問題更集中,課堂教學的重點也就更明朗。針對重點,可以創設不同情境。例如講解染色體,之前有絲分裂、減數分裂的學習和遺傳規律的預習中,學生對染色體成對出現已經有了認知。課堂上展示出一張在高倍顯微鏡下的人類染色體圖片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得出染色體有大小和形態的差異這一結論。接著和雄性果蠅的體細胞染色體進行比對,得知染色體是一組形態各異的非同源染色體。然后將蜜蜂的個體發育過程以PPT形式呈現,幫助學生理解染色體組共同控制生物生長、發育、遺傳和變異這一重點。創設情境能夠不斷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渴望,會像海綿一樣不斷汲取知識,達到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目的。
當然,學習之后,檢測評價是必要的。學生自己通過努力得來教師的優秀評價會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而同學之間的互評會讓他們看到自己存在的不足然后加以改進。
整節課的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對本節課所學內容進行歸納和總結,然后加以補充和鞏固,幫助學生深刻理解的同時,培養學生歸納知識,將零碎的生物知識整合從而內化成自己的思維產物。
總之,生物學習不僅需要教師的傳道授業解惑,而且需要學生自己主動探究、獨立思考。培養學生學習生物的主動性是生物教師的重要任務。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能力的主要途徑,這就要求教師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更新教學方法。改變傳統的“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方式,加強互動,讓學生感受到生物其實是一門趣味十足的學科,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積極性。一步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吸收,是生物課堂教學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朱坤.高中生物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1(10).
[2]楊春.高中生物課堂教學實現學生自主學習——《植物體細胞雜交技術》案例分析[J].當代教育論壇(教學研究),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