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共軍
摘 要: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師應將信息技術與傳統生物教學進行有機整合,優化生物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關鍵詞: 初中生物教學 教育信息化 多媒體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是開展教育教學的有效途徑。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一本教材、一支粉筆、一張嘴、一塊黑板”的單一教學模式,雖然有諸多優點,但難以適應高效的現代教學。生物學科也不例外,如何利用信息化技術優化生物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
一、信息化背景下教育觀念的更新
據調查,許多學校大部分都已經實現每位教師一臺電腦,每間課室都有多媒體設備。這些為生物教師在課堂上進行信息化教學奠定了物質基礎,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加快教育信息化的步伐,教師應該改變固有觀念,打破原有的“以教師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從更高的角度看待自己的教育實踐工作,參與到信息化教學實踐中。
二、信息化背景下的集體備課
傳統的備課組活動雖然一直都被認為是保證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限于時間等因素,有時人湊不齊、有時時間太短,而且各人想探究的重點問題不同,因此,很難切實進行信息交流。如果把傳統的備課組活動與信息化的備課組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則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把教案上傳到網上(公共郵箱、QQ群、微信群),教師之間便可以隨時進行交流,有助于教師在交流中提高業務水平和能力,尤其對青年教師的迅速成長十分有利。在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我們還可以到網上查找素材、課件、試題,幫助老師快速找到想要的內容,進行相應的個性化制作。這樣的信息化備課,教師可以大量利用網絡上現有的資源,減少了不必要的重復勞動,再結合生物學科特點、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授課經驗和個性特征,完成教學內容的數字化設計,體現信息化教學的先進性。信息化的備課應該是資源共享、相互啟發、彼此激勵和個性設計的統一,是教師工作方式、學習方式和成長方式的革命。
三、信息化背景下的課堂教學
(一)借助信息化技術激發學生興趣,增強求知欲。
激發學生興趣是生物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生物教材中大量知識點比較抽象,如果教師單純講述,則很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自主探究的學習興趣。而借助信息化技術將文字、圖片、錄像等直觀地展現出來,給學生提供具體可感的形象,特別是屏幕上出現的彩色畫面,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運用眼、耳、手等感官,全方位地接受不同形式的信息刺激,消除單純課本文字內容的單調、枯燥的感覺,激發學生的興趣,進一步把學生的審美體驗推向高潮,從而使學生進入自主學習、積極思維,合作探究知識的認知活動中。例如,在上《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時,課上播放霍爾丹和奧巴林提出的假說中——原始地球上生命起源的模擬視頻。短短幾分鐘,把一個偉大的假說形象生動地展示給學生,使學生從視、聽感觀上得到共鳴,引起學生注意。又如,在教到人體皮膚的保護作用時,使用了多媒體,把細菌用大刀要砍破皮膚入侵人體的行為用動畫形象地展示出來,活躍課堂氣氛,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借助信息化技術提供虛擬空間,創設“真實”場景。
生物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很多教學內容都離不開實驗,同時需要通過實驗進行驗證。通過演示實驗、分組實驗對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有重要影響。但實際生活中很多的實驗受到設備、場地、實驗材料和實驗隱藏的危險性等條件的制約而不能完成,很多的理論因缺乏實驗基礎而顯得蒼白、空洞。信息化技術為生物實驗提供了一項強大功能——虛擬現實。例如:利用三維動畫模擬細胞的分裂和生長過程等,從而使生物教學變抽象為具體,化繁為簡學生易于接受、樂于接受。
(三)借助信息化技術優化學習方式,高效獲取知識。
實驗證明單靠聽覺,可獲知識的60%,單靠視覺可獲知識的10%,而視聽并用,可達到86.3%以上;就保持三天左右的記憶率來看,單用聽覺是15%,單用視覺是40%,視聽覺并用是75%。在生物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能夠克服傳統媒體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化靜為動,信息量大,圖像生動,音響逼真,能輕易地把大量冗長、枯燥的文字圖像化,使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動態化。例如:在探究《輸送血液的泵——心臟》一節中,運用多媒體視頻錄像演示這一生理過程,通過慢放、特寫等方法處理鏡頭,則能真實藝術地再現心臟的四個腔室及血液循環的動態過程。同時,學生可以通過自己教室的多媒體,將課堂上講解的教學內容調出來讀取,對不理解的環節可以反復觀看,從而實現學生與教師的長期互動。這樣,隨著手指輕松點擊對所學內容進行梳理,大大提高了知識的整合率。在信息化生物教學的實施過程中,僅僅靠課堂上的探究和學習是不夠的,我們可以為學生提供適當的參考信息,如獲取相關信息的網址、搜索引擎等。同時,網絡支持學生的在線交流。在探索解決生物問題方案的過程中,學生可能真實領悟、深刻理解生物內容,逐步形成嚴謹科學的思想和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
四、信息化背景下對信息教學資源的選擇
教學資源的選擇應基于教學實際,該多則多,該少則少,切不可心中無數,更不能本末倒置。在教學中,教師應考慮到,應該在教學的哪個環節使用哪些教學資源等問題。同時,教師理清教學思路,設計好教學流程。對整堂課的教學流程的設計,課件運行、測試、提問等在哪個環節插入為最佳方案,都要有事先安排,避免教學雙方受制于教學網絡。信息化教學應圍繞教學需要,有所取舍,一切以服務教學為出發點,防止為使用而使用,追求課堂熱鬧忽視教學的本質。教師要防止教學思路被多媒體信息所左右,讓原有好的教學風格被流水線的程序湮沒,從而影響自己的教學風格及隨機應變的能力,影響教學效果,最終失去信息化教學的優勢。
總之,每一種新生事物的出現總會有利與弊,如何揚長避短使信息化與傳統生物教學有機整合,達到優化生物教學效果和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還要不斷實踐和探索。
參考文獻:
[1]陳學紅.利用信息技術創新初中生物教學方法[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3(2).
[2]杜梅.現代教育信息化下的生物教學[J].中學生導報(教研周刊),2012(3).
[3]王艷萍.對生物學課程信息化問題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2(5).
[4]王東升.淺談信息技術與生物教學整合的優勢[J].中國教育信息化(基礎教育),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