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艷玲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多元化的大型跨國企業集團經濟業務越來越復雜,審計風險和審計成本也隨之增加。作為審計體系的兩大組成部分——內部審計和外部審計在部分領域加強協作,不僅有利于提高審計工作效率和效果、降低審計風險和成本,更能提升企業防范經營風險的能力和管理水平。本文首先分析跨國集團B公司內外部審計相互協作的現狀和實施障礙,然后闡述其已實施的相關舉措并提出加強內外部審計協作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內部審計 外部審計 協作 應用
一、B公司概況
B公司是一家省國資委監管的大型跨國企業集團,擁有22家一級企業,獨立法人企業超過300戶,是5家境內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系統內員工7萬余人,公司業務涉及礦業、電子信息、工程地產、金融等板塊。截止2015年底,公司資產總額1156億元,營業收入428億元。
二、B公司內外部審計協作的現狀和實施障礙
從根本上講,內部審計和外部審計作為國有企業審計體系的組成部門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但目前,B公司內外部審計互相協作的狀況不太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內外部審計彼此信任度較低
外部審計通常認為內部審計地位不高且獨立性較差,內審人員往往對外審人員具有防范心理,真誠配合的可能性較低,提供的資料難以保證絕對真實和完整。此外,部分外審人員認為內審人員知識結構單一、專業勝任能力不強或者不具備應有的審計經驗,合作時難以保質保量的完成所交付的任務。另一方面,內審人員大多認為外部審計師對內審人員不信任,利用其工作成果的可能性很小。雙方的不信任不協作導致審計工作不斷進行重復勞動,審計效率較低。
(二)內外部審計缺少相互協作的支持機制
內外部審計協作需要有領導的重視、專門的協調機構或人員以及審計人員具有相應的專業水平和溝通能力等條件。但B公司少數領導意識不到內外部審計相互協作的潛在優勢,內審人員大多出身財務部,審計相關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有限,內外部審計協作的保障機制不夠。
(三)內外部審計加強協作的主觀能動性較低
由于通常只關心自身的目標和需求,內外部審計尤其是管理層可能只顧及眼前的目標或利益而忽視了長遠的合作計劃,使得彼此的協作難以繼續下去,尤其是出現有爭議性的問題需要定性分析的時候,最終結論應該由誰承擔之類的顧慮往往導致雙方的協作被迫中斷或終止,甚至是從此無再次協作的可能,長此以往導致內外部審計雙方積極協作的積極性大幅度降低。
三、B公司實施內外部審計相互協作的相關舉措
(一)夯實基礎,為內外部審計協作創造條件
審計人員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態度是內外部審計協作的關鍵,審計人員本身的溝通技巧、專業水平能力的高低決定著雙方協作成功與否。B公司通過從會計師事務所、政府審計機構招聘既有審計專業知識又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審計人員,對集團內審人員進行系統培訓,為內外部審計協作提供了人員保障。同時,設立內部審計、監事會、紀檢監察“三位一體”的綜合監督體系,召開集團綜合監督大會,省國資委監管領導、集團和下屬企業董事長、總經理、分管各個部門的副總經理以及部門負責人和內審骨干參加會議,要求重視內審工作,并制定綜合監督管理意見,完善內部審計相關制度和監事會工作管理條例,提高內審工作的執行力度,為內外部審計協作提供良好氛圍和制度保障。
(二)積極溝通,強化內外部審計協作理念
B公司新任領導上任后,引入競爭機制,在加強外部審計單位資格審查的基礎上積極與具有良好協作基礎、有實力、信譽好的外審機構溝通,表明與外審機構結成戰略合作聯盟的意圖,通過完善合同條款減少審計信息不對稱,并采取定期會議、不定期會面或其他溝通方式在工作底稿、審計程序和審計方法等方面協調雙方工作,以提高效率降低審計成本。在此基礎上,具有長期合作關系的外部審計機構向內審人員進一步了解集團業務情況,在審計過程中得到內審人員的積極配合,并利用部分內部審計工作成果,提高了外部審計工作效率。
(三)項目協作,提高內部審計效率和效果
為更好的利用外部審計力量,B公司在經濟責任審計中采用內外部審計相結合的方式,即聘用外部審計師為審計主體,同時派駐一名具有相應專業勝任能力的內審人員作為項目負責人之一從制定審計方案到現場審計和報告撰寫全過程參與,在條件具備時,還派遣其他內審人員參與項目審計。此外,在計算機輔助審計中,邀請有長期合作關系的外部審計機構參與審計軟件的編寫工作,定制更加適合集團業務的審計軟件。
四、加強內外部審計協作的相關建議
(一)轉變觀念,為內外部審計協作提供全方位保障
內外部審計相互協作首先需要雙方領導層的高度重視和支持,內審機構通過招聘和培訓等方式提高內審人員工作和溝通能力,轉變工作態度;外審機構增強對內審人員的信任度,積極溝通信息共享;監管機構完善相關法規和制度;為內外部審計協作從觀念、環境、人員、制度等方面提供保障。
(二)過程管控,加強內外部審計多方面的協作
加強過程管控,首先要強化對外部審計機構的資格審查和完善合同條款,保證審計質量提高違約成本;其次建立送審和溝通制度,審計資料由內審機構轉交,溝通過程要有內審人員參與;最后要建立爭議解決機制、定期聽取匯報和進行審計復核。通過參與制定審計計劃、實施項目審計過程和進行后續跟進,加強對財務報表審計等鑒證性業務和業績改進、計算機輔助審計等咨詢性業務的合作,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實現優勢互補。
(三)明確責任,建立內外部審計長期協作機制
內外部審計在工作內容、范圍、標準、依據、程序、方法等方面有很多相同相近之處。內外部審計需規范其戰略合作協議,明確雙方主體責任,在實踐中不斷克服阻礙雙方協作的各種障礙。通過建立長期協作機制,力求實現審計資源配置效率最大化,達到整體審計效率和效果最佳狀態。
參考文獻:
[1]陳凌云,姚順瑜.協作共贏:內部審計和外部審計的合作[J].商業會計,2012
[2]湯薇.基于內審外包視角研究國有企業內外審計協調[J].市場周刊,2013
[3]張俊,耿慧敏.淺談內部審計與外部審計[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