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梅
1.注重學生數學思想及思維能力的培養
數學思想是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根本,學生只有在掌握了數學思想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現行的初中數學教材中蘊涵了多種數學思想,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應充分挖掘教學內容中涉及的相關數學思想,有效結合教學內容,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使其滲透給每一位學生。在掌握數學思想的基礎上,要使每一位學生都有自己獨立思考問題的思維,使學生針對教師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能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并在思考中獲得收獲。有人說“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意思是說數學是培養學生思維的一種方式和方法,在數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學生擁有思維能力的基礎上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兩者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
2.以生活實例為教學素材
數學來源于生活,運用貼近學生生活的實例作為引入新課的素材,可以讓學生感覺到數學的親切,拉近學生與數學的距離,同時運用生活實例作為教學素材,可以培養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的意識,讓數學知識更好地為生活服務。如在學習“軸對稱圖形”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學校教學樓、學生的照片、長方形、漢字、數字、字母等學生可以直觀感受到對稱的一些例子,讓學生初步認識軸對稱,然后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也舉出一些軸對稱圖形,這樣就可以讓學生認識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在此基礎上教師給出一個在方格紙上只畫出一半的卡通人物,讓學生補充完整,學生借助于已有的軸對稱知識可以很輕松地畫出來。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說一說為什么這樣補,就讓學生在快樂中總結出軸對稱的性質,感覺到學習是那么的輕松自然。
3.利用引導發現教學法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初中生有較強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對于新知識比較渴求,但這種對知識的渴求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才能幫助學生通過正確的方式參與到學習中,逐步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并提升自身綜合能力,提高學習主動性。數學是一門抽象性較強的學科,初中生的抽象思維尚未完善,在學習過程中肯定會有一定的困難,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只知道進行“填鴨式”的理論知識灌輸,勢必降低學生學習興趣,造成課堂毫無活力。從這個角度來說,教師的引導作用顯得至關重要。教師可先提出問題,然后引導學生使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讓學生感受到知識的重要性,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講解“科學記數法”時,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如果學生出現了錯誤,教師應加以引導,幫助學生解決錯誤,而不是一味地批評教育,以此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4.備課時應考慮學生各方面的因素
在以學生發展為主的教學并不意味著教師責任的減輕和作用的減少,相反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考慮到學生思考問題的多種可能性,討論問題后會出現的眾多結果,這樣備課的工作量無形中大大增加,所以我們應該更多地思考學生如何學,即以學生的求知要求為主線追求教師和學生面對知識共同探討、平等對話,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動性,體現他們的主體地位,因此教師要從主講的角色過渡到主導的角色,從教材研究轉化為教材、學生雙重研究。
5.給學生一方舞臺,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快樂
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同樣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改的推進,才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師應該為學生創造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鼓勵學生海闊天空、異想天開和求異思維。要敢于承認學生想法中的“亮點”,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快樂。要多提供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給學生充分探究、討論和表達的機會。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和教具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如在學習“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時,播放日出日落的動畫。利用大屏幕展示立體圖形時,讓學生用硬紙粘正方體、長方體等,并討論其特點。通過制作討論,學生都會拿起自己的杰作給大家講述討論成果,個個信心百倍。這樣學生學得既愉快又輕松,教師趁此機會大力表揚學生的動手能力、講解思路,并鼓勵以后大膽想象,創造更多的奇跡,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6.新授課建立數學模型要順勢、全面
數學模型是一節課的核心,它的獲得需要教師在情境中,引導學生探索、發現、理解和表達。在數學活動或生活中獲得的數學新知識,即數學模型,在提煉時,對于學生來講,是一大轉折。因為由特殊情形上升到一般知識,這是一次認識的質的飛躍,學生要對原有的知識網絡進行重新組合。否則,學生對于新的數學模型就沒有知覺,不領會,也不理解。“順勢和全面”,就是在建立數學模型時,要順著知識的形成規律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情境教學中,要幫助學生分清情境與新知的關系,及時從背景中認識新知,由背景到新知,這是一個提升;在遞進新知教學中,要順勢及時理解和掌握要學的新知。
7.數學課堂練習要具有趣味性
將趣味性因素引入學科教學中,學生才會釋放自己的身心,毫無壓力,快樂地投入到學習中。尤其是對于數學來說,枯燥的定理、公式拒人于千里之外,學生親近感的喪失為數學學習雪上加霜。所以,教師要改變課堂練習形式,融入故事、游戲、藝術等元素,使枯燥、乏味的數學練習變得生動、有趣,以此感染學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使其樂在其中,釋放壓力,快樂學習。數學課堂練習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環節,學生在這一環節中可充分對所學數學內容進行鞏固,并將實踐結果反饋給教師,教師則根據練習的效果判定教學任務完成與否。可以說,有什么樣的課堂習題,學生就會形成什么樣的數學能力。所以,教師要將這一環節重視起來,把握課堂練習的基礎性、典型性、實用性、開放性及趣味性。
8.設計的問題要富有想象性、爭議性
問題設計要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通過合情理、歸納想象,調動學生參與的主動性,獲得情緒體驗,進一步提高學生對問題的判斷能力。如在講命題“有兩邊及其中一邊上的中線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時,可先引導學生邊畫圖、邊展開聯想,問題解決后,再追問:問題中的“其中一邊上的中線”改為“第三邊上的中線”還成立嗎?題中的“中線”改為“高線”還成立嗎?若不成立,還需加什么條件?等等。讓學生積極思考、議論,在思考中想象,在議論中統一,這樣能較好地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往往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