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清
【摘 要】素質教育作為新時代學校教育的教學目標,不僅重視學生的知識水平,更對學生的道德觀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語文作為培養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主要課程,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教育,通過語文課堂教學培養學生形成積極樂觀的人生觀念。
【關鍵詞】初中語文 德育教育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8.102
德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環節,《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初中語文教學必須與德育教學相結合,通過語文課堂培養學生的正確價值觀。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和教師更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忽視了學生道德價值觀念的培養,導致許多學生在踏入社會之后缺乏正確觀念的引導而做出違反道德或法律的事情。新課程改革明確強調了德育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要求教師在進行語文課堂教學時豐富教學內容,借助語文教材鼓勵學生進行道德思考,引導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思考作者所追求的價值取向,在語文學科知識的影響下,思考自己對人生的看法,逐漸形成自己的人生價值觀,為學生以后的人生道路指明方向。德育教育是一項長期的教學任務,教師要從教學觀念、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多個方面入手,在日常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從而在教學中逐步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
一、重視語文對德育教學的積極作用
語文作為學校教育的基礎學科,以漢語為基礎,培養學生識字、組詞、造句和理解文章的語文基本素養,初中階段的語文學習是在學生小學階段學習的語文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教師在進行語文課堂教學時要依據初中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的語文學習提出更高層次的要求,即要求學生在語文學習獲得語文知識之外,對課本內容所表達的情感進行深入思考,吸取正確積極的價值取向,為初中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樹立榜樣。德育教學對學生的意義不僅局限于學生的學習時期,更能對學生以后的人生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教師必須要重視語文德育教學的作用,幫助學生在初中階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首先,高效率的語文德育教學必須發揮教師的課堂組織作用,教師為了更好地進行德育教學,要努力轉變教學觀念,摒棄應試教育的陳舊理論,更加重視學生學習習慣和能力的培養而不只是書面成績。德育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僅僅是停留在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和語文閱讀技巧的掌握,對于課文內容所反映的更深層次的價值理念缺乏理性的認識與評價,這就導致學生在課堂中更傾向于語文技巧的獲取而不是情感價值的共鳴。教師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要樹立語文德育教學觀念,挖掘語文教材內容的深層情感,在幫助學生理解這些情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將這些情感與自己的實踐生活相聯系,培養學生運用這些正確的價值觀來指導自己的實踐行為。
其次,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建立平等、和諧、互助的師生關系,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教師的德育教學奠定良好的理論基礎。過去的語文課堂,教師多是采用權威的教學方式,教師全面主導課堂而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這種教學模式過于強調師生之間教與學的關系,使學生缺乏主動學生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在教學內容情感之外展開想象,形成自己的情感思考。新課改強調的新型師生關系能夠幫助教師營造和諧的語文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在相對輕松的學習環境中進行思考與情感表達,積極參與教師的語文課堂互動,使教師的德育教育能夠逐漸滲透在日常的語文課堂教學中。
二、借助語文教材內容進行德育教學
在小學階段習得基本語文知識的基礎上,初中階段的語文學習主要是以理解課文內容和表達文章情感為主,要求學生獲得情感體驗而不僅僅是簡單的漢語讀寫。因此,初中階段的語文學習,感性的情感表達是教師教學的重點,也是學生需要掌握的必備語文能力。初中學生雖然有自己的想法,但往往思想并不成熟,需要教師給予正確的引導來指導學生的行為。語文課堂不同于政治課堂,教師的德育教學并不是道德的長篇大論,而是通過對于語文課文內容的學習來啟發學生的思想,通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認識,激發學生對人生價值問題的主動思考,從而在日常語文課堂中進行德育教學。初中語文教材內容豐富,題材多樣,能夠幫助學生了解各個方面的知識,體驗不同人生的情感。
首先,德育教學可以從課堂導入環節入手。在課前預習階段讓學生搜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故事或材料,然后進行小組交流和討論,從討論中總結出學習內容的主題并且進行深入探討,這樣能夠讓學生提前熟悉課本,使學生能夠跟上教師的教學思路,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分析,使情感的自我遷移與引申更加自然,從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其次,教師在講解不同題材的課文內容時,要深入挖掘其德育教學的切入點,使學生從豐富的教學材料中獲得不同情感體驗。例如,教師在講授朱自清的《背影》時,除了讓學生分析文中父親的背影形象外,更要鼓勵學生代入思考,在感受作者對父親愛的同時,也要教導學生學會感恩,感恩父母對自己的愛和付出,從小樹立感恩父母、回報父母的道德觀念。這種由課文內容逐步遷移到自身實際的教學模式,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念,在學習語文閱讀與寫作技巧的同時獲得情感上的認知,可謂是一舉兩得。
三、通過多種語文教學模式進行德育教學
課堂教學雖然是語文教學的主要組織形式,但隨著新課改的推行,語文課堂已經不僅僅局限于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的教學模式,而是開發出更多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的課堂組織形式。同樣,德育教學也不僅僅局限于教師單方面的理論講授,而是可以通過多種課堂形式進行潛移默化,例如語文課文角色扮演、演講比賽、辯論賽以及語文課外實踐等,這不僅豐富了學生課外生活,更激發了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學生在參與活動的同時,既鞏固復習了語文知識,又能在實踐的過程中有所感受,為樹立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奠定實踐基礎。例如,教師在講授《行道樹》這篇文章后,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奉獻這一主題,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探訪孤寡老人的活動,鼓勵學生奉獻愛心,使學生在親身體驗過后逐步樹立起奉獻社會的人生價值觀念。
總之,德育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教師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兩方面入手,幫助初中學生建立正確積極的人生價值觀和道德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