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娟
【摘 要】美術教學不同于一般說理性科目,它要靠思想的啟迪和情感的激勵來喚起幼兒敞開心靈的大門,不能有任何強制性。《幼兒園工作規程》對美術教育也明確提出:通過繪畫指導幼兒如何思考遠比知識技能的傳授更重要。
【關鍵詞】繪畫 形象 審美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198
幼兒繪畫總是以自我獨特的藝術語言釋義著生活的真諦。他們常常會在各種場合如在家中的墻壁上、地板上隨意涂鴉,在幼兒園的課間、區域游戲中會自發地作畫,并會長時間陶醉于這種充滿樂趣的想象當中。這往往是幼兒最投入、最快樂的時候。因此,我們要為幼兒提供最優環境氛圍,讓孩子盡情描繪、快樂作畫,從而讓繪畫成為孩子心靈的自由傾訴、語言的快樂表達、想象的奇妙馳騁。
一、贊賞聆聽,呵護興趣
無論哪個孩子都擁有與生俱來的繪畫能力,不同年齡的孩子會自然地表現與年齡相應的繪畫能力。孩子的畫和成人的畫完全不一樣,不能用好壞來評價,更不能用來做類似心理分析以試圖判斷孩子的性格。一幅孩子為了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或想法的畫,即使在技術上還未成熟,但通過這種自由的繪畫方式使得孩子表達的愿望得到了滿足并體驗到了愉悅。我們應該樹立幼兒階段的畫是“看”為輔,“聽”為主的理念。在孩子們的作畫過程中,我們盡量減少干涉,也不要對孩子所畫的線條、形象、顏色加以過多的指點和評判,孩子們的畫只有被“聽”了,也就是通過孩子的敘說被理解了,被贊賞了,他們才會有不斷表達的樂趣,他們的繪畫行為才更有意義。教師鼓勵、表揚、贊賞的引導語言對幼兒具有神奇的激勵作用,不僅能激發孩子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投入繪畫,而且能讓孩子在不斷受鼓勵的情感體驗中增強繪畫的興趣。
二、審美探尋,開拓思路
現實中孩子們已經能通過自己的觀察、認識,積累了一定的生活及審美經驗,那作為教師的我們該怎樣拓展孩子的觀察和審美呢?陳鶴琴先生認為“大自然、大社會是我們的活教材。”我們要讓孩子在多姿多彩的社會和自然環境中去直接體驗,獲得美的感受,讓大自然啟發孩子的想象力。常常帶孩子走出活動室,看看美麗的花朵、摸摸大樹、參觀商店等,抓住時機充分調動幼兒的多種感官,通過視、聽、聞、觸摸等多種方式,積累對周圍的事物切身的感受體驗,然后再引導幼兒自愿去表現。比如:在園本課程“蝶兒滿天飛”主題中,可帶幼兒到幼兒園花圃或小公園觀察蝴蝶捕捉蝴蝶,當小朋友看到自由飛舞的蝴蝶時,他們興奮極了。“老師這只蝴蝶是白色的!”“那只蝴蝶在采蜜呢”“老師我抓住蝴蝶了,它的身上有斑點。”小朋友在捕捉中熱鬧地議論開了。接著我們的繪畫活動“舞蹈的蝴蝶”就這樣應蘊而生。又如在主題活動“水果皇后”中通過觀察水果實物、水果圖片,觸摸水果、品嘗水果等活動讓孩子對水果的形、質、色有了直接的感性經驗,有了親身體驗孩子便帶著愉快地心情,豐富地情感經驗,大膽地投入到多彩的繪畫世界中去了。這一過程幼兒不僅真實地感受了蝴蝶的輕盈和美麗,同時也感受到了水果給人們帶來的歡樂和驚喜。還可以讓幼兒做長期的觀察。如讓孩子在自然角或家中養魚、養兔、養鳥,觀察它們的生活習性、動態變化,讓他們從小就知道大自然和人們的生活是創作的源泉。
其次讓孩子欣賞那些貼近孩子的生活,又比較容易理解的優秀畫家的作品,有利于提高幼兒的審美表現力,其好處在于除了激發美感外,還可以對作品的主題以及美術知識有所了解,還可以欣賞那些繪畫材料不同的作品,即使幼兒一時不能理解也是能感受的。我想這樣的活動對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欣賞能力以及學習興趣的培養均有極大的作用。
三、情景融入,構建想象
《綱要》中明確指出:“應萌發幼兒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現美的情趣。”可見“情趣”在幼兒繪畫中的地位。因此,創設一個情趣性的情景,可以培養幼兒對美術的愛好和態度,引發他們參與活動的興趣。同時可以用故事情境貫穿始終,隨著情節的變化推進,把繪畫的要求、技能等自然融入其中,使孩子覺得這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正是在故事化、游戲化的情景性活動過程中,幼兒更樂意去表達和表現,更能激發幼兒的想象和創作。
比如指導幼兒畫圓(蘋果娃娃)時,把畫圓(蘋果娃娃游戲)的步驟轉換成孩子易于理解的故事語言呈現出來。我特意出示了一張沒有封閉的蘋果圖片,引導幼兒觀察討論:這只蘋果怎么了?孩子們告訴我:這個蘋果壞了。于是,我用形象化的語言告訴幼兒這個蘋果被蟲子咬壞了,不甜;而圓整的蘋果才是甜甜的,強化了孩子畫封閉的圓的意識。在畫蘋果娃娃游戲時,孩子邊傾聽故事內容,邊加上視覺的直觀觀察,并啟發他們邊講邊用動作表現出來,幾種方法的綜合使用,幼兒畫出了蘋果娃娃的各種動態和它所處的奇異環境。可見老師采用情景式的語言進行教學,不但形象,易于孩子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孩子豐富構圖、激發想象創造。
四、合理指導,豐富想象
美術教學不同于一般說理性科目,它要靠思想的啟迪和情感的激勵來喚起幼兒敞開心靈的大門,不能有任何強制性。《幼兒園工作規程》對美術教育也明確提出:通過繪畫指導幼兒如何思考遠比知識技能的傳授更重要。
首先,要用童心去想幼兒所想,用幼兒喜聞樂見的形式去激活他們的創作欲望,讓他們內心產生創作的沖動。其次了解了幼兒表現手法的獨特性,在尊重他們創造的基礎上,提出一些建議。例如幼兒畫人時常把頭畫得特別大,在一張畫面上有的形象是側視的,有的形象是俯視的,有的形象是排列重復的,有的形象還是不完整的。我們應認識幼兒繪畫的特點,不要把成人的的方法強加給他們,必要時,可以提醒他們想想自己的畫上還可以補充畫些什么,所畫的形象在干什么或在什么樣的環境中,如果一時想不起來,可以建議他們再去看看實物是什么樣子的。繪畫中可以讓幼兒添添補補,甚至教師可以用語言描述來補充他們表現不出的表象,讓孩子的畫面更豐富生動,沒有必要讓幼兒跟著教師照葫蘆畫瓢。
五、硬件創設,盡情描繪
創設美術環境氛圍使幼兒從環境中感受美、表現美。室內、墻壁的布置要有一定的藝術性和作品展示的空間;并設置多樣性的美術材料和設備,通過精心選取和擺放,以傳達溝通的意圖。激發幼兒與幼兒之間以及幼兒與材料之間的交流和互動。使幼兒眼中的成人能用開放的心胸與他們一起探索與學習新事物。
如在集體美術活動之余,我們又在區域活動中設置了“米羅印象區”,在開放式的玩具柜、桌面上投放了豐富多樣的作畫工具和材料,如水粉筆、記號筆、水彩筆、油畫棒、油漆筆、亮光筆、水粉顏料、國畫顏料、報紙、白紙、宣紙、宣傳紙、紙箱、紙筒、紙盤、瓶子、毛竹、噴刷、模具等,供幼兒自由選擇作畫。幼兒可以在這片開放的空間大膽地探索、自由涂鴉,按自己的方式和意愿去嘗試表現,自由體驗創造的樂趣。我們及時開辟一些作品展示區,將幼兒的作品懸掛于走廊、粘貼于墻壁或展示在隔離墻上,讓幼兒感受到繪畫的樂趣,體驗到成功的快樂,調動了幼兒創作的愿望。
喜歡涂涂畫畫是幼兒的天性,每個孩子本來就有與別人不同的視角、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經驗、不同的性情和審美情趣,只要表之所表、達之所達,也一定會與別人的繪畫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