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茂望
【摘 要】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很多好的教學方式和方法都因為教師趕教學進度,或者因為升學考試的壓力而忽略了。本文就語文教學中被忽略的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語文教學 整合教學 教育評價 注意方面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6.155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哪些是經常被我們忽略,值得我們注意的教學方法呢?
一、注意引導學生感受語文之美
語文教學應該是美的教育,尤其是古詩詞教學,我們應該讓學生感受到傳統詩文之美。在日常課堂教學中,我非常注意去培養學生發現美,感受美,贊美美的能力。吳非老師建議“語文教育除了教學生能正確使用母語,還應當有更重要的目標,那就是在創造性地使用母語和發展母語文化的過程中,懂得愛,懂得美”我和孩子們在語文世界中一起享受過理想的崇高堅定之美、童趣的天真無邪之美、散步的溫情恬靜之美;曹操的慷慨激昂之美、樂天的明麗輕快之美、魯迅的良苦深沉之美、老舍的溫靜多情之美。
中小學古詩文教學中,我們很多詩都寫到了月亮,教到寫詩的詩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搜尋有關寫月亮的詩句。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朗誦者也學著李白那時而多情婉轉時而放誕豪爽的口吻,煞有介事;有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有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有白居易的“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孩子們愿意去收集這些資料,說明他們確實對此有一定的興趣,他們還能根據自己的理解把詩句如此淋漓盡致地演繹出來,但愿他們真的能感受到其中的美好與瑰麗。
二、注意單元整合教學
語文單元整合教學是以語文教科書的主題單元為依托,對單元學習內容進行重構、整合的一種有效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和語用能力的優化教學方法。在面對大量課文的時候,為了提升閱讀的質量,我們要講究各類閱讀方法的有機結合。教師要善于尋找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之間的契合點,教學中“扶”“放”結合,讓學生把精讀課文中習得的方法運用于略讀課文的學習中,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和能力。如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五組課文以“熱愛生命”為主題,串聯起《觸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花的勇氣》這四篇課文。其中《觸摸春天》和《生命生命》是精讀課文,《永生的眼睛》和《花的勇氣》是略讀課文。
通過對比分析,我們發現《觸摸春天》和《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和《花的勇氣》在寫作內容和思想表達上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我們可以把它們鏈接在一起開展教學。如精讀《觸摸春天》,了解盲女孩安靜是怎樣了解這個世界的,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盲童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好事物的追求。精讀和略讀課文教學的有效整合能由此及彼,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加深對語文知識的消化、遷移、運用。
整合同類課文,提升閱讀質量。人教版教材每組課文之間都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有的是主題的相似,有的是體裁的相似,有的是內容的相似,有的是閱讀策略相似。教師在教學當中應引導學生通過整體觀照,比照參讀,辨析評價,從中發現和掌握語言規律,有效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如有老師執教的《古詩兩首》,用了一課時把《題臨安邸》和《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放在一起進行整合教學,采用了“合、分、合”的教學思路。一合:讓學生對兩首詩進行整體通讀,把握兩首詩的大意,思考兩首古詩的相同之處,意在鋪墊史實背景,把握情緒基調,營造閱讀期待。二分:對兩首古詩進行分步解讀。對《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的解讀,緊扣一個“淚”字,讀出北宋遺民的凄涼、悲苦與絕望。對第二首詩的解讀緊扣一個“憤”字,引導學生讀出詩人對中原破碎蕭條的悲憤,面對權貴醉生夢死的激憤,面對故土無人收拾的義憤。三合:對兩首古詩進行整體參讀,讓學生發現,表面看兩首詩的情感基調不同,但是內在的精神實質是一致的,都表達了詩人憂國憂民之情。該老師的整合教學“形散而神不散”,教學容量飽滿,內容充實,挖掘深透,學生入情入境,收獲豐厚。
三、注意教育的評價作用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育評價的激勵和導向功能是很重要的,這對提升小學生學好語文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但是很多教師并不是很重視這個評價作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以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評為主要形式。在教學實踐中我感悟到:應充分發揮評價的兩大主要功能——激勵功能和導向功能。做到評價和個性化教育相結合,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始終。新課改要求以教師為主導、“引誘”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發展。
評價教學中,仍需強調教師評價的導向作用。課堂教學中,要做到學生的主動發展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并重。 教學設計要做到“虎頭豹尾”而不是“虎頭蛇尾”。從而激發起學生繼續探索的欲望,達到課外延展的目的。也只有教師精心設計“一石激起千層浪”的問題,引發學生深入思考。去細讀、精讀,把語言文字蘊涵的情感、思想通過朗讀、感悟,感悟后再美讀,讀后再談收獲。學生每讀一遍都有新的發現。讓語文課堂學習呈現螺旋上升的趨勢。課前準備和課后作業也應發揮教師的導向作用。我課前讓同學做充分的準備,把搜集到的資料和圖片展示出來利于教學時,我引導:你是怎么做到的?學生從他們的回答中明白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搜集、整理資料,不僅能獲取更多、更前沿的信息,在搜集、整理的過程中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鍛煉,收獲遠遠大于所獲得的知識。這也是新時代小學生必備的素質。 我還利用“日記”,發揮導向功能。我就把各方面寫得好的同學的文章,讓他們讀給同學們聽,包括具體描述、發表自己想法的、摘抄優美片段、警句、讀后想法的。學生明白日記是把生活中有趣的、值得記錄的用筆來表達自己心聲的。鼓勵學生勤于寫日記,表達能力不斷提高。
但是我們也應該注意,強調評價的激勵功能,有的教師片面理解為一味表揚,不說一個不字,不利于學生的發展。學生呈現出來的作品并不一定都是完美的。只表揚的評價,不能很好的給學生指明前進的方向。要視學生的具體情況采取響應的措施。如面對學困生要以鼓勵為主,教師要滿懷激情。用欣賞的目光看學生,降低要求。充分激發他們參與的熱情,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快樂,樹立信心從而轉差等等。
在語文教學中應該注意的教學因素遠不止這些,期待更多同行能夠不斷學習探索,搞好自己的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