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桂榮
數學課堂教學實效不是指教師的課堂設計有多么新穎、語言有多么精辟、課堂氛圍有多么熱鬧、應用信息技術有多么精彩,而是指學生在本節課是否掌握了應知應會的數學本領。每一位數學教師都應認真思考如何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充分挖掘學生的數學潛力,獲得最佳的課堂實效這個問題。在此,我談一下個人觀點:
一、主動關心學生的身體和精神狀態
幾乎每隔幾天便有好幾個同學因病請假,大病基本沒有,都是感冒、發燒、壞肚子等常見病;總有個別同學在課堂上昏昏欲睡,這說明睡眠未得到保證;偶有個別同學在課堂上“開小差”,如發呆、嘮嗑、吃零食、玩手機……這說明該同學的注意力發生了轉移。這些問題總結起來屬于學生的身體和精神狀態兩方面問題。教師既要關心學生學習的成果,也要關心學生的學習過程,這個問題看似與數學教師無關,實質上與每一位教師、家長、學生自己都有關系,每一位教師都應從關心學生全面發展的角度對學生的學習、生活方式給予科學建議,最起碼數學教師要主動與學生、班主任、學生家長進行溝通,分析該學生本節課缺席或精神狀態不佳的原因,建議各方對學生進行關心和指導,督促學生參與主動健身活動,養成科學作息習慣,必須保證學生以較好的健康和精神狀態參與到教師的教學過程中,否則教學實效便成了空談。
二、把握學情,提高課堂練習實效
數學教師在設計課堂練習時要依據本課的教學目標和要求精心選編習題,力求做到少而精、深淺適中。不宜采取盲目的過多的練習,否則會使學生產生數學恐懼感,限制了學生的積極思維活動。課下也不建議留更多的作業,能保證本堂課知識點的驗收效果即可,盡量保證中等水平同學能在20分鐘內完成作業為宜。不能單純為了提高數學成績而剝奪了學生的自由活動時間和休息時間。
三、深研教材,優化課堂設計
數學教師必須先深研教材,盡管數學課教了一年又一年,切不可憑著老經驗對新學生適時教學,每堂課前都要精心備課,優化課堂設計,圍繞本科的教學目標,準確把握學生學習特點,選擇合理的教學方法、媒體、策略,對授課內容進行增刪、重組、優化。在具體課堂授課中,也不能完全按照預設機械實施,要充分依據學生的學習動態,調節教學節奏和預設程式,達到教學目標的更好實現。
四、課堂上盡量講求“空白藝術”
數學課堂的“空白藝術”是教師在課堂中給學生們留有一定時間,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合作性,通過聯想想象、討論交流,喚起學生對某數學知識點的再創造能力的課堂活動。“空白藝術”使學生能夠帶著對教師傳授內容的理解參與到教師指定的數學活動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競爭意識,領悟數學思想,鞏固學生對知識點的應用能力。在“空白”時間中,教師可以真實地掌握學生的學習成效,有效理順、糾正學生解題思路,以便在課堂上有的放矢地對學生予以進一步講解。如果數學教師還是習慣于“滿堂灌”式的教學風格,整堂課就成了教師一個人的表演,學生的數學思維便易處于被動抑制狀態,沒有主動發現、嘗試、體驗的過程,那么就容易產生“猴子掰玉米”現象,掰一穗,丟一穗,最后可能什么也剩不下。
五、朝著數學“數字課堂”方向發展
各種現代化教輔技術的發展給教師教學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和發揮空間。教師不應因循守舊,完全延續傳統的“粉筆+黑板”教學模式,也應該主動提高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靈活適量選用幻燈、投影、攝影、錄音、音響、電視、錄像、攝像、計算機、網絡等現代教輔媒體來進行嘗試“數字課堂”教學模式。數字課堂與傳統課堂相比顯示出極大的教學優勢,更加有利于數學課堂實效的實現。數學教師應用數字課堂模式,可以將重、難點及時統計,增大每課知識容量,節約書寫、講解時間,滿足于學生趣味化學習的需要,提高師生互動效果,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熱情,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當然,追求“數字課堂”并非否定傳統課堂的優勢,教師可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摸索出“數字課堂”的應用價值和應用技巧,將傳統課堂與“數字課堂”的優越性都發揮出來,把教師的智慧才能和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更好地開發出來,使教師在專業化成長之路上更進一步,使學生在求知階梯上更上一層。
綜上所述,如何提高數學課堂實效是每位數學教師需要終生研究解決的課題,除了以上我列舉的五個觀點,需要研究的方面還有很多,但其中起決定性因素的還是數學教師自身。數學教師要適應時代教育發展,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努力提高業務水平,大膽將新想法、新技術、新嘗試應用于數學教學實踐,因材施教,力求每節課都綻放精彩,力求每位學生都能收獲數學能力的提高。
(作者單位:吉林省輝南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