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秀麗
摘 要:喬伊斯的自傳體小說《青年藝術家的畫像》是一部經典之作,一直以來受到全世界讀者的喜愛和評論界的關注。文中敘述了主人公斯蒂芬從幼年到青年的心路歷程,展示了他在幼年、少年、青年時期與所處環境的沖突以及最終擺脫束縛,找到人生方向,獲得人生價值。這無疑在很大程度上與薩特存在主義的基本哲學思想產生了共鳴。本論文試圖說明文學作品中哲學思想的存在,通過文本的解讀將融入在文學作品里的哲學思想呈獻出來,跳出了小說原有的的固定模式,對小說做出新的解讀。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研究的就是人的存在,自我的存在,一種意識先于本質的存在。在此過程中人通過自我意識不斷對自我存在的否定和超越,并指導主體的個人在實際生活中自由的選擇,同時在對自身行為負責的過程中獲得自我存在和自我本質。
關鍵詞:《青年藝術家的畫像》;存在主義;反叛;自由選擇;人生價值
薩特的存在主義在二戰以后風行一時,持續了十多年之久,這當然不是偶然的。這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是分不開的。二戰期間,法國所受戰爭破壞十分嚴重,戰爭結束后,人們心靈的創傷卻一時難于醫治,各種矛盾并沒有消除,有時還趨于激化。人們普遍感到精神上的壓抑,感到自己所處的世界是一個動蕩不安的世界。人們感到無所適從,陷于苦悶焦慮之中,甚至感到絕望。人們對現實不滿,要求反抗現實,希望恢復人的自由和尊嚴,但又找不到不出路。而薩特的存在主義既揭示了世界的荒謬性,又呼喚人們積極行動、自由選擇,反抗絕望,把握自已的命運。因此引起社會普遍的強烈共鳴,這正是薩特的存在主義在戰后普遍流行的。薩特的主要主張:存在先于本質、自由選擇、選擇與責任感、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痛苦的。喬伊斯的《青年藝術家的畫像》寫于二十世紀初,而薩特的存在主義鼎盛于二十世紀中期,二者雖然沒有交集,但是小說中表現出來的哲學思想與薩特的存在主義產生共鳴。主人公斯蒂芬的心路歷程是他的對于自我存在的選擇與追求。一次次反叛,一次次選擇,最終找到屬于自己的道路,找到生活的意義,得到了精神上的自由。
一、自我意識的形成和反叛
斯蒂芬出生在一個家規嚴格的天主教家庭。如果他不聽話,他姨媽就用鷹啄眼睛嚇唬他。當斯蒂芬說要娶一個信奉新教的女孩為妻時,他就受到了這樣的恫嚇,所以這樣的形象常常使他害怕。他小時候就被送去寄宿學校,被迫和父母分開。他感覺自己又瘦又小,眼鏡還老是濕乎乎的,所以盡量避免和同學們一起踢球。他也不是很合群。同學嘲笑他偶爾還打他。斯蒂芬特別想回家躺在媽媽的腿上。 有一次,他被韋爾斯推到廁所水坑里,又涼又臟。后來他發了燒,就往家里寫了封信“我病了,我想回家。請來帶我回家。我在病房。”。他最愛呆的地方就算是學校的圖書館了,在那里他可以想很多不明白的問題,常常會想到自己感到累。同時他也感到了自己的弱小,心理希望自己能快快長大。總之在他的腦海里有太多的疑問。斯蒂芬家從學校回家正好趕上圣誕節,在圣誕晚宴上,這是小斯蒂芬第一次得到允許可與大人們坐在一起參加圣誕晚宴。在這期間,迪達勒斯一家、丹特、查爾斯大叔還有迪達勒斯的朋友凱西先生都在等待飯菜被端上來,邊等邊聊,聊到了愛爾蘭的政治問題,各執己見。迪達勒斯贊同天主教徒不應攪合愛爾蘭政治問題,丹特卻不喜歡他們對天主教事物職責。面對這樣的爭論,斯蒂芬聽大人說話還不能全部理解,他不明白為什么會有人反對神父。一家人為了政治吵翻了,斯蒂芬都看在眼里。
圣誕節后回到學校,他聽到韋爾斯和幾個男孩小聲嘀咕,他們說有幾個男孩干了壞事從學校逃跑了,但后來又被逮住了,還有說他們參與了某種同性戀,斯蒂芬雖然不明白,可是大家都因此受到了牽連。上課的時候教導主任多蘭神父來到了斯蒂芬的教師,大家都很害怕,因為斯蒂芬事物眼鏡被同學碰碎了,沒法做作業,多蘭神父質問他,斯蒂芬講了事情的真相,可是教導主任認為他是耍花樣,鞭打了他一頓,斯蒂芬認為太不公平了。同學們也表示同情。“但這是不公平和殘酷的,教導主任是一位神父,但他那樣做是殘酷和不公平的。他的灰白色的臉和金邊眼鏡后面的那雙灰白色的眼睛,看來非常殘酷,因為他用堅定和柔和的手指去撫摸他的手,目的卻是為了打的更疼更響一些”。“可是,當著全班同學的面,他被稱為搗蛋鬼,還被打了一頓。而他過去卻一直是約克派學生的領導人,不是考第一,就是考第二。教導主任怎么知道他是耍花招呢?”最后,斯蒂芬在同學的慫恿下決定把真相告訴校長,校長說會找多蘭神父談這件事的。斯蒂芬很感動。這是他人生第一次的反抗。
因為從小斯蒂芬就受到天主教的影響,所以他在學校就非常的順從。他也很聽父親和牧師的教導,時刻督促他做一個紳士和一個優秀的教徒。但是隨著斯蒂芬年齡的增長,他開始懷疑他們教給他的這些事情,因為在他的世界里,也就是他和同學相處的校園里,他的同學們不停的提醒他要成為一位處事得當的年輕人,幫助同學免于受到處罰或者為他人求情,還要要盡力去為大家去爭取更多的休息日。但是斯蒂芬覺得這樣做也沒有錯,他開始有了自我意識。后來斯蒂芬家的經濟狀況日益嚴峻,不得不去科克變賣家產,斯蒂芬和父親坐上了去往科克的火車,一路上,父親一直提起年輕時候的事情,他對此毫無興趣,父親的酗酒令他十分惱怒,他和父親之間開始有了隔閡,覺得父親的虛偽和冷漠。看著父親沉迷過去的樣子,一些想法油然而生“曾經使他們激動的生命和青春的熱情似乎跟他毫無關系。他既不知道什么叫做和別人交歡的歡樂,也不知道什么是粗獷的男性的健康的活力,更不知道什么父子之道。在他的心靈中,除了冷漠、殘酷、毫無感情的情欲之外,再沒有任何使他激動的東西。他的童年已經死去,或者已經消失,和他一起消失的是他的能夠欣賞天真的歡樂的心靈,他一直只是象不毛的月球一樣在人生的海洋上漂泊。” 斯蒂芬開始感到孤獨。后來斯蒂芬的作文得了一筆獎金,他決心用這筆錢來改變家庭生活。每天他都開出一個工全家食用的菜單,每天晚上他都要領著三四個人到劇院去看《英格馬爾》或者《里昂貴婦》。他的大衣口袋里隨時裝著準備請客人Chicago的維也納巧克力,褲兜里裝著大把的銀幣和銅幣,他給每個人都買些禮物,把他的住房徹底清理了一番,訂了各種計劃,然而,這樣歡樂的季節終于結束了。他們的家依舊回到了原來的生活狀況。他的這筆錢也都花沒了,他自己也重新回到了從前的學校生活,一切新奇的幻想也已全部落空,他為生活制定的一切規章也都失去意義。他陷入極度的失望中,他也看清楚自己和外界隔絕的生活的毫無意義。他既沒有向他夢寐以求的生活邁進一步,也未能消除使他和母親、弟弟、妹妹離心的那種令人不安的羞辱好怨恨。他覺得自己似乎應該不屬于他們的那個團體,他和他們的關系只是一種神秘的寄養關系。斯蒂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無助,消極對待,慢慢走向墮落,時時刻刻沉迷于欲望之中,這是天主教所不能允許的。他最終選擇了投入到妓女的懷抱。他不止一次犯下著致命的罪孽,而且一犯再犯。剛一開始,斯蒂芬并不在意,早把宗教拋到了九霄云外。接著學校開始了靜修,斯蒂芬開始對自己犯下的罪孽有些害怕了,每天牧師講解教義,死亡和審判始終縈繞耳邊,對于斯蒂芬而言,他受到了極大的而折磨,晚上也常常做噩夢驚醒。迫于這極大的壓力,他終于鼓起勇氣來承認并懺悔他的罪行。接受告解之后的他,又感覺到重生的希望,再次回到了宗教的庇佑之下。“他大步向回家的額路上走著,充分感到那看不見的神恩盡頭了他的全身,是的他的集體都變得非常輕巧了。不管怎樣他最終這樣做了。他已經向上帝懺悔,上帝已經寬恕了他。他的靈魂有一次變得光彩和神圣了,神圣而且幸福。”。 靜修給了他一次教育,又把他帶回到他的學校生活中。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靜修之后,斯蒂芬改變了,他又開始虔誠起來,每天堅持做彌撒。他相信自己已經開始新的生活。但是,后來他慢慢發現他的頭腦中不是涌現出他的罪惡,隱約覺得當初的懺悔是處于害怕的原因。其實那并不是他真實的想法。隱約感到他還會犯錯,“他一定會墮落的。他現在還沒有墮落,但是到了某一個時刻他一定會墮落下去,要永遠不墮落太難了,太困難了。” 這些經歷改了他對自己的不斷審視,他覺得自己在原理宗教,想要過一種別樣的生活。這是斯蒂芬的又一次反叛。斯蒂芬長大成人,有兩個選擇要去面臨,一個是成為律師,眾望所歸;另一個是去追去自己的夢想。因為斯蒂芬對于宗教的執著,他的父親以為他已經選擇了牧師之路,因為這對于在教會學校里的孩子是最好的歸宿。他的父親確信他如果選額當一位牧師,一定會有一個好的前途。而且斯蒂芬學校教會也有意留下斯蒂芬從事神職,“接受這樣一種召喚,斯蒂芬,那神父說,是全能的上帝所能加之與人的最大的榮譽。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皇帝或一位帝王具有上帝的傳教士的權利”。可是,與此相反,斯蒂芬卻并不快樂,他內心里不想接受這一召喚成為一名牧師。雖然他可以從教堂里獲得一種安全感,但是他的內心里不是自由的感覺,內心充滿束縛感。他再想一想他時常做彌撒的教堂,那里到處是嚴肅、秩序還有沒有激情的生活。一想到這些在等待著他,,他猶豫了。 所以無論神父怎么勸導他接受那隨著教職而來的教會的權利和和神秘的力量,他都無心傾聽了。直覺和欲望戰勝了教育或者者虔誠,促使他去拒絕。“生活下去,錯誤下去,墮落下去,為勝利而歡呼,從生命中重新創造生命!”。最終他明白了自己真實的想法,鼓起了勇氣,放棄了神職,決定去最求自己的夢想。這是斯蒂芬的又一次反叛。
二、自由選擇
薩特在他的哲學著作《存在與虛無》一書中提出一個命題:人是被判定為自由的。在薩特看來,人的本質是自由的,存在與自由不可分,自由是絕對的。盡管自由都是一定境遇中的自由,但任何境遇都不能限定自由。人一旦被拋到世界上來,他就享有絕對自由,對人來講,自由無須追求、他自身就是自由,自由與生俱來,無可逃避,無可選擇,它是命定的。薩特如此強調自由的絕對性,這似乎難于理解,人真的能絕對自由,不受任何束縛嗎?人真的能隨心所欲,為所欲為嗎?當然不能。薩特所強調的自由的絕對性,是指人的選擇的自主性,薩特所講的自由只能在選擇中存在,人所以是自由的,因為人的選擇永遠是自由的。自由的行動就是選擇的行動,人是命定為自由的,人就命定要選擇。人為了生存、就必須不斷地更新,不斷地自由選擇。在薩特看來,無論在什么條件下,每個人都有選擇的自由,人的一生就是一個不斷選擇的過程。總之,薩特的意思是:人在各種具體的環境中,都是不受限制的,絕對自由的,環境不能決定人的自由,不能限制人的自由,人自由地創造環境,環境的意義是由人自己選擇的,因而人是自由的產物。可見薩特所說的自由,并不意味著為所欲為,只意味著選擇的主動性和獨立性。即使人對自己的環境不能選擇,但對于環境的意義,即怎樣對待自己的環境,采取什么樣的態度和行動則是可以自由選擇的。
斯蒂芬長大成人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選擇的過程,隨著他慢慢長大,他沒有默認父輩們的生活,在他的意識里,他不斷的思索著自己的存在,從一開始他就給自己在學校了定位,自己保護自己的弱小。選擇了逃開大多數的同學,躲在圖書館里,因為他覺得那里安全還適合他。后來學校教導主任冤枉了他,他覺得委屈,課同時他覺得要為自己伸冤,他就勇敢的告訴了校長。后來的事情得到了解決。這是小小的斯蒂芬人生的第一次選擇,第一次單獨為自己做主。他成功了。他感覺到心情舒暢。在這次選選擇中他堅持了真理,也給自己爭取了自信。后來他由于青春期的到來再加上家庭的經濟狀況日益的衰落,心理的落差使斯蒂芬走向了墮落,投入到妓女的懷抱,可是后來經過靜修,他開始矛盾,經過一番掙扎,他選擇回到宗教的懷抱,向上帝懺悔自己的罪過,他的內心又恢復了平靜,找回了學生的身份,并且嚴格遵照學校的要求,潛心學習。收獲了自己的美學理論觀點。最后就是畢業前,有兩個選擇要去面臨,一個是成為律師,眾望所歸;另一個是去追去自己的夢想。因為當時能接受神職,對于學生來說是最大的驕傲,也是理想的選擇,但是斯蒂芬在經過了自己的觀察和思索,他明白自己想要的生活對家人、對宗教以及對現在的祖國他失去了熱情,不想就這樣麻木的默守成規,他要活出自己的特色,以自己的方式為祖國做點貢獻。“生活下去,錯誤下去,墮落下去,為勝利而歡呼,從生命中重新創造生命!”。最終他明白了自己真實的想法,鼓起了勇氣,放棄了神職,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
三、找到生活的意義
在經歷了一系列的反叛與選擇,斯蒂芬義無反顧的選擇了成為一名藝術家。因為他的身體里充滿了想象和美感,他堅信藝術可以拯救他,使他成為另外一根人,在校學習期間斯蒂芬已經初步有了自己的美學見解,例如:什么是節奏;藝術的三種形式;完整、和諧、光彩。而且也開始簡單的詩歌的創作。在他的世界里,他是孤獨的,他拋棄了家庭、宗教和國家,他覺得只有選擇藝術之路會給他帶來希望和生活的激情。他也可以在最求藝術的路上最終得到救贖。小說結尾處采取日記體形式,正是因為日記是自己寫給自己的內容,所以人們可以在日記中毫不遮掩地寫出事情的真相以及表達出真實的內心情感,日記也就更能接近事物和人物的本來面目。對于研究一個人的生平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是透視個人內心生活的可靠的一手材料。《青年藝術家的畫像》的第五章最后部分以日記的形式展開,這些日記寫于斯蒂芬要遠赴他鄉之前的兩個月,大都分都記錄主人公的生活瑣事以及內心的活動,雖然有點句法混亂,結構松散,這種形式也是為了強調和揭示出斯蒂芬一直在努力尋找自己的聲音。日記可以揭示一個人的存在的問題,讓我們親自目睹了斯蒂芬實現自己夢想的過程。日記了隨人零散記錄著斯蒂芬的一些瑣碎的生活瑣事和他支離破碎的想法,提到了學校了的事;提到了林奇追求女朋友;一提到了和自己母親談論的一些話題,母親覺得他讀書多了,思想都與眾不同,在其中斯蒂芬堅決不去懺悔;還提到了他的父親指紋他為什么不參加劃船俱樂部;還在日記中提到他的心儀人——愛瑪;還有提到斯蒂芬各種藝術計劃。但是他要離開這個帶給他無數失望和無法改變的生活。“歡迎,啊,生活!我準備第一百萬次去接觸經驗的現實,并在我的心靈的作坊中鑄造出我的民族的還沒有被創造出來的良心。”。其中但能體會出斯蒂芬與朋友、情人,與家庭、宗教國家正在疏遠,并且決定遠赴國外,去尋求他的藝術生涯。他最終拋下了所有,去開始一種全新的生活,在當時的社會這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真正為自己的自由和內心生活。但是斯蒂芬做到了,他義無反顧的走上了一條很少人走的路,尋找屬于自己的人生使命。
四、結論
薩特作為20世紀偉大的哲學家人,把人提高到至關重要要的地位,一系列哲學理論也都圍繞著人,他把存在主義解釋為是生活和行動的哲學,把人的選擇提高到哲學層面上——在各種具體的環境中,都是不受限制的,絕對自由的,環境不能決定人的自由,不能限制人的自由,人自由地創造環境,環境的意義是由人自己選擇的,因而人是自由的產物。薩特始終宣揚人的自由選擇,鼓勵做出最大努力來尋找生命的意義,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喬伊斯的《青年藝術家的畫像》寫于二十世紀初,而薩特的存在主義鼎盛于二十世紀中期,二者雖然沒有交集,但是小說中表現出來的哲學思想與薩特的存在主義產生共鳴。小說中敘述了主人公斯蒂芬從幼年到青年的心路歷程,展示了他在幼年、少年、青年時期與所處環境的沖突以及最終擺脫束縛,找到人生方向,獲得人生價值。主人公斯蒂芬的心路歷程是他的對于自我存在的選擇與追求。一次次反叛,反叛他的學校、家庭、宗教以及國家。與此同時也是他的一次次自我存在的選擇,形成了自我意識和獨立的個性,最終擺脫了所有的束縛,離開了這個他認為麻木的世界,走上屬于自己的要成為一名藝術家的道路,找到生活的意義,得到了精神上的自由。雖然藝術家是一個孤立的形象,但斯蒂芬最終表達出他的愿望,“我準備第一百萬次去接觸經驗的現實,并在我的心靈的作坊中鑄造出我的民族的還沒有被創造出來的良心。”。斯蒂芬意識到他的社會塑造了他的獨特個性。他的觀點也是他在轉達整個社會的心聲。即使斯蒂芬放棄了傳統的社會參與與形式,拋棄了其社會成員的身份,但是他仍然會以自己的方式來為他的國家服務。這在當時有進步意義,引領人們去思索人的存在及其人生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