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艷玉
摘 要 傳統的思想政治課程采取灌輸教學法,成效不佳。辯論式教學法是一種能調動學生積極性、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和思想道德水平的富有成效的教學法。本論文從三個方面對這一新的教學法進行闡述。一是何謂辯論式教學法,二是以筆者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如何運用辯論式教學法為例予以說明。最后對思想政治課中采用辯論式教學法的價值和注意事項作出闡述。
關鍵詞 思想政治 辯論式教學法 理論 實踐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2.037
0 引言
當代的思想政治課程教學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首先是傳統的思想政治課教學采用的是灌輸式教學法。這種教學方法對于90后的大學生來說,是完全無法適應他們的心理特點的。90后大學生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強,他們的思想復雜,價值觀念多元化,他們敢于求新求變,討厭墨守陳規的教學模式。而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采用辯論式教學法即是筆者多年來著力探索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下面,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闡述辯論式教學法的理論及實踐。
1何謂辯論式教學法
辯論式教學法,簡單地說,就是教師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根據每門課具體的教學內容,著眼于學生的困惑與迷茫之所在,設置辯題,通過學生和學生或者學生與教師之間共同分析、探討、辯駁,以實現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在辯論中明晰問題,得出結論,進而使學生在辯論中掌握知識,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辯論式教學法與其他的傳統教學法相比,具有獨特的優越性。首先,傳統教學法的主體是教師,而辯論式教學法的主體是學生,這樣,就由“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關系變成了“學生提問學生回答,教師加以引導和總結”的教學關系,建立了平等的師生關系。其次,在學習的主動性方面,學生由原來被動機械地接受知識,變成了主動積極地發現、獲取知識。學生廣泛積極地參與課堂學習,不僅能很好地獲取了知識,而且進行了加工整理,發展了應變能力,培養了團隊精神,其教學效果比傳統教學法要好得多。
2 怎樣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使用辯論式教學法
下面,筆者以兩次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成功應用辯論式教學法為例,來對思想政治課怎樣使用辯論式教學法做出初步探索。
首先,以筆者在2013年教授“毛澤東思想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課程為例。在講到這本書中的第八章“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中“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制度”這一內容時,學生對這一問題有很大的困惑。有些學生說,當前的分配制度導致了貧富分化,并出現了兩極分化。按照鄧小平同志的觀點,社會主義是不能出現兩極分化的,如果出現了兩極分化,意味著改革的失敗。所以,教師就當堂面對學生在學習該理論時候最迷惑的問題要求學生進行辯論,把正反雙方的辯題布置下去,要求同學們準備兩周時間后開展辯論賽。辯論賽分為正方和反方。正方的內容是“中國目前的貧富分化不會導致兩極分化”,反方的內容是“中國目前的貧富分化會導致兩極分化”。兩周以后,辯論賽如期舉行。雙方唇槍舌戰,情緒高昂,觀眾席上掌聲不斷。學生自己選出評委負責在辯論賽結束后,對本次辯論賽的優點和不足進行當場點評。最后由教師就本次辯論賽進行總結、宣布獲勝的一方并頒發獎品。
其次,以2011年給公共管理專業學生上“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中“道德”部分的內容為例。講到這部分內容時,恰逢廣東佛山發生“小悅悅事件”:一名叫小悅悅的2歲女孩遭遇車子多次碾壓,而18個路人見死不救,最后是在一名撿垃圾的阿婆的呼救下被送往醫院救助,但小悅悅最終死亡。這一事件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所以教師覺得這是很好的教學素材。故而教師要求學生們就這一事件展開辯論,辯題由學生自己出。學生選擇了兩個辯題:“關于小悅悅事件中18個行人的看法,正方為“18個行人應該上前施救”,反方為“18個行人不應該上前施救”。另外兩個班級的辯題為“小悅悅事件折射的是法律的不完善還是人性的丑陋”,正方為“小悅悅事件折射的是法律的不完善”,反方為“小悅悅事件折射的是人性的丑陋”。“小悅悅事件”發生的時間是2011年10月13日,學生們決定就這一事件展開的辯論賽時間為10月17日,該事件新穎,社會上各方的觀點激烈交鋒。這樣就激起了學生強烈的好奇心理,適應了當代大學生求新求變心理。從辯論題目布置下去開始,學生們自己廣泛查閱資料,定主持人,定選題,定辯論組成員,定學生評委。由于這是最新的時事新聞,所以辯論賽準備時間定為一周。學生們熱情高漲,不僅密切關注了整個事態的進展,還注意全面分析各個媒體的觀點,同時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查找資料,并開出相應的書單供學生查閱,同時也負責解答學生在準備過程中所碰到的各種疑難問題。
辯論過程中,主持人完全按照正規辯論賽的模式組織整個辯論過程。學生們對這一引起全社會強烈反響的事件各抒己見,慷慨陳詞,紛紛拿出自己的“十八般武藝”,竭盡所能捍衛己方觀點。教室里不時響起陣陣掌聲和喝彩聲,就連下課都沒有休息。這次辯論賽調動了全體同學的積極性。后來,增加了一道特別程序,就是非辯論組的同學也可以上臺進一步闡述自己支持的一方的觀點,這樣,辯論賽就成了全體同學參與的活動。
最后,由教師總結致辭,表揚優秀的同學,指出有待改正的方面。并把這一事件提到道德的高度進一步闡述。由全體同學投票選舉本次辯論賽的最佳辯手并發放“最佳辯手”和“辯論賽優秀主持人”等榮譽稱號及相應的獎品。
3 思政課辯論式教學價值及注意事項
在思想政治課程中使用辯論式教學法能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能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通過正反雙方的辯論反駁,明晰是非,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水平,提高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辯證思維能力,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讓他們不知不覺樹立起馬克思主義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同時,在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中使用這種教學法,不僅有利于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提升,還能對思政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和綜合素質的提高有很大幫助。因而,在整個思政課教學中推廣這一教學法很有必要。
但是,這一教學法對學生和教師都是具有很大的挑戰性。筆者結合這些年實施這一教學法的實踐經驗,總結出以下需要注意的問題。
首先,思想政治課程中辯題的選擇。思想政治課程中辯題的選擇非常重要。這是辯論賽的起點。選擇辯題要遵循幾個原則:一是現實性原則。辯題既要體現教學重難點,又要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實際,能引起他們的思想共鳴和情感觸動,引發他們的深刻思考。上述筆者引入的小悅悅事件的辯題就很好地符合了這個原則。二是教育性原則,這一點對于思想政治課來說特別重要。思想政治教育本來就是要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所以辯題要能使學生通過辯論,促進他們進行理論探索,形成正確的思想認識,明辨真偽善惡,抵制錯誤思想和言論,樹立對黨、對國家的堅定信念。上述筆者帶領學生進行的關于“中國目前的貧富分化會不會導致兩極分化”這個辯題就體現了這一原則。實踐也證明,通過這一次辯論,學生們對社會主義的信念得到了加強,進一步提升了對改革開放的信心,學生整體的思想道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其次,辯論賽的準備和組織。辯論賽需要全體成員的參與,如果按照通常的正方對反方的模式,那參與的學生只有8個,容易使得其他同學認為辯論賽跟自己無關,因而達不到所有成員受益的目的。所以,教師要想辦法調動全體成員的積極性。比如筆者在上述第二個辯論賽中探索出的讓非辯論組的同學也可以上臺進一步闡述自己支持的一方的觀點的方法,不失為一個有效調動全體成員積極性的好辦法。辯論賽需要學生有廣博的知識面,而學生由于自身知識的局限性,理論深度不夠,很容易使辯論賽缺乏深度,這就需要教師在學生查閱資料的過程中給予支持和鼓勵,可以給學生提供書單供查閱,在學生有困惑時,應耐心細致地予以解答。
同時,這個準備工作還包括教師本身的準備。教師不僅要了解辯論賽的基本常識,還要對辯題有深刻的見解。要做相關的準備工作,才能在最后的總結階段,把辯論賽引入具有一定理論深度的解析階段,彌補學生理論的不足,高屋建瓴地指導辯論賽。
最后,評選最佳辯手和優秀主持人,發放獎品。在辯論賽結束后,由全體同學對本次辯論賽中表現優異的選手進行民主投票,選出最佳辯手一至兩名,并由教師頒發獎狀和獎品。目的是鼓勵優秀辯手,激勵其他同學更好地參與辯論賽,向思想道德水平高、能力強的選手學習。進一步鞏固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4 結語
思想政治教學是一項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的工作,在當前形勢下面臨嚴峻挑戰。所以,創新思想政治教學的方式方法很有必要。而在思想政治教學中采用辯論式教學法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升學生的主體地位,全面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也能全面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育能力,值得廣大思想政治課教師高度關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 林仲豪.關于“辯論式”教學方法的探討:以《政治經濟學》教學為例.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5.
[2] 劉春榮.“辯論式教學”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探索與應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6.
[3] 李妍.淺談對對話式教學的認識.長春理工人學學報,2013.8.
[4] 工靜.談對話式教學的本質特征.中國成人教育,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