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飛 楊琪
摘 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國文化不斷發生著碰撞,提升文化軟實力成為大國博弈中的重要命題。作為祖國文化的傳承者,學好傳統文化知識是大學生群體的責任和義務,更是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幫助他們成長成才的絕好方式。本文從目前的高等學校傳統文化教育現狀出發,對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方法進行簡要的探討。
關鍵詞:大學生;高等學校;傳統文化教育
0引言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第一次提出了“中國夢”的概念。他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每一個人的力量和每一份夢想。大學生群體是未來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因此在高等學校教育中更應注重對于大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的提升。作為擁有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的文明古國,對大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無疑是提升大學生乃至全社會文化自信的最好方式。
隨著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各國在思想文化領域的交鋒與碰撞也呈不斷擴大趨勢。如何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使其在國際化的背景下永葆蓬勃生機,已成為當代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所面臨的重要時代命題。以高校為核心,形成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合力機制,才能切實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進而為小康社會的全面建成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重要保證[1]。
1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現狀
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存在著單科性院校較多、文理工分家、專業設置過窄、單一的專業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實用主義盛行、功利導向過重、忽視人文教育等問題[2]。在很多高校,傳統文化對大學生來說只是兒時的幾句唐詩、宋詞,只是上學后應試教育模式下的枯燥課程,只是大學里只占一學期48個學時的大學語文。
如今大學生對于古代經、史、子、集鮮少閱讀,能完整背出一些著名古詩詞并正確回答出作者的人更是越來越少,在《新聞周刊》的調查中,有79%的受訪者對于傳統文化著作“偶爾翻閱”,13%的受訪者“敬而遠之”,2%的受訪者表示“深惡痛絕”,只有6%的受訪者說“愛不釋手”。同時,大學生特別是理工科大學生對于文學、歷史、哲學知識很少涉獵,對于中國傳統文化不甚了解。作家冉云飛先生、以及四川大學歷史系黃奇逸先生曾呼告世人,要大力“拯救”傳統文化,尤其是當今的大學生,更應該擔起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重任。
但可喜的是,近年來隨著“國學熱”的興起,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開始積極關注傳統文化及其發展問題,并主動學習傳統文化,具體表現在高校中自發成立的漢文化學習興趣小組、儒學社、漢服社等,這是值得高校教育工作者關注的良好現象。
2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
目前,有必要對大學生進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這是因為優秀傳統文化蘊含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蘊含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蘊含崇高的理想信念。加強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有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利于激發大學生的愛國熱忱、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能夠幫助大學生健康成長和成才,使他們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在大學生健康成長和成才基礎之上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才是文化育人的真正體現,才是高等教育工作的真正落實,才是真正有意義的文化傳承。
3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方法探討
高校對學生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非常必要,其主要途徑是加強引導,在全社會營造一種尊重優秀傳統文化的良好氛圍,創新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手段和方式方法。
3.1高校應根據自身學科定位進一步完善教育教學機制
高等院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及專業應在通識教育課程中增設傳統文化教育的相關科目,加強對傳統文化教育教學方法的研究,改革教學模式,豐富教學手段,通過生動詳實的資料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加學生對于祖國文化的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提高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興趣。
3.2高校應加強對傳統文化興趣小組及學生社團的支持與正確引導
對于學生自發組織的傳統文化興趣小組及社團,高校教育工作者應予以支持,通過定期舉辦展覽、比賽、晚會等方式引起更多學生對祖國優秀文化的關注,從而不斷擴大傳統文化在學生群體中的影響力,使校園中形成良好的傳統文化學習氛圍,推進校園文化建設。
3.3全社會共同努力,創造更加良好的傳統文化互聯網學習環境及輿論氛圍
在互聯網通訊技術發達的今天,走在時代潮流最前沿的大學生們通過網絡了解著世界的千姿百態,了解著國計民生,更通過網絡接受著各國文化的沖擊與熏陶。因此,創造更加健康的網絡環境,讓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在多元文化的大潮中得以凸顯并廣泛傳播,使中國傳統文化學習和其中所承載的優秀思想成為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
4總結
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到近代的“五四”運動,學生群體因其接受著最先進的思想和其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始終引領著社會的種種思潮。而根植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思想,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等,都是中華民族經歷漫長歲月的洗禮所保留下來的優秀民族精神,是使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偉大力量,更是增加文化自信的民族之魂。因此,中國傳統文化與精神的繼承和弘揚是當代大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于是,加強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努力探索傳統文化教育的新方法、新思路,更是廣大高校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李燕.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現狀與對策分析[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3(1):107-110.
[2]劉學申,王培敏.以“中國夢”引領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7(3):172-174.
(作者單位:西南石油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