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亭
摘要:環境審計成果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才能體現環境審計的價值,不斷推動環境審計是最終目標的實現。整體來說,我國三類審計機構的環境審計成果皆有更大的利用拓展空間,文章主要探析兩個問題:一是環境審計有哪些用途,二是如何提升環境審計成果的轉化,以增進環境審計成果的利用,使環境審計更加受到重視,擴大其影響。
關鍵詞:環境審計;審計成果;用途;轉化
審計成果是審計人員執行審計程序所獲取的勞動成果,包括審計項目的情況信息、審計發現、審計結論或結果、審計意見和審計建議等。最高審計機關國際組織(INTOSAI)環境審計工作組(WGEA)第6次環境審計調查報告(2009)顯示,受調查的最高審計機關中56%會核查其環境審計的效果,即其環境審計成果利用程度和成效。各國最高審計機關通過觀察政府對審計建議的反應、跟蹤審計、分析媒體的報道等方式核查環境審計的效果。各國最高審計機關環境審計發展水平不一,所在國情況各異,因而各國最高審計機關環境審計成果能產生的影響也有所有不同。我國政府環境審計報告中所列示的審計發現、結論、意見和建議,有力地推動了政府相關部門或企業對環保專項資金利用、國家環境政策落實及其他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整改,有些環境審計報告還得到了國家領導人的重要批示。注冊會計師出具的環境審計報告是可供市場中利益相關者利用的信息,企業內部則可利用環境審計成果信息幫助企業降低環境風險,減少環境成本。
一、拓展環境審計成果用途
環境審計成果包含豐富的信息,可挖掘和拓展環境審計成果的用途,提高成果的利用效率和效果。
(一)利用成果糾正問題
環境審計成果的基本作用在于揭示問題和糾正問題,通過實施環境審計項目,最直接的是能夠發現環境信息系統、環境監測系統、環境管理系統等存在的問題,環境審計的目標雖不是為了發現和反映問題,但審計本身就具有揭示問題的功能。因而環境審計成果的初級利用之處在于更改環境信息披露的錯誤、糾正環境統計數據的失真、改正和彌補環境信息系統或監測系統的錯誤與漏洞,以生成正確的環境指數、業績指標、監測信息和環境報告等。環境問題的根本解決和環境質量的持續改進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環境管理系統的完善,包括宏觀的政府環境管理系統和微觀的企業環境管理系統的完善,對于環境審計成果中所揭示的系統弱點或無效之處,政府或企業管理人員可利用審計結果中分析的問題程度和原因,進一步分析判斷,及時采取措施,修正系統缺陷,確保環境管理系統持續有效地發揮作用。
(二)利用成果考核績效
一些環境審計項目成果包含被審計單位各類環境績效指標的數據或信息,此類數據或信息可作為政府或企業績效評價的重要依據,評價相關責任人執行環境政策、制度或規劃的能力,以及所負責的內外部環境績效目標的實現程度,結合政府或企業的績效考核制度,將環境審計成果中已有的績效指標與政府或企業的其他績效評價指標相綜合,考核相關責任人的業績。另外,可將對環境審計成果中所列問題的整改情況也作為相關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績效評價和考核內容的一部分,使得審計問題的整改能夠引起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的重視,推動整改的落實。
(三)利用成果進行決策
政府環境審計成果中的很多信息與政府的環保資金預算、重大環保項目建設投資、產業調整等決策相關,通過環境審計所總結的環境問題的規律性、傾向性和趨勢性信息是政府相關決策中的重要參考信息。企業環境審計成果對其利益相關者具有決策有用性,企業可借助環境審計成果進行供應商的比較與選擇,銀行等金融機構和企業投資者則可參考環境審計成果評估企業的環境風險而影響其融資、投資決策,政府部門可利用企業環境審計成果以決定對企業環境的補貼或懲罰,環境審計成果若為消費者所知,亦會影響其對企業產品的購買決策。
(四)利用成果修訂政策
環境審計成果中含有的對環境政策、制度和規劃等執行狀況及其合理性的評價,有助于了解政府或企業環境政策、制度和規劃是否存在可行性問題,執行后是否能達到預期效果,在現行條件下其推行是否合理,因而在修訂政策、制度和規劃時,利用環境審計成果能夠為哪些地方需要修改或調整以及應如何修改或調整提供重要依據和參考。政府或企業環境戰略的制定、修改和調整也可參閱環境審計成果。
(五)利用成果建設法規
我國雖已建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體系,但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仍不完備,法規內容上還存在缺陷或不足。在各級人大進行新的環保法律制定或對舊的環保法律修訂時,審計機關可綜合分析匯總相關環境審計項目的成果,以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和公民環境權利為出發點,將重要的審計發現、結果、意見和建議梳理成文轉變為法規建設的有益信息提供給人大,在法律審議階段使用,促進法律的多方面論證。另一方面,環境審計過程若中發現大案要案需按照程序進行移送,使犯罪分子得到有效的懲治,環境審計成果由此也成為推進法制建設的有力工具。
二、提升環境審計成果轉化
環境審計成果多重用途的拓展,根植于環境審計成果轉化效率和效果的提升,在環境審計的各階段均要采取措施促進審計成果轉化。
(一)環境審計項目選擇適當
環境審計項目選擇要以各利益相關者的需求為基礎,考慮利益相關者是否對此項目感興趣,是否是政府或企業優先考慮的事情,是否包括高風險的事項。項目選擇完成進入審前調查階段,又要考慮該項目得出的審計建議能否促進環境問題的解決或環境質量的改善,能否形成可廣泛推廣應用的良好實踐等,以預測若被審計單位能夠落實審計建議,是否會有有益的變化發生。
(二)環境審計過程質量保證
環境審計成果的質量會影響各利益相關者對審計發現、審計結果和審計建議的利用。高質量的審計成果能清晰地展示哪里需要改進、為什么及如何改進,有利于審計成果得到采納和運用。審計過程嚴格控制審計質量,才能確保高質量審計結果的產生。審計過程中要及時與被審計單位溝通可能出現的情況,以使被審計單位能更好地接受出具的審計結果、意見和建議。編制的審計報告需清晰、易懂、關鍵點突出、邏輯連貫,審計結果、意見和建議應以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為基礎。審計建議應有一定的深度,而非淺表的就事論事,空洞泛談,且審計建議也應該切實可行,符合成本效益原則。
(三)環境審計成果傳達清晰
為確保環境審計成果的有效傳達,一要確定目標受眾,二要考慮可能影響目標受眾解讀環境審計成果的各種因素,選擇提供審計成果的適當時間和正確方式,以確保決策者、整改責任人和其他審計成果的利用者能得到和理解有關信息,加強與環境審計成果利用者之間的溝通,提高審計成果轉化的時效性。
(四)后續跟蹤審計成果落實
后續跟蹤審計成果的落實既是環境審計標準流程中的步驟之一,也是確保和強化環境審計成果利用的一種方式。后續跟蹤審計的方式方法因項目而異,由專人負責跟蹤審計的執行,記錄審計建議的落實情況,并從被審計單位和各利益相關者獲取有關對環境審計成果質量和有用性的反饋意見,了解某些審計建議無法落實的原因,以便從中汲取經驗。
(五)環境審計成果多方共享
為擴大環境審計成果的影響力,避免成果僅一次性使用,可建立數據庫,將相似主題環境審計項目報告進行匯總,分類歸納審計報告中揭示的問題,找出具有共性的問題,加強環境審計成果的綜合分析與開發利用,探索問題間的規律性、趨向性和根源性。搭建不同監管主體間的成果信息共享平臺,實現信息資源的相互查閱和調取,促進監管主體間的溝通、協調與信息交換,相互配合形成對被審計單位的監督合力,提升環境審計成果轉化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陳琛凝,張朝暉.經濟責任審計成果利用的探索[J].商場現代化,2007(16).
[2]陳祎.如何建立科學的審計成果利用機制[J].審計月刊,2010(09).
[3]高平.淺談審計成果的利用[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2(06).
[4]王淡濃.資源環境審計有四成果 三年共查處230多人[EB/OL].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2/0718/c70846-18542601. html.2012-07-18.
(作者單位:貴州財經大學會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