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超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人民手中閑置資金的不斷增多,人們處理手中限制資金的方式也呈現出了多樣化的特征,除了存儲在銀行外,還會購買一些證券、基金與保險等方面的金融產品。但就金融市場目前的發展現狀來看,其在監管制度等諸多方面都有待進一步完善和解決。
關鍵詞:金融監管;激勵沖突;激勵;調整
在國民經濟飛速發展背景下,為了有效避免金融市場的一些弊端,對一些局部、總體等經濟金融危機做出有效防范,在制定、完善金融管理制度過程中,對于金融監管這一部分也給予了足夠重視。而在其制度合理發展過程中,會逐漸產生以監管制度為基礎的激勵制度,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卻極易產生各種沖突。因此,要想促進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以及金融監管制度的有效落實,就必須要加強對相關激勵沖突的調整。
一、金融監管現狀分析
首先,金融監管法律體系不完善。當秦,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僅市場經濟有待完善,相關法律制度也未得到及時優化,針對金融監管也未建立起完善的管理體系。在這種背景下,在金融市場交易過程中,常常會出現交易雙方或者是一方的利益無法得到有效保障的情況。因此,為了充分體現出市場經濟競爭的公平性,就必須結合金融市場的具體發展情況,以及金融監管過程中的實際需求,出臺科學完善,且適應性較強的相關法律。但就目前來看,我國只有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公司法這兩種法律比較完善,而私有財產法、破產法等法律還有待機一部完善,所以,必須要重視起整個法律體系的優化。
其次,金融監管缺乏有效的內容與手段。現階段,我國雖然頒布了很多與金融監管相關的法律,但是對于金融監管的具體內容、手段方面卻未作出明確的規定,也為建立起完善的金融監管組織體系,使得金融交易中的各種風險無法得到有效處理。而且,若沒有完善的金融監管法律體系,以及合適的相關法律提供有力保障,金融交易過程中也會由于頻頻出現金融風險,而為投資者帶來巨大損失,這樣不僅會導致金融投資者的權益無法得到有效維護,也會由于相關法律的嚴重缺失而在社會中出現各種不公平現象。
再次,金融監管指標體系有待優化。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建設與完善,主要對資本主義國家的參考。而就發達國家來講,其資本主義市場已經日趨完善,金融市場也逐漸成熟,也在充分考慮國情的基礎上,形成了科學的金融監管制度與體系,并在實踐和探索當中得到了不斷完善。同時,也從表內到表外業務發展中,逐漸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的金融監管指標體系。但目前,我國還屬于發展中國家,相比于西方發達國家,我國的金融監管制度還缺乏標準、系統性。
最后,全民監管金融體系理念有待提升。由于我國的金融監管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公民對其相關概念也未產生準確、全面的理解。而在西方國家,其金融監管工作的開展則獲得了多方面的力量支持,其中不僅包括來自金融監管當局、監管對象方面的力量,還涉及到社會各層面的力量支持。但在我國,雖然金融監管當局等方面的重視程度在不斷增強,但是,社會各層面給予的監管支持還有待加強,大部分民眾都沒有形成正確的金融監管理念與思想。因此,在開展各項金融監管工作中,不僅要注重社會審計的不斷加強,對于法律輿論體系的建立和完善也要給予足夠重視,進而逐漸形成科學、全面、系統的金融監管體系,并為中國的金融投資者營造出健康、穩定的投資環境,并在充分保障投資者權益的基礎上,從而使得金融市場真正得到健康、完善的發展環境。因此,必須要從整體上提高全民的金融監管理念,不斷完善其監管思想。
二、金融監管中的激勵沖突
在金融制度合理發展過程中,會逐漸在其監管制度下形成相應的激勵相融制度,但這種制度在具體實施中極易產生各種沖突,因此,怎樣應對這些沖突的產生,也逐漸成為了金融監管過程中需要給予重點關注的內容。在金融監管過程中,可能產生的沖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監管部門與社會公眾間產生的沖突。這兩者的沖突主要是由于社會公眾常常在信息堆成的情況下,利用強制合同來督促監管部門與之形成相同的目標,其中主要涉及到社會福利、效用等方面的目標。因此,如何有效改善監管部門、社會群眾間產生的沖突至關重要。
二是,監管當局于金融機構間產生的沖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到來,很多發達國家實施的風險監管模式都是以資本充足率為主的。但就我國目前的金融監管現狀來看,國家監管當局主要對金融機構實施的監管方式有結構性、功能性監管兩種。而就現階段的國際形式來講,大部分國家在金融監管方面都在逐步向功能性監管方向發展。
三、調整金融監管沖突的政策
金融監管所產生的激勵沖突,會對社會經濟產生多方面的負面影響。一方面對促使社會福利逐步流失,另一方面還會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影響到我國金融市場的穩步、健康發展。所以,必須加強對各類沖突的有效、科學調整。調整的需要把形成金融機構之間的激烈相容機制以及合理科學的監管當局、社會公眾為目標,進而逐漸的減少監管成本方面的資金投入,在確保金融體系發展的前提下,逐步的增加社會福利。如果想達到顯著的調整目的,就需要制定、設計出最優的制度和合同安排,構建公平透明的金融設計、監管,進而有效的避免各方面的激勵沖突。
主要可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首先,這種透明化的金融監管建設。在金融監管過程中,很多激勵沖突產生的原因都是因為監管中相關信息的不對稱,所以,解決其沖突的首先條件就是要增強監管透明度。比如,針對各種上市銀行來講,很多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之所以很低,關鍵還是在于其透明度較高,且資金比較充足。相反,透明度較低的商業銀行,其存在的不良貸款率就相對較高,而且資本也不夠充足。對此,為了是激勵相容制度實施中的沖突能夠得到有效減少,監管當局與相關金融機構應將相關數據資料、信息客觀、公正的披露給社會公眾,并最大限度的增強信息的不對稱程度。此外,對于相關數據、信息披露立法方面,國家也應該給予足夠重視,并制定出完善的執行制度。
其次,做好激勵相容制度的科學安排。一方面,為了使信息不對稱問題得到科學有效的解決或是降低,監管當局就必須要先明確自身應承擔的責任,并構建出能夠將監管績效客觀、準確、全面反映出來的評價體系。對目前監管當局的收入分配模式進行不斷完善,并將其相關工作人員收入與工作績效相掛鉤,加強績效工資制度的實施。同時,監管當局應結合相關工作人員的工作表現、態度等方面的變化,來進行工資的發放,積極實行多勞多得的工作機制,進而全面激發其人員的工作熱情;另一方面,對于金融監管的合理服從,金融機構應具備相應條件,一是,該機構必須要自負盈虧,也就是各種經營后果要由自己來承擔。二是,其金融機構的內部風險管理指標水平,應盡可能的做到與監管當局設定的相關指標水平保持一致性。
總之,相關財政部門應正確認識到加強對金融監管中激勵沖突的探究與調整,對構建健康金融市場,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而面對我國金融監管中不斷出現的激勵沖突問題,必須要以激勵相融制度作為重要基礎,構建完善的監管體系。為此,應加強透明金融監管制度建設,并通過合理引入市場化機制,做出科學安排來減少激勵沖突的產生,促進金融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曉.金融監管中的激勵沖突與調整探究[J].今日湖北(中旬刊),2014(04).
[2]劉湘勤,陳建華.金融監管中的激勵沖突、金融企業家行為與金融脆弱性[J].上海金融,2010(08).
[3]安偉華.金融監管中激勵相容制度的構建[J].新西部(下半月),2010(10).
[4]蔣海,蕭松華,齊潔,等.金融監管效率的基石:激勵相容的監管機制[J].當代經濟科學,2004(04).
[5]鄧智勇.芻議金融監管中的激勵沖突與調整[J].現代商業,2013(08).
[6]尹守成.金融監管中的激勵沖突與調整[J].現代經濟信息,2015(14).
(作者單位:吉林工商學院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