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多山
“以人為本”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但由于多種因素的困擾,在課堂教學中仍然存在許多不容回避的問題,如,課堂文化的缺失、主體價值得不到重視、課堂“對話”流于形式,課堂教學輕過程重結果、學生的全面發展落實不力以及個性培養得不到充分關注等。課堂教學中反映出來的種種傾向及問題,需要教育工作者做全面而又深入的思考。那么,如何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呢?出路在于人文精神的回歸,其關鍵是課堂文化的重建。
所謂“人文精神”,指的是一種高度重視人和人的價值觀的思想態度。它關注人存在的意義、尊嚴、價值、道德、文化傳統,關注人的自由與平等,人與社會、自然之間的和諧等,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終極關懷”。人文精神的基本內涵可分為三個層次:人性,對人的幸福和尊嚴的追求,是廣義的人道主義精神;理性,對真理的追求,是廣義的科學精神;超越性,對生活意義的追求。“人文精神”是教育的靈魂。“以人為本”的教育,將人格完善作為教育的最終目標,將人文教育貫穿于教育的全部過程中,使整個教育人性化、人格化、個性化。它強調學生自己去思考、感受和發現,自己體會人生道理和文化價值;強調人的自由、尊嚴和人格,重視學生的自發性和主動性及發展潛能。它鼓勵學生自己求知、自己探索、自己去澄清、自己去判斷價值,從探索和澄清中獲得知識和成就感,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相互尊重、相互接納、相互關懷。在人本主義教育內涵中,不僅強調自我意識的完善,并且倡導關心他人、關心社會、關心自然,培養學生能夠與他人合作,有效交流、和諧共處。
人文課堂是彰顯人文精神的有效載體。人文課堂寄托著教師對學生的關愛、關懷和助推,代表著學生的時間與權利的返還,預示著真誠合作與傾心交流,充盈著思維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是充滿師生智慧的“磁場”。因此,新時期的教育必須追求人文課堂。
首先,要營造平等對話的氛圍。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這就要求課堂教學必須走出“目標單一、方式死板、過程僵化”的固有模式,讓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在課堂教學中獲得充分張揚、發展,以培養豐富多彩的個性人格,讓課堂閃耀出人文精神的光芒:營造氛圍,讓學生的心熱起來;搭建平臺,讓學生的眼亮起來;創設情景,讓學生的腦動起來;適時鼓勵,讓學生的手舉起來;平等交流,讓學生的嘴動起來;積極評價,讓學生的臉笑起來。因此,教師應該了解學生、熟悉學生,掌握每一個學生的興趣愛好、個性特征及學習需求,精心設計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活動及課堂“對話”,力爭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擁有自由飛翔的心靈,擁有想象、創造的和諧氛圍。在課堂上,有了師生個性的張揚、真誠平等的“對話”,師生的思想才會在交流碰撞中閃光,在融合匯聚中得到升華,才會使課堂折射出人文精神的光芒。
其次,要注重開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新課程倡導學生是發展的人,是獨特的人,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教學應該承認和尊重學生個別心理、能力、興趣、思維特點的差異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教師要善于提煉教學特色,用教學文化個性引領學生的學習生活。課堂是教師展示教學特色的舞臺,教師與眾不同的教學特色是教師的一張名片,是一個教師的教學藝術、專業知識及專業精神的綜合體現。教師講究品位,講究教育藝術,注意傳授方法的生動形象,教態親切自然,語言節奏有序,挖掘美的因子,滲入美的因素,以美的魅力吸引學生,如春風化雨般地傳授,則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是一個優秀教師有思想、有智慧、有個性、有激情、有文化的體現。學生喜歡有特色的教師,同時也會潛移默化中去模仿他所喜歡的教師的行為。
再次,要重視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精神。“學會共處、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生存”被當今教育界列為教育的四大支柱。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養成合作學習的習慣,培養團隊精神,學會與人和諧相處,是新課程理念下學習方式的重要內涵。從我國的教育現狀看,目前在校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唯我獨尊,自私任性,不善于與同學交往,因此通過參加合作學習來培養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就顯得尤其重要。探索是一種心理傾向和行為方式,即人們對未知的事物有認知的欲望,想了解其“是什么”,或想了解已知事物的現狀即“怎么樣”,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追究其來龍去脈,了解它“為什么會是這樣”。探究的基本內涵就是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學生對外部世界有較強的探究心理,會時常閃爍出一些創造性思維的火花。教師要善于撥動學生心靈上的“琴弦”,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與老師及同伴和諧合作、共同探究,使課堂教學成為充滿學習樂趣、洋溢個性色彩、彰顯人文精神的活動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