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瓊
春節每年都過,“年味兒”卻日漸淡了。如今,有多少“00”后熟悉自己故鄉的春節習俗,還為春節的到來而興奮雀躍呢?在“70”、“80”后的記憶中春節還滿載著各種期盼:母親連夜趕工做的一身花布棉襖或一雙新鞋、一年中最為豐盛和持久的大餐,還有不管是一塊還是十元的壓歲錢…… 而如今,當“大人們”笑中帶淚懷念過去的春節時光時,對于新世紀的孩子來說,這些都成了另一種形式的“代溝”。春節作為中國一年中最為隆重的節日,并不是一個可以簡化為某些固定的知識的“他者”,不是說給孩子傳授多少鄉風民俗知識、訴說多少“過去的故事”,他們就能受到傳統文化教育并將其傳承下去。
我們要問何為傳統?傳統又是如何傳承的?這樣,我們就不難發現,春節的所有美好在于:情感與記憶。如果說某種事物會被人們自然而然地傳承,那么必然意味著這個事物凝結著太多人共同的美好記憶。“春節”在中華文化傳統中已然形成了各種習俗,蒸饅頭包餃子、貼春聯掛年畫、放鞭炮請灶神等等,在這些可見的慣俗背后真正的力量在于家家戶戶的團圓與“迎春”。春節的喜慶是闔家團圓的喜悅,是迎接春天——一年之端,生命之始的喜悅,這是最本源性的情感。因此,春節傳統文化的教育問題之根本,不在于強求新時期青少年兒童接受什么,而在于為他們關于春節美好情感的培育、記憶的創造帶來什么?就教育行業來說,我們可以在每一位中小學生心中播下名為“春節”的種子。那么,在具體的實踐中又當如何“播種”呢?筆者認為在于感受、記錄、創造這三步。
首先,中小學教師應當引導學生以多種形式感受春節的“氛圍”。如,“70”、“80”后關于春節的記憶中不可缺少的就是伴著父母看春晚、守歲,這是獨屬他們的美好記憶,這一記憶從來都不是刻意為之的,這是一種春節的“氛圍”,是用時間和心去體驗的。因此,教師可以假期作業的形式,讓學生觀察“春節”:大街小巷有什么變化?在你看來,什么是獨屬于“春節”最美的東西?又有哪件事情是你在春節期間才能特別感受到的?
其次,記錄春節。以假期作業的形式,讓學生記錄春節期間發生的特別開心或有意義的事。如,記錄除夕夜的感受與民俗等等,除了對民俗民風的觀察、記錄外,讓學生學會回顧與反思舊的一年,寫一份自我反思,在新學期開始后,在老師的組織下,學生和家長一起分享自己的春節小成果。教師可以將學生們每一年的成果保存好,待他們畢業的時候再作為一份“驚喜”送還。教師們的悉心準備和引導,可以讓孩子們在假期創造獨屬自己的春節美好記憶,同時強化孩子們對“一家團圓”的情感感受。
最后,對于每個人來說,關于春節的記憶是由一生來完成的。童年、少年、青年、壯年、老年,每一年齡段都有不同的快樂與感動。教師正是在童年和少年時期引導他們感受春節的美,創造獨屬于他們自己的春節記憶的重要角色。對教師們來說,一些創新和用心,就可以為學生們帶來一種獨特的關于春節的記憶——春節以及其他傳統文化“播種”的重要性也在此處。孩子們長大后憶起童年、少年時的寒假,不再只有《快樂寒假》,而是一種悠長的記憶與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