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力
【關鍵詞】 心理健康;培訓;校園文化;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 G630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3—0025—01
一、與地方研究力量合作,建立心理健康教研室
農村中小學要勇于探索,主動尋求地方高校的支援與幫助,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積極開展或參與具有農村中小學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應用性課題研究。通過專家學者和一線教師的聯手合作,既可以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又可以促使一線教師強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提高其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素養和操作水平。立足校本,找準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點、難點和突破口,形成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新途徑和新方法,全面構架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體系,從而全面推進農村中小學素質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二、努力培訓專兼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員
農村中小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抓出成效,關鍵還在于教師的心理教育知識和技能的水平,因此必須大力加強農村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與技能的培訓,并注意避免只重視骨干教師培養的傾向,著力指導教師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改進教育教學方法,真正關心、愛護學生,以適當的方式增進師生感情,掌握學生心態,提出合理要求,指導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專業性、技術性很強的工作,它需要從教人員具備較高的心理學理論素養、較豐富的人生閱歷、較出色的人際交往技能以及較強的心理輔導策略與技巧。搞好師資隊伍建設,提高廣大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開展的重要條件。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隊伍建設,不斷健全專業師資隊伍,努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從教人員的素養,是農村中小學貫徹落實國家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導精神的關鍵所在。
三、重視家庭心理輔導
許多學生的心理問題源于家庭,而很多家長缺少心理輔導方面的意識和相關知識,所以對家庭開展心理輔導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為此,學校應按學生心理發展水平,有目的地向家長授課,使困惑的父母了解孩子生理、心理發展的規律和不同發展階段的心理特點,了解對孩子進行家庭心理教育的初步方法,給家長一把開啟孩子心靈的鑰匙。在農村,大多數中小學沒有“家長會”制度,加上通訊不便,教師和家長溝通較少。所以,學校應主動加強與學生家長的聯系,通過要求教師家訪等方式把學生在校內的表現反映給家長,爭取家庭教育的配合。學校還應建立學校與家庭之間的心理健康教育溝通渠道,優化家庭教育環境,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讓家長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人才觀。
四、加強校園文化環境建設
優化校園環境,創設優美、舒適的校園文化,是對農村中小學生實施心理健康的基礎工程。學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里度過的,校園里的環境和文化氛圍必然對他們的心理產生重大影響。良好的校園環境有利于學生自身的心理發展,是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土壤,健康的校園文化能夠陶冶學生的性情,凈化學生的精神和心靈。學生能置身在有利于心理健康的校園環境中,并受其長期濡染和潛移默化,學生的整體心理素質水平必然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五、從實際出發,開發適合農村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與教材
由于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較晚,地區差別較大且存在著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相脫節現象,目前尚無全國中小學統一規范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教學參考書。盡管也有一些專家學者編撰出版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用書和學生用書,部分發達城市中小學也結合自身的實踐探索制定了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與活動設計,編寫了心理健康教育自助讀本,但由于理論與實踐的脫節或城鄉差別等問題,都不完全適合于農村中小學的教育實際。為此,農村中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應從自身實際及學生實際出發,整合校際與地方教師的力量,積極開發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與教材。
六、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評價體系
教育部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要加強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導與管理。”“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納入到學校督導評價之中,加強對教師和咨詢人員的管理,建立相應的規章制度。”要想確定一所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得好不好,就應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評價體系。農村中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受條件所限,很多學校都沒有建立合理的評價體系,所以,為保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運行,農村中小學教育管理單位應當盡快建立、健全評價體系。在確定評價內容的基礎上,學校可將其編制成表,通過定期與不定期、校內自評、校際互評、上級主管部門檢評等方式,全面、合理地評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以督促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開展。
評價不是目的,使心理健康教育成為學校工作的一部分,為社會培育身心健康的人才才是教育者的目標。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