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麗娟 佟無瑕
摘要: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各有特點,如何更好的在舞蹈中體現這些民族舞蹈的風格特點以及技術技巧,將是我們在高校舞蹈專業中民族舞蹈技巧訓練探索的目的。
關鍵詞:高校 民族舞蹈 技巧 訓練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國,由于各民族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民族發展的規律不同,語言文化等諸多因素,造就了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所以就其舞蹈特點而言也就不盡相同了。對于一名高校舞蹈專業的學生來說,如何更有效、更系統地掌握民族舞蹈技巧訓練的方法就是我們一直探索的問題。在探索和學習中,要做到理論聯系實踐的方式,能夠更準確的把握民族舞蹈中的節奏特點和動律技巧,對全方位提升民族舞蹈技巧的能力起到了推動作用。
一、民族舞蹈技巧的特點
首先,民族舞蹈技巧的訓練要先了解舞蹈的民族性。學習一個民族的舞蹈,首先要先了解其民族的風俗文化,它是各個民族在歷史的長河中慢慢沉淀、積累后所成形的民族精華,也是這個民族生存的根,滋養著這個民族的一代又一代的兒女。我們可以在《辭海》中看到關于民族性進行的一段闡述:“運用本民族的獨特的藝術形式,藝術手法來反映顯示生活,是而民族舞蹈技術技巧就是在這種民族性上的提煉,它不是單一純粹的技術技巧訓練。”各民族之間的區別就要于他們的民族性特征是如果的,我們只在很好的掌握了各民族的特征,才能去理解民族舞蹈中技巧的意義。可見,民族性是民族舞蹈技巧中基礎性的特點,舞蹈民族性的學習和掌將是對舞蹈專業學生學習民族舞蹈技巧的基本技能。
其次,民族舞蹈技巧的訓練還要了解舞蹈的獨特性。藝術作品之所以與產品有著最大的區別就在于藝術作品不可復制性,這種不可復制源于其藝術的獨特性。而舞蹈藝術正是因為這種藝術的獨特性,通過不同的舞蹈的風格、節奏型的不同組合以及各民族不同的韻律特征形成了民族舞蹈的獨特性。而民族舞蹈中的“技巧”性是一種更高的民族舞蹈動作的升華,它將民族舞蹈的獨特性發揮到了極致,通過長期的技巧訓練以及民族舞蹈實踐中,讓我們在民族舞蹈表演過程中體會角色,感受情感,從而通過人體的優美肢體展現出民族性與風格性。在表演中由于舞蹈技巧的獨特性增長了舞蹈的技巧性,也因為舞蹈的技巧性突顯出民族舞蹈的獨特性,它們既是獨立存在的,也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最后,民族舞蹈技巧的訓練還要了解舞蹈的風格性。這里所說的風格是指一個民族、一個流派或一個時代的舞蹈作品所表現出來的觀點和特征,讓人在欣賞舞蹈的過程中會根據這種觀點和特征把作品歸結到它所對應的民族、流派或時代之中。這種風格性具有它所代表的舞蹈意蘊思想,同時它還是歷史文化的一種沉積、是當時的時代產物、還是各民族舞蹈中包含的神韻等等。在民族舞蹈技巧訓練過程中將舞蹈的這種風格性融入其中,會讓我們對各民族舞蹈的文化和韻味有著深層次的體會,并通過我們的肢體語言將這種舞蹈風格性更好的表達出來,只有能夠將這種特性與舞蹈技巧很好的結合起來進行訓練,會讓我們的民族舞蹈持訓練和表演再為生動,這也是繼承和發揚民族舞蹈文化的一種有效手段。
二、高校舞蹈專業中民族舞蹈技巧訓練的重要性
民族舞蹈的源于人民生活中對事物的模仿,后形成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形式,是人類社會交往的重要手段,最后升華為一種舞蹈藝術形態,當這種藝術形態逐漸成熟、發展之后,民族舞蹈已經脫離了它最初的模仿形式,而是具有藝術技巧性的藝術形式。所以,“舞蹈的技術技巧的訓練,與一般身體鍛煉不同,也與體操、雜技、武術的訓練有別,因為舞蹈動作必須負載思想、傳達感情、塑造性格、呈現風格,為表現作品蘊涵的主題服務。因此,將舞蹈的肢體訓練與舞蹈的藝術表現力相聯系來訓練肢體的表現力。”在舞蹈專業中民族舞蹈學習和表演過程中除了要注重其民族舞蹈的風格性的統一之外,還更應注重其舞蹈的本質,即舞蹈的律動性和技巧性,只有將律動性和技巧性與民族舞蹈風格協調統一的配合在一起時才會使這種民族舞蹈更具有美感和意思,所以,我們一直在強調民族舞蹈的學習中,風格性、律動性和技巧性缺一不可。
我們不難發現,在民族舞蹈技巧訓練過程中,技術技巧的掌握可以通過不斷的訓練與理解是可以得到很好的提高的,但在舞蹈過程中如果將民族風格性體現出來是有一定問題的,我們既然說民族舞蹈是源于人民生活的一種模仿,是否就可以將純粹的少數民族的生活習慣直接融入到舞蹈之中呢?這也是不可取,其一,雖然民族舞蹈是源于各民族人性生活的模仿,但它在舞蹈表演過程中是一種經過藝術加工過的具有某些民族特性的民族舞蹈。其二,如果簡單的將少數民族的生活性舞蹈直接展現出現,就缺少了一種高難度的美感存在了,所以我們在這里所說的民族風格性,也是一種藝術升華的,具有民族舞蹈風格特性的一種民族舞蹈風格性。所以我們在學習和訓練過程中,要結合著律動特性來逐漸掌握其民族舞蹈的風格性特點。
三、高校舞蹈專業中民族舞蹈教學中對技巧訓練的應用
首先,學生在民族舞蹈教學訓練過程中對舞蹈動作的理解和掌握。就今天我們的民族舞蹈教學而言,民族舞蹈的技巧性已經不單單是一種民間舞蹈再現性的技巧訓練,它是在我們不斷的訓練、加工,科學而系統的進行一種訓練體系的完善,形成了我們現在在教學中所教授和訓練的一套民族舞蹈技巧訓練的體系。這種訓練不僅完成了民族舞蹈的繼承,同時也在發展民族舞蹈的技術技巧性也更為科學和規范,從而達到了具有一定高度的技巧性訓練和具有針對性的節奏訓練和動律訓練。另外,在民族舞蹈訓練過程中,對訓練者的肌肉掌握能力有著非常高的要求,這就需要訓練者要對人體各部分的肌肉的了解程度。
其次,學生在民族舞蹈教學訓練過程中舞蹈動作的特征性的把握。我們在民族舞蹈技巧過程中強調對身體的軟度與力度的技能訓練。對軟度的訓練,我們可以通過對人體韌帶的拉伸、對人體肌肉的控制能力的訓練,從而加強在民族舞蹈訓練過程中的軟度的基礎訓練的目的;而對于舞蹈技巧中的力度訓練,我們可以通過對人體的關節、肌肉、韌帶等器官的訓練來達到我們對舞蹈技巧中的軟度的強化訓練的目的。在民族舞蹈技術技巧訓練中,只有非常的了解和掌握人體各部位的作用,清楚把握各器官的發力點以及它們之間的運動方式,并對其具有較強的掌控能力才能更好的完成舞蹈中高超的舞蹈技巧性的展示,讓舞蹈動作更具穩定性,讓民族舞蹈的表現更加完美。
最后,學生在民族舞蹈教學訓練過程中舞蹈訓練的目的性。“特定風格的體態動律、動作技巧所構成的獨具特色的典型性特點,來自于傳統的民族內存精神動力,民族民間舞蹈的詼諧幽默、喜慶歡鬧的自娛性,折射出民族的精神氣質與文化底蘊。”我們在民族舞蹈技巧性訓練過程中,對各民族的舞蹈風格的掌握是否合格,特別是在訓練過程中如何抓住每一種民族舞蹈的風格特點,并進行強化訓練,這樣可以有效的提高其在課堂中的訓練效果,在完善民族舞蹈的技巧訓練過程中,要對這一民族舞蹈的風格以及技術和技巧性進行具有針對性和目的性的整理,需要對民族舞蹈中的動作類型、舞蹈動作的特點等舞蹈本身的特點進行整理,除此之外,還要對民族舞蹈中所涉及到的服裝、道具、布景等與舞蹈表演有著直接或間接關系的事物也要有所整理,因為舞蹈本身的表現不僅僅只是舞蹈動作本身的表演,而是作為一個整體,它既代表著一個民族的舞蹈特點,也代表著這個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
參考文獻:
[1]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
[2]樸永光.舞蹈文化概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0.
[3]滿運喜.中國民族民間舞基本功技術訓練課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
[1]侯麗娟:渤海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