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文英
【摘 要】閱讀既是一種教學理念,又是一種教學追求。我們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層次,而是要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真正地落實到具體的閱讀教學實踐中,達到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釋放學生的個性與潛能,達到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全面提升。
【關鍵詞】閱讀教學;課外閱讀;內外結合性;認知
小學生的閱讀教學很重要,教師要想在閱讀教學中真正達到培養學生能力的目的,就應該將學生放到閱讀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上來,以學生為本,明確教學環節和目標,每進行一步,都要讓學生有所獲。
一、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積極性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以興趣為先導,要加強教學環節的設計,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激起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與強烈的閱讀動機,這樣學生才能充分調動知識儲備與生活閱歷,才能形成更多富有個性化的見解。針對小學生年齡小、活潑好動的特點,在閱讀教學中我引入故事、游戲、多媒體等,大大增強了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與趣味性,更能滿足學生求新求異的特點,使學生對文本產生濃厚的閱讀興趣。
如在學習《桂林山水》這一課時,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視聽結合的特點來向學生形象、直觀地播放能夠展現桂林山水秀麗風光的各種圖片、圖像與視頻資料,并配以優美動聽的音樂,從而將學生帶入如詩如畫的優美情境中,學生如同身臨其境,置身其中,感受著桂林山水風光的秀麗與優美。這比起枯燥的講解更加富有吸引力,更能引起小學生的關注,使學生對文本產生強烈的閱讀欲望,進而在好奇心與求知欲的驅動下主動而積極地展開閱讀活動。學生有了閱讀的激情與動力,更能夠突破文字的限制,產生更多的個性化見解,從而為個性化閱讀教學的實施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養成閱讀好習慣,提高閱讀效率
首先,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自主預習,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以此提高課堂質量和效率。第一,要求學生熟讀課文,做到對課文的通篇理解;第二,結合課后問題思考文章中心;第三,結合教輔資料深度理解詞句,進而深度理解文章。教師應用這三步教學方法讓學生加強練習,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閱讀習慣。其次,在閱讀課中教師要穿插安排精讀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明確閱讀重點,以重點內容聯系課外內容,擴展學生視野,有原則性地訓練學生,注重“授之以漁”的教學方法,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再次,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領學生樹立正確對待文章的態度。面對一篇文章,教師應該給學生機會,讓他們充分表達出所思、所想、所悟、所疑、所惑,然后再讓他們自由答辯。這樣在鍛煉小學生理解能力的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積極發言的自信心。
三、推薦好書,強化內外結合性
在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為正在成長中的小學生提供導航,什么書應該精讀,什么書應該泛讀,教材內的課文應該怎么去讀,課外讀物應該怎么去讀,如何有效進行課內外閱讀結合,從使用語言的角度發掘文學美,感受語言美,探索意境美。小學語文教材所選編的多種體材課文都是內容和形式完美的統一體。它們反映的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語言,對少年兒童有強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對提高他們的思想素質有著積極的影響和作用。小學語文教材中成功地為我們塑造了各式各樣使人賞心悅目、充實飽滿的人物形象,這些正面的人物形象,都為少年兒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閱讀教學而言,對于重點作品精讀是主體,泛讀、略讀、品讀是重要內容和知識積累的補充。但就閱讀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階段,是必須高度重視的階段,泛讀是補充知識。開闊視野的必然經過階段,但無論采用哪一種方式讀,其宗旨都是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強化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進一步吸收語言精華,在精讀課文的過程中,逐步品味民族文學語言的魅力。
四、引導學生展開交流,在交流中升華學生的認知
在學生充分閱讀、主動思考的基礎上我們還要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將自己的見解與看法表達出來,在學生間展開充分的交流與討論,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個性化閱讀。我們要為學生創設交流與互動平臺,讓學生學會表達、學會發言、學會傾聽、學會總結,在學生的交流與討論中拓寬學生的認知空間,延伸學生思維的深度與廣度,將學生的探究活動引向深處。當學生認知出現偏差時,通過學生間的討論與交流來自行修正;當學生意見出現分歧時,通過激烈的討論來讓學生達成共識。這樣才能真正打破傳統教學中以教材為中心,以教參為中心,一切以標準答案來約束學生的封閉教學觀,才能真正解放學生的思想與思維的枷鎖,讓學生展開充分的想象與聯想,這樣課堂才能出現更多的標新立異,擁有更多不同的聲音,才能碰撞出思維的火花,這樣的閱讀教學才是我們所追求的。
總之,個性化閱讀既是一種教學理念,又是一種教學追求。我們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層次,而是要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真正地落實到具體的閱讀教學實踐中,達到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釋放學生的個性與潛能,達到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