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濤
摘 要:針對現存英語寫作教學的現狀和學生英語寫作的特點,將思維導圖運用到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提出了思維導圖用于高中英語寫作的步驟及作用,通過提高學生在寫作中信息的篩選能力,優化作文的邏輯、篇章布局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性、發散性思維來提高學生的英語寫作興趣,從而使學生樂于寫作。
關鍵詞:思維導圖;邏輯關系;寫作興趣
一、概述
劉潤清曾指出,只有寫作水平才能真正反映出一個人的語言修養,可見寫作在外語學習中的重要性。高中英語很好地反映了這一點,在全國卷I高考英語中,寫作占23.3%,有的省份甚至更高。然而由于輸入容易,輸出難,再加上寫作本身的特點,現如今高中英語的寫作教學狀況不容樂觀。高中生在英語寫作方面主要表現為:(1)信息篩選能力差,學生無法在短時間內搜尋出寫作要點并提取最為合適的一項或幾項;(2)邏輯關聯能力弱,無法理清各要點之間的邏輯關系,寫出來的作文思路不清晰;(3)缺乏篇章布局能力,無法把各要點按照合理的順序分布于各個段落,結構松散。學生的寫作能力匱乏也與傳授主體——教師的教學方式有關,部分教師自身寫作能力薄弱,不重視寫作教學,教學觀念傳統,缺乏規范的寫作教學方法與策略。上述各方面原因,導致學生對寫作缺乏興趣,甚至有的學生害怕寫作,教師也想避開寫作教學。因此,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已經成為高中英語教學的當務之急。將思維導圖應用于英語寫作教學可以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
二、思維導圖簡介
思維導圖(Mind Mapping)是用來組織和闡述表達知識的工具,是知識和思維過程的圖形化表征。它是20世紀60年代英國著名學者托尼·博贊(Tony Buzan)基于腦科學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它最先被用來解決人們記筆記的問題,現在已經廣泛應用于企業、教學、管理等領域。思維導圖采用全腦思維的方式,將左腦的邏輯、順序、條例、文字、數字以及右腦的圖像、想象、顏色、空間、整體等各種因素全部調動起來,把一長串枯燥的信息變成彩色的、容易記憶的、有高度組織性的圖,并且繪制起來非常簡單,而且十分有趣。
思維導圖具有四個方面的基本特征:(1)注意的焦點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圖形上;(2)主題的主干作為分支從中央圖形向四周放射;(3)分支由一個關鍵的圖形或者寫在產生聯想線條上的關鍵詞構成。不重要的話題也以分支的形式表現出來,附在較高層次的分支上;(4)各分支形成一個連接的節點結構。
三、思維導圖在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第一步,教師呈現作文材料,可適當地幫助學生開拓思路,學生在審清題目的前提下,確定作文主題。
第二步,學生自己進行頭腦風暴,展開聯想,把與主題詞相關的詞匯用思維導圖畫寫下來(第一幅思維導圖)。
第三步,小組合作,每個組員通過討論、交流、相互學習詞匯和畫圖技巧,修改補充自己的思維導圖(教師作出適當指導)。
第四步,學生根據作文要求,確定作文立意,畫出思維導圖的中央圖代表作文中心主題(第二幅思維導圖)。對第一幅思維導圖詞匯進行篩選,繪制第二幅思維導圖的主干和各分支,并為每一分支標注簡單的關鍵詞或圖畫。學生需注意確定文章中心與各要點、要點與要點之間的關系。
第五步,檢查并修改導圖。學生對脫離主題、歸類錯誤、邏輯混亂的分支作出修改調整,此時學生也可以把隨時想到的想法補充進去。
第六步,學生可根據自己所設計的思維導圖,按照邏輯提取信息,當堂完成作文。
四、思維導圖應用于高中英語寫作中的優勢
1.提高學生的信息篩選能力。高中生在寫作時,大部分學生像記流水賬,有的甚至寫著寫著就脫離了主題。而思維導圖在繪制剛開始,就很清晰地將主題置于中央,這就要求學生在繪圖時,時時緊扣主題,剔除無用信息。
2.提高學生的邏輯能力、篇章布局能力。思維導圖層次分明的特點,使學生在繪圖時,主題與各分支,分支與分支之間層次分明、邏輯連貫,理清了學生的寫作思路,同時把各要點按照合理的順序分布于各個段落。
3.有助于學生創造性、發散性思維的發揮,幫助學生拓展寫作思路。思維導圖能激發全腦協同工作,從中心主題到一級分支再到二級分支等,層層推進,學生在一定主題下進行相關知識的聯想,運用發散思維和創造性思維不斷拓展寫作內容的寬度和深度。
4.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思維導圖圖文并茂的特點刺激了學生大腦,調動了大腦的多種能力,將復雜事物圖像化、形象化,加強了學生的自主探索,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
將思維導圖應用于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結合思維導圖的特點,在發散思維的基礎上,學生可以提出具有創造性的素材,拓寬了作文的主題,然后在認真篩選信息之后,比較利弊,選擇最佳角度寫作,最終達到了作文立意的獨創性,形成新的寫作視角。
參考文獻:
[1]李玥瑤.思維導圖在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3(50):226-227.
[2]馬曉偉.高中英語寫作困難的成因及對策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4:76.
[3]周鳳敏.思維導圖在初中英語教師中的應用研究[J].英語教師,2012(5):2-9.
編輯 李建軍